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曰文正。其自幼习字,勤于临池,善于思考,笔耕不辍,无论是闲赋于家还是驰骋战场之时,皆勤奋异常,不仅是一位功绩显赫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传世墨迹。在这些极其珍贵的墨迹之中,其关于习书态度及方法等方面的观点,亦是非常丰富且不乏真知灼见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赏及学习借鉴。
一、学书态度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每日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读书、作书、写信、写日记都是他每日必备的功课,在书法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中,更是主张“恒”。他于致弟家书中曾说道:“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由此可见,曾国藩在书法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成就,则主要取决于其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恒心。他认为,若要将书法练好,不能求其快,而是要靠日积月累且持之以恒地练习、研究和探索,并能在遇到困难及问题时,能够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以此,才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渐行渐近。正如他所言:“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则自为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曾国藩都是以切身经历和实践来检讨和反思自己以此来说明此种态度的重要性,习书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获得最终的成功,都是靠长期不断的点点滴滴功夫积累而成的,在努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
曾国藩对于练习书法这件事,自幼而始,一直到老,一生专注于此,从未间断过,在恒心和毅力的基础上,其贵专的品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他始终都在强调一个字--“专”,在其家书中也是经常告诫、提醒其弟与晚辈们,读书时要专、写字时要专、做人亦要专。正所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对于习字,他每个阶段都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可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循序渐进,渐渐地以实现其毕生专注于习字之事。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曾国藩认为在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专攻一件事情的同时,也要立定规模,之后则要渐渐地求其精熟。正如曾国藩在其日记中所述那般:“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作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就。人有恒言,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
持之以恒,贵在专攻,逐步求熟,这便是曾国藩对于学书态度的指点与总结。
二、学书方法
曾国藩初学书法,主要是临摹众家之字,学颜体,为取其势态;摹柳体,为得其骨气。四十岁之后,曾国藩感到自己的笔力欠佳,又追摹李北海,于此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学者无类常师。他曾在其一则《日记》中写道:“夜写零字甚多。近来军事无利,诸务废弛,作书法略有长进。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余以师羲不可遽几,则先师欧阳信本;师欧阳不可遽几,则先师李北海。师献不可遽几,则先师虞永兴;师虞不可遽几,则先师黄山谷。二者并进,必有合处。”此条学书之路,也正是历来多数书法家主张并亲身实践的路子。但是,曾国藩在主张学书须持之以恒、博采众家的同时,他更主张学书有成则要有专攻的一家或几家且要有自己的见解与风格特色面貌。正如其于另一则《日记》中写道那般:“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定以后楷书学虞、刘、李、王,取根势,以求自然之致,利有稍肥;行书学欧、张、黄、郑,取直势,以尽倪视之态,利在稍瘦。二者兼营并进,庶有归于一条鞭之时。”曾国藩的这些习书言论都是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经历有感而发而得的,当他认识到自己因为学书太广而无定性、无所成之时,便开始专攻一家或几家而后提炼并融合,最终为自己所用。
古今皆师、博采众家、并融众长,这即是曾国藩在其书法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学书途径。
那么,对于众家之书,曾国藩是怎样去学习以致提炼、融合并总结为自己所用呢?他曾于致弟家书中写道:“然吾所教尔者,尚有二事焉。一曰换笔……二曰结字有法,结字之法无究,但求胸中有成竹耳。”曾国藩通过其多年的学书经验,总结出只有临帖与摹帖才能达到此般境界。他认为,在学习前人之书时,须通过摹帖以仿其间架结构,又要通过临帖以求得其精神气韵。摹帖是以形态为主,以神态为辅,既要求其形似,又要求其神似,所以在摹帖时须循规蹈矩,不偏不倚,以奠定厚实之基础;而临帖乃建立于摹帖的基础之上,此时字帖已经不再是描摹之底本,而是作为临帖的一个参照之物,所以在求其形似的同时,更要求得其神态上的相似。此即曾国藩于点画结构见地深厚之原因,他通过大量地摹帖、临帖,体会前人字法之形态、神态,于此基础之上提炼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结字乃至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
对于初学书法者而言,曾国藩主张要先从一家入手学起,在学得比较扎实且给自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之后,才可以博采众家,并融众长。但切忌乱学、散学,书者还是要有自己专攻的方向,于此持之以恒地练习、探索、研究,最终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M],岳麓书社,2015年。
[2]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M],线装书局,2016年。
郑佳 女,1992年生于山东淄博。201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主攻书法、篆刻和山水画。2014年获书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在《东方艺术》《艺道》等刊物发表。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2015年至2016年,连续两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8年在北京城市学院参加工作,书法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