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中心县委领导全民抗战
东朱鹿成为“抗战模范村”
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益都城,5月,中共益都县委从城东的大陈村迁到东朱鹿村。至此,东朱鹿村内的党组织有县委、区委、党支部,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当月,中共鲁东工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对特委和县委一级的党组织进行调整,中共益都县委撤销,中共益都中心县委成立,书记李云鹤。负责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党的领导工作。益都中心县委成立后,领导四县党政军民积极开展工作,组织抗日武装和抗日团体,党员发展人数也迅速增加,是大革命时期党员人数的4倍多。
中共益都中心县委的建立,使益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益北党的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推动了四县地区抗日救亡工作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逐步走向高涨和蓬勃发展。
是年3月,中共益都县委在东朱鹿村召开了四县边区的20余个村庄,有5000余人参加的益都县抗日救亡团成立大会。大会有效地促进了抗日军民的团结,加强了四县青年的联合,使四县青年抗日救亡运动更加活跃。不久,县委又召开了抗日动员大会,号召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紧紧地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坚持全民抗战,坚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东朱鹿村的儿童团、姊妹团、妇救会、自卫团、基干自卫团等群众团体利用各种方式努力扩大自己的力量,相互支持,紧密配合,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多贡献。东朱鹿村的妇救会也是活跃在对敌斗争战线上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在本村老党员的带领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同男青年一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最前线。日伪军在朱良村和郭家庄子安设据点以后,为了有效地监视敌人的行动,妇救会组织妇女轮流在村西河沿上边纳鞋底边注意观察敌人的动静,一旦发现情况,就以撵鸡声为信号,一传十、十传百地通知村里。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从而使东朱鹿村成了共产党党政军的可靠根据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
在东朱鹿村,青砖砌成的老房子随处可见
东朱鹿村人对人民无私奉献
对敌人恨之入骨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谁对群众好,群众就对谁好。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在东朱鹿村及周边,书写了“鱼水情”。
是月,敌人在朱良村又修建了炮楼。日伪军三番五次通知临近各村去朱良村和郭家庄子据点开会,命令各村建维持会,分派各村给他们送粮、送肉、送菜、送柴。对此,东朱鹿村人一如既往,对敌人不理不睬,不送一根柴。相反却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活动,协助自卫团筹粮筹款、采购物资、打探输送情报等工作;参与支前,抬担架、送公粮、做军鞋,样样任务出色完成。这自然引起敌人的恼怒,他们放火烧毁了东朱鹿村30余间房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东朱鹿村人民的奋起反抗。勤劳勇敢的东朱鹿村人民,不堪忍受日寇的蹂躏,拿起梭镖、大刀、长矛、鸟枪和土炮,与侵略者作殊死的决斗,在益北一带穿梭于一片片青纱帐,利用沟壑纵横的抗日壕沟,掩藏于一湾湾芦苇荡,昼伏夜出、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搞得敌人惶恐不安。
在抗日战争中,全村被日伪军烧毁过三次,但东朱鹿村人民坚决抗日,坚持跟党走,未出现过一个叛徒,东朱鹿村人民的对敌斗争是坚决的,支前措施也很出色,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抗日模范村”的殊荣。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建立
益都县委书记任司令
1937年秋,益北的共产党员陈锡德、陈洪来受党组织的委派,到临朐城南、城西一带宣传抗日主张,并与李逸民、陈福太、傅绍冉、张毅清、高奋等联络,酝酿组织成立抗日武装事宜。
1937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司令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布防胶济铁路东段的国民党第五十一军也仓惶撤往徐州地区,致使日本侵略者不费一枪一弹轻易就过了黄河,占领了济南。日军渡过黄河后,很快又占领周村,并沿胶济铁路疯狂东犯,日军步步紧逼青州城。此时,鲁中、鲁东告急,尤其是各县的国民党政府纷纷准备弃城逃跑。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中共鲁东工委决定各起义部队立即起义。
是年冬,临朐县的共产党员吴祝存、窦长祥、衣洪志、高奋、李逸民等以“互济会”的名义秘密串联,收集了部分枪支,分头在城西、红庙子王舍、柳子、大峪等地拉起抗日武装。
1938年3月24日,衣家庄、福山集、赵家楼、红庙子王舍、大峪、柳子等地的互济会员共100余人,携带枪支弹药,汇集于夏家台子村,宣布武装起义,始称“人民抗敌自卫军”。不久,这支武装在吴祝存、刘升云(字斗辰)等人的率领下,由夏家台子出发向北挺进,决定到寿光参加第八支队。途经益都境内时,又汇合了益都县部分参加抗日武装起义的地下党员、青年学生、进步农民。4月初,队伍到达益北东朱鹿村时,通过益都县委得知第八支队已去昌邑,便决定留下来在益北坚持抗日斗争。这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的成立和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为打击敌伪的气焰,鼓舞人民抗日信心和提高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声望,4月5日,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宣传部长胡维鲁在东朱鹿村召开骨干分子会议,将临朐、益都的抗日队伍合为一体,宣布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李云鹤任司令员,胡维鲁任党代表,刘斗辰任副司令员,吴祝存任政治部主任,王范之任参谋长。全支队共约300余人,下设三、五、七3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益都县委书记李云鹤作为司令员亲自带领这支武装积极活跃在益北抗日根据地,对部队进行整编改编,加强军政训练,提高军政素质,进而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为坚持长期抗战建立立足点。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作战中有个特点,即很少整支队伍集中行动,多为各中队、特务中队分散独立作战,以各种战法积极展开对敌伪斗争。这种情况与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有很大关系,益北敌后,敌众我寡,回旋余地小,整建制行动极易遭敌合围,而分散行动则能更好地发挥游击战的优势,能打能走,方便歼敌,以小胜积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顽强生存,直至最后反攻。5月25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在益都县口埠村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部偷袭,伤亡10余人,损失枪支60多支,部分队员被俘。6月,为了破坏敌人的物资运输线,十支队转战胶济铁路沿线,袭击日军占领的杨家庄车站和谭家坊车站,在益都东杨家庄一线完成胶济铁路大破袭,有效切断了日军的物资运输,为全国抗战胜利争取了时间,被日伪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十支队的成立,是青州人民抗战史上的重大创举,是共产党人在青州大地上建立的第一支规模较大的抗日武装。它是我党全面抗战的结果,标志着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此以后,我党领导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同日伪军作战,靠自己部队的力量开创根据地,坚持进行民族解放战争。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益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又在更大范围内领导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十二、十七、十三中队,益北大队,四边县青年中队和工农大队,益寿临广四边县地方武装--六大队,益寿临广四边县独立营,益寿临广四边县特务大队等地方武装。组建之初,虽然人数少、武器差,但他们自诞生之日起便英勇地投入了抗日游击战争,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消灭敌人,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星星火火,日后蔓延为燎原大火,给益北地区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直至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遭遇三次惨案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强
东朱鹿村在抗战时期是典型的游击区,当地群众经常配合八路军游击队破坏敌人通信设施、挖公路、毁桥梁、锯电杆、钳电线等,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因而日伪军恨之入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对东朱鹿村进行了三次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次惨案(统称“东朱鹿村惨案”),血腥镇压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这都是东朱鹿村人民英勇抗日的写照,是日寇侵华的历史罪证。
腊八惨案
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同时,也有一些民族败类卖身投靠敌人,为虎作伥,残害百姓。
东朱鹿村西两公里是顽固派徐振中的老巢朱良村。自日军在这里安设据点以后,徐振中便与日军联手对东朱鹿村施行残酷镇压;而东朱鹿村的人民群众面对敌人的凶狠毒辣却更坚强了。
1941年1月4日上午,中共益寿县委在寿五区八户村开会,得到敌人要扫荡寿五区阳河一带根据地的情报。当时,清东地委组织部部长李寿岭同志正在益寿县视察工作,便与益寿县委组织部部长刘旭东、宣传部部长张鲁泉等10余同志,秘密潜入了东朱鹿村。深夜,2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东朱鹿村。这天,县委及兵工厂的同志共有100多人隐藏在东朱鹿村。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党的干部。村民们的家具被敌人砸烂,房子被敌人放火烧光,兵工厂的同志却被掩护了下来。
腊八惨案发生地
次日上午,日伪军发现刘旭东等同志隐藏的地洞,用柴禾和辣椒点着火,架上风车往洞里煽烟。刘旭东冒着生命危险从地洞内爬上来应付敌人,被敌人绑了起来,敌人继续往洞内煽烟,藏在洞中没上来的同志们被活活呛死。敌人挖了刘旭东的双眼,又割下他的舌头,最后将他砍死。这一天,与刘旭东同志一起遇难的共12名同志。由于这一天是腊月初八,因此,称为“腊八惨案”。
四·二八惨案
“腊八惨案”以后,恶霸地主陈长城的儿子陈锡三叛变革命,勾结日伪军,于5月23日晚,再次将东朱鹿村包围,绑架了妇救会干部于素梅、农救会委员尹法贤等3人,对他们进行残酷摧残,严刑审讯,逼供我党的组织情况。
于素梅被抓后,在审讯中,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旨在让她“转变”,她只报以轻蔑嘲笑,不予理睬。陈锡三气急败坏,敲着桌子嚎叫起来:“我只要你说4个字‘愿意转变’!”于素梅怒目圆睁,义正辞严地斥道:“我是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奋战求解放,是我奋斗的目标!需要‘转变’的倒是你们这一帮为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蒋介石卖命、与人民为敌的家伙!”陈锡三气得瞠目结舌,暴跳如雷,继而恼羞成怒,对于素梅严刑拷打,让她供出县委和八路军藏身之处,面对敌人的残暴,于素梅坚贞不屈,并义正言辞地揭露陈锡三叛党投敌,为日军效劳的罪行。恼羞成怒的陈锡三当场砍下了她的左臂,她仍痛斥不止,高喊“打倒汉奸!”“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最后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于素梅被敌人多次使用酷刑,仍然保持气节,未曾吐露组织的“一字一句”,是一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也是当时女中青年人的学习楷模。
翌日,穷凶极恶的陈锡三伙同日伪军再次到东朱鹿村,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残酷地毒打、驱赶,将该村妇救会长张淑贞等6人抓去惨杀于村西河滩上,血流成潭,惨不忍睹;尹卓然之妻怀孕8个月,也未幸免,被剖腹杀婴,暴行惨状,目不忍睹。
在穷凶极恶的虎狼面前,张淑贞等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来不及梳理有些零乱的头发,美丽而妩媚,她们镇定自若、安详不屑、甚至面带微笑,不失自信和威严,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对日伪军极度蔑视,表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因是日为农历4月28日,当地农村人亦习惯称其为“四·二八惨案”。
这些东朱鹿村的女共产党员们,有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忠诚。她们虽然牺牲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没有与我们共享胜利欢乐,同闻玫瑰花香,可是,她们的血没有白流,和其他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一同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滋润了祖国大地,滋润了当时那些祖国的女中青年人,使许多女中青年人擦干了眼泪,积极投身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史洪流中……
六·一三惨案
6月13日深夜,日伪军再次闯进东朱鹿村,日寇进村后挨户搜查,大肆杀害八路军和共产党员家属和孩子。当夜,八路军干部王玉的爱人和孩子,共产党员陈荣亭同志的母亲和陈文波的侄女一起被日伪军杀害。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六·一三惨案”。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三次惨案,使东朱鹿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敌人的暴行,遭到东朱鹿村人民的强烈反抗。为了积蓄力量,党组织将东朱鹿村已公开暴露的一批干部、党员及其家属、革命群众撤出,转移到小清河以北广北抗日根据地;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转入地下活动。他们或以灰色面目出现,或以行医、做小买卖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直至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唤醒红色基因
作为益北抗日根据地的古村落,红色文化就像图腾一般嵌刻在村落的每一寸土地的基因里,仿佛在给你讲述着那个烽火硝烟革命年代的传奇故事。
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州市工作大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走心,迎接党的百年华诞,高柳镇党委、政府在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有关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东朱鹿村设立红色教育基地。于2021年初动工,6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市又一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现已建成“陈景三纪念馆”“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纪念馆”“刘旭东‘一门九烈’纪念馆”“益寿临广四边县历史展览馆”。还有中共益都县委旧址、中共益都中心县委旧址、“兵工厂·地道口”旧址、兵工厂旧址、被服厂旧址、印刷厂旧址、《群众报》旧址、东朱鹿惨案遗址等革命遗址待修复。
该基地的建立,既是高柳镇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积淀和内涵,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与生动教材,为他们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阵地。
走“红色走廊” 重温红色历史
红色走廊按照“红色旅游为主体,人文景观为补充”的设计理念,以历史时间为顺序,在红色走廊沿途的雕塑、建筑尤其是红色文化墙等建筑物上,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30多个微场景,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锻造形成的伟大精神布局谋篇,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每个节点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中领导全国人民为了全民族解放事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以其历史的连续性、画面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逐一展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长史、奋斗史、发展史,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及其凝成的精神结晶,歌颂了伟大的党,歌颂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构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光辉前景,为参观者提供思索和抒怀的空间,切实使广大游客“抬头受教育、低头思感悟”。
为让英雄故事、革命事迹有温度,红色基因、政德修养“可触摸”,在红色走廊最后板块中详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立足益北这块鲁中战略要地,勇担时代重任,探寻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之路的革命历程,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青州符号”,坚定信仰信念,讲好讲透红色故事。
广大游客置身其中观摩学习,能够领略体验,思考升华,增强对中国精神重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的理解,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念。通过党史学习,让广大游客更加明白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以史明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
自6月开放以来,先后有来自市内外的30余个基层党组织、20余个社会团体在此开展主题党日及革命教育活动,2.6万余名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了红色教育。
旧址探寻党史故事实景感受峥嵘岁月
顺着一片“红色景区”走来,一扇扇复古的大门,加上独具韵味的古砖砌成的墙壁,将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中。平缓的水泥路、青砖铺设的甬道,绿色的草坪,让人每迈一步都极其舒服和惬意;道路两边矗立着上百年间见证历史沧桑的古槐树、古楸树、古枣树、苍松及翠竹,悬挂在墙壁上的古式路灯……“一步一景观”着实吸引众人眼球,游客行走其中,仿佛在“绿色走廊”漫步,让人忘却烦恼和忧愁,醉心于欣赏和感叹景色的诱人。
不经意间,一座标着“兴东街63号”的老宅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战俘营”,实际上就是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教育改造战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地方。现作为“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纪念馆”对外开放。老宅大门朝东,宅子保存完好,墙院都由齐整的青砖砌成,古朴大方。当年写在大门口两侧的口号还依稀能见--“放下臭架子 重当小学生”。随着时间的消逝,红色的字迹已然模糊,但一旦遇到阴雨天,红色的字迹就会清晰如初。
国民党高级将领“战俘营”旧址,门两侧“放下臭架子,重当小学生”的红字还依稀可见
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纪念馆讲解员采用“以小故事体现大背景”的方式,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纪念馆打造成了青州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地”。引领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智慧和力量,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广大青少年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青少年“一心向党 忠心爱国”的信念,激发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热情,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开馆以来,全市30余个基层党组织赴馆内开展现场教学,大大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放下臭架子 重当小学生
这里,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教育改造战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有关情况:
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使国民党被俘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1948年5月潍县战役胜利后,被俘人员激增。对于大量士兵,解放军一般给出两条出路:一是对于不愿打仗的,发给银园令其回家;二是对于愿意留下来的,进行思想改造,编入队伍。但是高级军官情况不同,大部分高级军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偏见更加固执强硬,要改变他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为了将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改造为新人,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正式成立,分为多个训练团,青州东朱鹿、西朱鹿、郭家庄等村都有驻地。在这里学习的都是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军人是少将以上,文官是厅长或省市党部主委以上。其中,有许多名声显赫的国民党高官,如潍县战役中被俘的九十六军中将军长陈金城、少将参谋长李友尚;济南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中将副司令官牟中珩、少将参谋长罗幸理、整编第三师少将师长晏子风、整编七十三师少将师长曹振铎、山东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聂松溪等;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杜聿明等。
训练团为被俘军官提供整洁的房屋作为宿舍,被褥整齐,桌椅齐全,生活方面要求自理。管教人员对于训练团内的国民党军官一律称“同学”,训练团运用多种形式对被俘人员进行思想改造,组织安排上时事政治课,集体讨论,观看文艺演出,如《王贵翻身》《白毛女》等剧目。通过这样的学习教育方式,启发他们的觉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代表了极少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中国人民为敌,所以必然失败,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必然胜利的道理,使他们自觉地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其间,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高级将领陈毅、粟裕大将等军政领导曾在此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授课。由此。东朱鹿村当时的军事、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樊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