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李继武
作为邵庄镇人,早就知道田和墓在程家沟村,但一直没能专门探访过,上次去表妹家(嫁到了程家沟),也没达成心愿,这不,前段时间听说要挖掘保护田和墓,张明发先生再次邀请,也因上班,没能如愿,好不遗憾,这次终于成行了。

远远的可以看到,这个墓很大、很高,且已经被保护起来,周围还有摄像头。据说,程家沟古墓保护提升工程工作队已经就位,周边环境治理、后勤设施建设、土地利用情况摸排等工作正在开展,系统考古勘探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田和墓(程家沟古墓),2013年国国务院以“程家沟古墓”的名义将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加引人注目。此墓位于青州市邵庄镇程家沟村南约1公里处的高岭上。从尧王山上往北看,一览无余,东为北辛店村,东南为上庄村,西北为沈家营村,南距尧王山最多1公里,从城区出黑山路,一公里向右拐进入莲花山路,约三公里处向左拐,有一条路通往程家沟村。据《青州市志》介绍,墓葬现存封土东西190米,南北84米,高30米左右,呈三级梯田状。封土中含大量石渣,分层夯筑,层厚约10厘米。1965年,在封土中发现一扇无雕刻纹饰石门,周围有大量瓦片。从型制分析,为齐国国君墓葬。距田和墓西南300米处有一小型封土,俗称“皇冢”,为陪葬墓。
田和何许人也?齐太公(?─前384年),本名田和,田氏祖先非齐国人,是陈国国君陈完,后投到齐国改名田完,这也是田氏的始祖。随着田氏发展,到第八代田和的时候,已经是贵为诸侯,权倾朝野。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氏取代姜姓,史称“田氏代齐”。
说是田和墓,这也是大众说法。《齐乘》载:“(田和墓)在县西北二十里普通店。”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田和墓在城西北十二里程家沟庄前。”所以,大家都这么认为,程家沟古墓即田和墓。关于这个“田和墓”,我也做了一些探查,与大家分享。

其一,田氏后裔多人墓葬在附近东西走向山脉上,其位置、型制都契合。《临淄志》中《临淄墓群》中记载,田完11世(司马迁的《陈敬重完世家》称和为8世孙,不矛盾)孙是太公和长子田齐侯剡(齐废公)、田齐桓公午,此二王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东南7.5公里处的齐陵镇郑家沟村西南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总长320米,南北约190米,高30米,方基圆顶。田完12、13、14、15世孙是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彊、齐湣王田地、齐襄王田法章墓,此四王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城东南牛山东侧。自西向东顺序:其一为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一、二墓间距130米,二、三墓间距105米,三、四墓间距160米。四墓相间,总长541米。俨然四峰并峙,气势巍峨,十分壮观,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又《田氏文化(家族篇)》中的《田氏先祖墓》也有印证。
其二,刘肥墓已在他处,且乡里口口相传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有没有其他可能呢?作为这么大的墓葬,也只有诸侯或者君王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在此处之墓葬还有可能是齐王刘肥及其后裔之墓葬,然又查《临淄志》记载,“齐人以姜齐有大功于天下,故不祀太公和,而特祀周太师太公。”也就是说,齐人没有给齐太公田和留下祭祀的机会和明确地址,只能口口相传,也给我们的问题留下了疑惑,遗憾。

又据《临淄志》(1989)“临淄墓群”中记载,群众惯以“窝托冢”、“附马冢”、“相公冢”的墓葬,墓封土高32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50米,占地面积为5万余平方米,为临淄地区现存墓中最高大者之一。1978年秋,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省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一起对此墓进行发掘。随探知此属长方形竖穴“中”字型大墓,墓口长约42米,宽约41米。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约63米,北墓道长约39米,道口宽约15米。在北墓道西侧有一陪葬坑,南墓道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陪葬坑。至1980年11月止,先后清理了五个陪坑,其中器物坑1个,车马坑1个,兵器坑2个,殉狗坑1个;出土文物有陶器79件,铜器6751件,铁器约410件,银器131件,铝器994件,漆器136件,骨器311件,泥器约3000件,车马器及其他311件,累计12100余件。这是省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其中铭刻铜器和银器53件,出土文物中的矩形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银盒等,是难得的珍品。经考证,这些出土器物多系西汉初期的特征,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根据此墓的规模、形制和出土器物的年代,经省考古研究所鉴定,应为汉齐王陵墓。汉齐王自刘肥悼惠王始,下传六王,卒殁均葬于临淄地区及其周围,该墓当是其中之一。1985年夏,于此墓西(西夏庄南500米处)发现砖式汉墓一座。墓南北总长22.75米,东西宽12米。南面有墓道一条。圈拱门洞,左右耳室,无门。前庭和后庭两院,主室砌于左右配室中间,该墓因早年被盗发,遗存器物甚微。有的砖上铭刻“吕都”二字,此墓疑为汉齐王墓,待考。
又据齐鲁网发表的临淄区汉齐文化研究院《临淄汉齐文化研究院揭面纱,全力打造刘肥公园》(2016)证实,汉齐王刘肥墓坐落于临淄窝托村南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又据2018年《山东省齐王墓考古发掘报告》显示,考古专家初步断定临淄区窝托村汉墓主人是第一代齐王刘肥或者后裔王侯。纵览尧王山附近以及周围山脉附近,亦未见刘肥及刘氏子孙墓,故说刘肥墓亦不符合古代墓葬习俗。
其三,《益都县图志》是公认的记录比较详实、考证比较完备的史料,作为比较有力证据,相对可信。其记载,“田和墓,在城西北十二里程家沟庄前。《旧志》谓在普通店者。普通,乃乡社之总名。”另遍寻《临淄志》《淄川志》《博山志》,未见有关于田和墓之其他说法。又明嘉靖《青州府志》中记载,田和冢,在城北二十里普通店乡,人云太公冢。按:和亦称齐太公,疑即和冢。
又查古代墓葬发展史,春秋以前,大多没有坟头,甚至连棺椁也没有。孔子言古代“墓而不坟”,也就是说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才开始有了墓室地上“坟头”之说。考古界把这种墓葬称为“土坑竖穴墓”。到了西汉,尤其是东汉,才逐渐有了墓门。秦汉时期,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四边见棱见线,只不过现实中多了一个边。魏晋时期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古墓。唐代王陵经常是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恢宏。从南宋到明末清初,兵祸不断,自然灾害也时有出现,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不如以前了。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恢复,更注重地面的建筑,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
1965年,村民在墓葬封土中发现一扇无雕刻纹饰石门。据当地一位王姓先生介绍,他见过石门,大约高2米、宽1.3米、厚0.10米,除了门轴之外,无任何花纹,另一扇无踪。据说,此门从程家沟,辗转流落益都办事处老大王村,待考。此门既符合战国时期墓葬特点,又有点超越了那个时代。
从古代墓葬发展史以及发现的石门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假如这个墓葬既不是田和墓,又不是刘肥墓,那又会是谁的呢?会不会是两代南燕国慕容君主之一,或者其他朝代的侯王郡王,也不无可能。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推断,都代替不了事实,历史是推断不出来,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地还原历史真相。
基于以上探查,我的观点依然是,程家沟田和墓即为田和墓,非刘肥及其后裔墓葬或者其他。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至于是否是田和墓,或者是其他人的墓,还需要发掘后的真凭实据,需要专家们做出定论。
历史已经远去,不管是田和墓,还是刘肥及后裔墓,还是其他人的墓,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青州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都将好好珍视,好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