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021年9月7日《潍坊日报·文化青州》三版)
进入偶园第二进大门,迎面是一堵石屏风,底下坛基一米左右高。屏风朝西一面篆刻着宋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一文,落款为“万历九年岁次季夏吉岱翁孙翊镶勒石”的篆书。园主人冯溥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生于青州城,1669年买下奇松园,孙翊镶勒石屏出现在这里,不知从何谈起。石屏的朝东一面,雕刻着冯氏九世冯时基所著的《偶园纪略》。石屏往东是一个鱼沼,一些鲤鱼在荷叶间穿梭游戏。鱼沼南面耸立着一块奇石,称为“宁石”。旁边是“石景园”入囗,里面有“佳山堂”和假山。二门,石屏,鱼沼,连成的轴线,大体上把第二进院落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比南部大许多。
冯氏纪念馆第一部分“佳山堂”就在南边的石景园中。佳山堂本是冯氏临朐冶源家中的藏书堂,康熙十年偶园建成,冯溥又在偶园石景园中新建了“佳山堂”。佳山堂是一栋三开间的平房,房子前面屋檐较宽大,两根廊柱上有一副对联:“文耘佳山生锦梦,堂趣雅韵葆韶光”。堂前有一个砌石而围的庭院,可见冯溥辞官后满心喜欢,一身轻松。佳山堂座北朝南,周围几十株古松遮天蔽日,无愧奇松园之称。佳山堂是冯溥的会客室和书房,佳山堂前面,沿东,南内墙成半月形假山。假山取材于四川峨眉山和青州南石的花纹怪石,分东、中、西三峰,有石涧、石洞、暗道、平台等等。可以入洞登上山顶,从西折可以从东峰出。年久失修,不得入内尽兴。假山西峰有一股水流下来形成一挂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旁边有座亭子叫“近樵亭”。我们坐在近樵亭里,看着瀑布飞珠溅玉,水声潺潺,观赏小鱼儿在水池嬉戏游乐,池水汩汩向东流逝,真是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其实冯溥对朝堂生活早已厌倦,63岁时买下奇松园,64岁时提出辞官,告老返乡,亲近自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皇帝不准,身在江湖身不由己。陪伴皇帝不是件易事,弄不好就掉脑袋。龙颜大怒,株连九族。冯溥勤勤恳恳,还需小心翼翼。冯溥儿子冯协一因父荫为官去京城候补,冯溥给儿子一首诗:“老年舔犊未全无,执手叮咛说宦途。语恐侵人休浪出,财能损己莫轻图。法严三尺非宽假,德著千秋是丈夫。念我衰迟闲岁月,常虞忧患到江湖”。舔犊之情,个中滋味,跃然纸上。冯溥返乡后,日日与文人学士诗酒唱和,著书立说,忧游岁月,有《佳山堂》19卷传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冯溥78岁时,朝庭重修《太祖实录》成,按惯例给退休在家的老臣嘉奖,加冯溥为太子太傅。冯溥83岁逝于青州家中,谥“文毅”,葬于青州城西尧王山下冯氏祖茔。
从石景园假山东峰下来,有一条小溪,石景园中的水流经过小溪流入园内池塘。一座石桥横跨池塘,通往石景园出口“格绿门”。出了石景园,有座“松风阁”,松风阁不远处就是“宁石”和“鱼沼”。松风阁是石砌的暖阁,和假山的东峰一墙之隔。冬天在假山观景后,可以在松风阁休息取暖。
轴线北部都是花卉树木,院子靠外墙有一条曲榭连廊转折向东,几经转折,直至偶园东门,其间串连接起问山亭、牡丹亭、云镜阁几个建筑。园内遍植高杆女贞,一叶获,紫荆花,樱花,海棠,芍药,牡丹,紫藤,凌霄,白皮松,等等。园内两条紫藤长廊和凌霄长廊十分醒目。紫藤和凌霄都是攀援植物,附攀在其它高杆植物上开花结果生长,别有情趣。七、八月的紫藤正是结果期,走在紫藤长廊下,头上浓叶满廊覆盖,扁豆形状的紫藤荚果累累下垂,饶有趣味,休憩廊下备觉神清气爽。我园的紫藤在19世纪传到欧洲与美国。据介绍,英国皇家植物园一株中国紫藤曾覆盖167平方米的墙面,一次开出67.5万朵花。1892年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紫藤,枝干长达152.4米,覆盖4050平方米的土地,开出150万朵花,并以世界最大的开花植物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紫藤的功能不止于欣赏,遮阳,净化空气,还能食用。《救荒本草》记载:“采花,煠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微焯过,晒干,煠食尤佳”。我想,老外一旦知道这个功用,肯定把那些紫藤花分享吃光。
三伏天凌霄花开得正艳。凌霄花形似喇叭,又形似一只只倒置的小酒盏,四五朵开在一个枝头上,远远看去像是一个火红的花球,红花绿叶,花团锦簇。在烈日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炽烈,格外可爱。北宋诗人陆游有诗《凌霄花》一首,赞美凌霄:“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范成大也有诗赞曰:“天花摇曳宝花垂,花下仙人住翠微。一夜新枝香焙暖,旋薰金缕绿罗衣”。
紫藤长廊的南端放有一块奇石叫“康石”,北端有两块奇石叫“福石”和“寿石”,这三块奇石与“宁石”,组成一个平面。这四块奇石有来历,据史料记载,“福”“寿”“康”“宁”四大奇石,是明衡王朱祐楎做寿时,地方达官贵人赠送的礼石贡品,均为太湖石,玲珑剔透,意趣天成。绉、丑、漏、透、瘦皆备,蕴含着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笔气韵,四块奇石就像“福”“寿”“康”“宁”四个繁体字,为中国奇石中的珍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奇石》和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国奇石大观》两书,都对四块奇石进行了祥细的介绍。
在南北方向的紫藤长廊和凌霄长廊之间,有一条东西方向约两米宽的步道,从高处看下来,正好形成一个“工”字。道路中间有一座亭子叫“友石亭”,路北面有个花圃,叫“芍药园”。路南面有个花圃,叫“牡丹园”。当冯溥老人家陪伴客人站在友右亭上,欣赏满园芳菲,姹紫嫣红,绝代奇石时,我想他一定会捋着胡须,沾沾自喜。当我站在友石亭上四顾时,耳畔忽然响起蒋大为的歌声:“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其实芍药和牡丹都是可欣赏、可入药的好东西。古人称牡丹为皇,芍药为相。宋代诗人梅尧臣为芍药叫屈,赋诗一首曰:“谁称为近侍,宜与牡丹尊。霞綷千千叶,香撩黯黯魂。红楼思侠少,宝髻奉王孙。剩插不堪照,颜衰汴水浑。”。冯老爷子对芍药和牡丹一视同仁,芍药园和牡丹园面积相等,很有见地。
冯老爷子园中石头奇绝,牡丹也不逊色。所栽牡丹100余株,其中20余株树龄超过300年,有鞓红、姚黄、赵粉、二乔等30余个品种,鞓红尤为珍贵。偶园鞓红牡丹,康熙初年开始有记载,为青州独有的品种之一,流传至今。后来,鞓红变异,品种花重瓣,皇冠型。二乔,因一株双色,一朵双色著称于世。
经过凌霄长廊前行,眼前豁然开朗,天阔云开,一片湖面呈现在面前,这个湖叫作“莲池”。莲池四周叠石为岸,杨柳依依水畔,池中有洲,洲上有树有奇石耸立。湖上有鸭子戏水扑腾,岸边可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别有一番风光。云镜阁就在这湖边的曲榭连廊中,在这里可以看到,天上的云彩,岸边的杨柳,叠石,统统掉落在这如镜的水面上。不禁击节叫好,这阁名取得绝妙!莲池尽东处,有一座小亭子叫“荷风亭”,亭旁有座小桥,桥下流水湍急。整个偶园的水系都是相通的,各处水流汇入莲池,溢出的水从这桥下流向园外。荷风亭向东是偶园的东门,东大门正在维修,我跨过小桥,顺着环园通道西行,经过石景园假山外墙,来到望春楼。
望春楼原为衡王府奇松园中著名建筑,明末清初文人安致远《青社遗词》记载:“拱北亭外,名花周匝;望春楼下,清沼回环。楚王章华之盛,梁苑平台之游,拟斯巨丽,未为远过”。孙廷铨《南征纪略》记载:“其苑内旧有望春楼,最为高迥,下绕方塘,每晴光临眺,则山山夕照,树树溪流,远近互出……”。望春楼为三层建筑,飞檐画栋,十分漂亮,站在楼上四处眺望,偶园内外风光尽收眼底,感觉肯定不错。年久失修,铁将军把门,游客只好望楼兴叹。沿曲榭连廊西行,就是凝碧池。池内有小桥相连,浅处垫石为路,人在上面走,倒影水中,听着叮咚水声,颇有趣味。出凝碧池往西,就是“幽岩”圆洞门。
游历完偶园,闭目养神。曲池、曲廊、曲径、石峰参差、亭台错落、奇花怪石、蜀桧、明桂、对节白蜡、紫藤、凌霄、芍药、牡丹、奇松、冯氏纪念堂……,历历在目,经久不息。住在这园中,春华、夏绿、秋实、冬落,四季轮回,有看不尽的风景。春融、夏雨、秋霜、冬雪各种景色更换交替,相映成趣。昔日帝皇将相独有的享受,分享到了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再见偶园,下次再来”。 (下) (本报特约撰稿 孙志超)
“福”石,置于牡丹园内一草亭的南侧,高2.4米,宽1.63米。
“寿”石,置于紫藤架通道东侧,高3.7米,宽1.7米。
“康”石,竖立于松风阁西侧,高3.7米,宽1.7米。
“宁”石,位于偶园主通道南侧的风竹林旁,高2.3米,宽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