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王盼盼
混合所有制办学现状分析
混合所有制是由几种所有制成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最先是在经济学领域,后运用到教育领域,成为办学领域的新模式。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也使得混合所有制办学成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新举措。混合所有制办学也成为落实十九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有力、最现实的路径、方式、措施之一。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类型特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新需求,深化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对于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全面提升高职办学质量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以企业为核心要素,以职业院校为校企合作的倡导者,双方紧密联系、利益共享。首先企业作为合作者的核心要素,其基本需求主要在于获得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提升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素质;职业院校作为倡导者,对于企业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达到企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多企业中的一线教育资源,进而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达到提升自身办学的综合实力。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将此项任务作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落实到“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所以结合当地政府并做出许多创新性规定和激励措施,并引导、支持企业深入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鼓励校企之间建立师资人才的双向融通渠道,促进了双师型队伍建设,也调动了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2.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
混合所有制办学不仅提升了学校内部的办学质量,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的学生重在技术技能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毕业就能上岗,解决社会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首先企业和学校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企共同育人的制度。学校和企业提出育人需求,进行共同培养,并进行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建设专业化、技能性强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专业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共同创造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企服务互动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将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相互融合运用,比如面向学生可以增加企业锻炼的机会和参加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面向企业职工学校可以开展免费的学校继续教育,同时双方可以开展“1+X”证书培训等,这样学校与企业双方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利益共享,同时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促进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混合所有制办学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及体制机制框架下,立足于区域产业及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丰富共同体纽带,创新共同体构建的形态与形式。
首先要共同构建技术创新,学校对接科学研究,企业承接研究成果实验,加强科技手段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也能根据企业一线需求及时提升科学服务水平;然后学校和企业在巩固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共同研发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学校提供理论可行性方案支持,企业提供更多一线实践经验和技术,这样可以加强区域内特色工艺水平的改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更优质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技能的实施平台,可以帮助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最后学校和企业在多种合作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目标一致、共享人才、利益互赢的“职教集团”“企业大学”及“产业学院”等。不仅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也同样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总结
混合所有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是地方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不仅扩大了优秀的教育资源获取,还满足了社会群众的教育需求,是破除办学经费紧张、人才培养不能与市场接轨的有效手段,同样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法理基础,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已经进入新的探索发展阶段,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新生事物发展具有阶段性,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事物才会完善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