□潍报全媒体记者 杨忠明
通讯员 杨淑春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我市着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市域教育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城乡区域均衡、质量优质高位、群众满意认可”的良好生态,有力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优先发展教育,制度保障先行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形成有利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质量提升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制定了《12421工作机制》、《2020年青州市教育惠民服务工作评估细则》等制度,建立全员育人导师、毕业生去向考核、学情会商、家长学生评议教师等12项基本制度,用制度保障和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改变传统德育课程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深化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回归育人本位。确定50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构建以均衡优质为目标的统筹发展机制。为了让全市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我市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提升市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大班额比例在山东省最低,新增班级数、新增学位数、引进教师数均创新高。建立了统一管理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教育教学一体化机制、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构建以职业专业为追求的队伍建设机制。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家办学,推动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长后备人才、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任期交流、延长任职年龄以及与教育部门交流任职等一系列成熟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起教育部门编制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新机制。建立“指标到校、自主竞聘、评聘合一、民主监督”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确保推荐人选质量。
构建以公平全纳为导向的供给服务机制。构建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制定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医教康教结合、未入学适龄残障儿童调查和信息共享、残障儿童教育评估和安置、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重点行动项目研究等8项制度,构建布局合理、医教结合、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保障机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由流入地政府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近入学,全市学生在城区接受到无差别教育。
实施大服务战略,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大事业,作为教育主体的主管和学校机构牢固树立大服务的理念,以突出教育职能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为重点,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实施“校内+校外”战略,多维拓宽家校沟通渠道。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学校通过设立家长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家庭教育专栏、微信沟通群等形式,及时发布或转发家庭教育课程等资源,丰富家校沟通内容;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家庭教育专兼职教师等专人负责收集、解答家长疑问,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实施“线上+线下”战略,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关爱体系,深入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全覆盖式”家访,线下家访事先征得家长同意,择机进行线下指导;线上家访通过腾讯会议、钉钉会议、微信群视频等形式不定期开展,并进行学情会商、心理疏导、亲子融洽等专题教育。
实施“教育+融合”战略,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读学习面向家长、教师等群体研发的家庭教育系列课程,重点学习假期规划、学业生活指导、亲子陪伴互动等多个主题,并通过直播、推送等多种形式发布,指导做好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开展“家庭教育社区行”需求调研,提升活动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辖区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最关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搭建“共育”桥梁,提高教育满意度
我市各学校将惠民服务工作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总抓手,落实“视学生如子女,提升家长满意度;视员工如家人,提升职业幸福感;视质量如生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办学理念,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成立惠民服务机构。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惠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共同参与惠民服务,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学校惠民服务站开设政策咨询、投诉受理、求助建议、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便民服务项目。
成立三级家委会。指导学校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校级“家长委员会”会议,针对学校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改善、特色品牌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实行校级包靠级部机制。落实每个年级由一名校级领导包靠,全面负责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做到“五个一”,即:与班主任一周一次交流,了解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一周一次的谈心;一周一次的听课,了解学情和教情,督促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的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月一次教师交流会,了解、解决教师们的工作困难;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交流会,利用电话、微信、走访等形式,做好与每一名家长的沟通交流。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每学年初,组织各校教职工参与成长导师活动,与班级的10—15名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结成包靠对子,建立“1+1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手册”,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开展“N+”活动,促进惠民服务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各学校坚持将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将建设平安校园作为惠民服务的一项重大工程推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制作宣传横幅、开设宣传专栏、召开家长会、主题班队会、微信交流、温馨提示、发表美篇、教育平台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提升,增强了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
开展“课堂开放”活动。学校择机确定课堂开放日,以此为契机,与家长加深联系,将惠民服务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家长们走进课堂,无缝隙接触教师的工作,感受孩子的学习环境。听课间隙,家长与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融洽了家校关系。
开展“公益讲座”活动。学校为了使惠民服务的触角遍及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多维设计,为学生和家长举办了多个公益讲座。如“爱护女童——心理学讲座”,为女生普及了少女自护知识;组织举办的“亲子共读——高质量的陪伴”,更是给所有学生家长带来了倍加贴心的帮助。这些公益讲座既贴近现实,又切合家长关注,受到普遍欢迎。
开展“社团节日”活动。学校急家长之所需,依托学校社团为学生搞好延时服务,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充分挖掘惠民服务的内涵,深化开展育人服务。“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围棋社团”……让学生找到了第二个“家”。组织“读书节”,让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组织“体育节”,让运动成为学生快乐的根源,丰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