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强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钟家庄人。10岁就能写文章,26岁考中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担任吏科都给事中时,因“争国本”一案,被削职为民。钟羽正罢官后,在乡间闲居近30年。
史书记载,钟羽正闲居期间“优游林泉,志耽山水,往来仰天、钓鱼台诸胜地。”钟羽正见钓鱼台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便在此买下一块地,盖起简陋的房子,以作“游仰天往来驻节之地”,与钓鱼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蛙声一片
钓鱼台,是一个古老的历史名村。村侧匣子湾畔,有一突兀的巨石,人称钓鱼台。据载,东汉隐士严子陵曾在石上钓鱼,后来人们即以此名村。村东富春山植被丰茂,土层和石层内含水丰富。山麓出一泉,常年不竭。泉水如烟如缕泻向岩石下,在山根处汇成水湾,名金蟾湾。
金蟾湾是一个水湾的组合,分四个小的水湾,皆呈不规则的矩形,自南向北并列,且依次低落。泉水首先泻入第一个湾内,水满随之溢向下一个,水流跌宕,叮咚作声,使得本来宁静的山谷更加清幽。到了夏季六、七月份,湾内的蟾声就会忽然打破山谷的沉寂,不论白天黑夜响成一片。令人不解的是西边300米的匣子湾内却很少有蟾(俗称蛤蟆),即使有也叫不出声。
《金蟾湾简介》这样写道:“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钟羽正寻访仰天山,在风景如画的钓鱼台村边休息,听到了匣子湾的蛤蟆叫成一片,因其扰民而烦恼,便说了一声:‘别在这里叫了,去东边的水洼里叫吧。’说也奇怪,从此匣子湾里的蛤蟆,叫不出声来,而东边这片水洼里的蛤蟆至今仍‘蛙声一片’,因此得名蛤蟆湾,后村民取求财得福之意,改为金蟾湾。”
由此可知,金蟾湾的“蛙声一片”,还是钟羽正的功劳呢!钟羽正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时时处处都为民着想。
钟家花园
钓鱼台村东北角,迄今尚有钟羽正的花园遗址。为游仰天能有个“往来驻节之地”,钟羽正在这里置地三亩,养花种树,自称钟家花园。园开二门,东门朝向百东山,南门在今清莲寺西侧,正向匣子湾,湾南可见严子陵祠。这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主人可以在花园内读书、赏花、喝茶、会客,可以披一件羊裘稳坐匣子湾钓鱼台,还可以踱步到严子陵祠前瞻仰先贤的尊容,拿自己的品格和境况跟先贤作对比。花园的南面不远是戏台,遍地光滑的鹅卵石随便就坐,每年庙会子弟戏班演戏,坐在这些天然座凳上宽敞而不拥挤。
在钓鱼台钟家花园里,钟羽正度过了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起用钟羽正为太仆少卿,并命他从速赴任。这年钟羽正六十七岁,他收拾行囊离开花园,再次进京。天启三年(1623年)春,钟羽正官拜工部尚书。也许当时的钟羽正并不知道,就那一年,钟家花园迎来了青州籍状元赵秉忠。赵秉忠游览了钟家花园,再寻古匣子湾,写下著名的《钓鱼台吟》一诗并序。
仅仅过了一年,即天启四年,逆党霍维华等人又翻红作黑,追理“争国本”等三案。钟羽正受到牵连,皇帝削了他的职,夺了他的俸,他真正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重又回到钟家花园。他主持编纂《青州府志》20卷,还编著了《崇雅堂集》《青州人物志》等多部著作。
崇祯十年(1637年)冬,历尽坎坷的钟羽正寿终正寝,享年83岁,朝廷追封“太子太保”。自此,钟家花园被闲置起来。由于距钟家庄太远,钟羽正的后人也难以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