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唐霞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市住建局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关键之举,本着“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原则,持续深入办好民生小事实事,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切身的问题,切实把“以市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于心、付之于行。
给道路做“CT”,出行更安全了
日前,在尧王山路与驼山路交叉口,养护工人正在对前期探测发现的空洞进行修复。“我们通过雷达探测发现这里地下有一个脱空的空洞,虽然路面看起来正常,但地下有空洞,下大暴雨容易引起塌陷,是市民安全出行的潜在隐患。”市住建局数字城管中心副主任张振广介绍说。
为了提前排除隐患,为市民创造安全的出行环境,市住建局聘请专业队伍采用雷达探测新技术,利用夜间时间对昭德路、益王府路、范公亭路、凤凰山路等8条人流、车流密集的重点交通干道进行地下空洞探测排查。城市道路地下空洞雷达探测技术是通过雷达对城市道路进行“CT”扫描,对有地下空洞、脱空、土质疏松等病害的路段进行标注,道路养护人员及时维修。这种技术较传统检测方法,更加高效、准确、便捷,且不用破路检查,不用封闭道路。此次累计探测道路132.6公里,发现空洞、脱空、土质疏松等病害104处。
市住建局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门别类的制定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危害性较大的54处空洞已全部修复完毕,守护“市民脚下安全”,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放心。
告别“逢修必堵”,路畅人心顺
提升后衡王府路道路平坦宽敞,两侧的“小蓝位”醒目鲜明。家住附近小区的赵军说:“以前修路就是整条路一封,很长时间没法走,非常不方便。没想到这条路修的时候也没封路没耽误走,还修的这么快这么好,停车也方便了”。这得益于市住建局引进的道路维修新技术、新工艺——非开挖处治新技术。
衡王府路是我市南北主要交通干道之一,为解决道路路面破损严重和传统维修方式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市住建局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务实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将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中,在我市首次采用非开挖处治技术对该路段病害进行综合科学管护、精细施工。
道路非开挖处治新技术是在不破坏原路面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采用以钻孔为主的微创工艺进行打孔聚物注浆加固,浆液会慢慢在道路路基中通过裂缝渗透、填充、压密、扩张,挤走基层结构缝隙内的积水和空气形成浆脉,使道路结构致密,缺损得到弥补,可有效增加路基及基层的稳定性,增强道路结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道路承载力。
“与传统开膛破肚式挖掘道路维修方式不一样,这种新技术不用完全封路施工,不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整个施工过程更安全、卫生、整洁、高效,比传统方式工期缩短了30天左右。”市住建局数字城管中心副主任张振广介绍说。该工程自5月15日开始,打孔注浆23天,铣刨罩面6天,完成道路养护面积23000平方米,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维修,大大提升了道路维修的效率,最大限度减轻道路维修造成的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电动车有了“家”,安全还方便
为了解决居民电动车充电难、乱拉乱扯电线充电不安全的问题,市住建局在充分调研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及充电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和奖励办法,根据不同面积,最高每个给予一万元奖励,鼓励符合条件的居民小区先行建设。
前段时间,龙苑小区新建成了好几处电动车充电棚,一个充电棚里有十个充电口,可预设多个充电时长,缴费、使用更便捷,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住在这里的宋兴华深切感受到了这一民生实事带来的变化,高兴地说:“对业主相当好,电动车都放了里边,充电也在这个地方,避免了有些人特别是高层的,往楼道里电梯里推电动车,造成一些容易失火的隐患,大家住着更舒心、也觉着更安全”。
电动车停车棚及充电设施的完善不仅避免了人车同室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还大大降低了电动车用户私拉电线充电的安全隐患,也杜绝了因随意停放电动车而影响小区整体形象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今年来,全市新建电动车充电棚90多个,阳光华苑、泰和苑、东青花园、凤凰山庄等小区都建设了电动车充电棚,小区的物业管理员都在说有了电动车充电棚让小区变得更美丽更安全了。
“我们将紧跟市委市政府部署,牢固树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对影响市民出行、住房、供暖等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准发力,全力突破,补齐短板,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暖心事,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治清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