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李继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足可以开启一章华丽的诗篇。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皇明宗室衡王府后裔从全国各地赶赴青州,在王坟镇王坟村北衡恭王陵墓前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奠祖先衡恭王的仪式。这次活动显示,皇明宗室衡王府后裔代表遍布全国各地及山东省内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滨州等几十个地市,有近二百人。据说经过三百八十年繁衍发展,现在衡王宗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已超过两万。

衡恭王祐楎,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代孙,明朝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五子。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成化二十三年封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来青州就藩,嘉靖十七年(1538年)薨逝。谥曰恭,葬于青州南三十里三阳山之原(今青州王坟镇王坟村北)。衡王在青州传承六代八王,于清顺治三年(1647年)废爵,康熙六年(1667年)衡王府被查抄,宗人各自逃散异处。
依据材料得知,朱祐楎生七子,分别是朱厚燆(第二代衡王)、朱厚烃、朱厚燫、朱厚煐、朱厚炳、朱厚煃、朱厚煏。其后裔子孙不在少数。据《明清史料》丙编第六本《刑科抄出山东青州道韩昭宣革职提问残件》,当时郡王见在青州者三人:高唐王朱常泽,齐东王朱常从,玉田王朱常洦。其中玉田王“破碗刎颈”,齐东王“数日不食”,自杀未遂,他们的妃子则“相继自缢”。早卒者一人:平度王朱常湍;逃走者一人:宁阳王朱翊鏉。其他宗室潜逃者:高唐王弟朱常漮,玉田王弟朱常浭,玉田王叔伯二弟朱常洎、朱常沛瀄,平度王子朱由柲,宁阳王子朱常泓,齐东王孙朱慈(火、鼠左右结构构成一字)及其四子朱小四。
依据《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康熙七年戊申(1668),本年,清圣祖诏赐朱姓复旧。
《清稗类钞·姓名类》:“康熙戊申,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悉归田里,姓氏皆复旧。盖明既鼎革,天潢贵胄,无不改姓自晦。有改姓林者,并改名时益,改字确斋,隐居宁都,康熙间卒。又咸丰间,有会稽宗涤楼者,名稷辰,尝为御史,亦明之宗裔也。”
这个诏书,使很多原本藏匿姓名的明皇室宗藩,改回朱姓,也使很多逃亡在外的朱姓家族,逐渐返回王府旧地或者墓葬地繁衍生息。今多方查阅资料,又走访调研王坟镇王坟村、邵庄镇郇仁马村、王孔村、云门山街道办事处瓜市社区、东十里村、黄楼街道建德村、何官镇戴楼村、高柳镇西朱良村、交流村、闫河村东水渠村等多地,又据现任王坟村村主任朱法起(祁)、原郇仁马村书记朱迪兴等人介绍,衡王府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以青州周边地区为多,现今青州域内的衡王宗藩后裔多属于回迁,主要集中在王坟村、郇仁马村、王孔村、戴楼村等。现将已知青州域内部分衡王后裔现状整理如下,也请知情人士继续提供信息和支持:
王坟镇王坟村朱氏家族。经人介绍,我联系到了朱法起(祁),原王坟村主任,据他介绍,这里的朱姓家族有两支构成,他家族是齐东王一支,从临朐白沙岭迁来,这是第六代了,主要是因有恭王王坟墓在此,随着回迁守护陵墓者越来越多而慢慢汇聚而成。另一支是邵陵王后裔,从寿光迁来。不管是从中白沙迁到王坟的朱氏,还是邵陵王后裔的王坟的朱氏,都是在大清王朝开明君主的恩准下以“守护祖茔”的名义回来的。康熙年间,颁发了皇帝圣谕,不再追查明朝皇室后裔,准许当年逃亡或者隐姓埋名的明朝皇室后裔回归自己的家园。此支81人,已经发展到“厚”字辈。
从王坟朱法起(祁)处的《朱氏祖谱》(丁卯年制)来看,御制宗派二十字: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猶。
又有衡恭王朱祐楎地券一件,下半截残失,仅存上半部,今藏青州市博物馆。地卷青石质,残高28-39厘米,宽58.5厘米,原10.5厘米。卷文篆书阴刻,字径2厘米左右、自右至左直27行,每行最多残存16字,共计残存298字。现录券文并标点于下:
维嘉靖十八年,岁次已亥,八月乙丑朔,越……(青)州府益都县衡王官内居住,祭主孝男、衡世子厚燆……亲父衡王祐楎,贯于大明国北京顺天府大兴县寿昌官,生于成化已亥闰十月二十五日……(嘉靖十七年八月)初七日丑时。自从薨逝以来,未及……命遣差钦天监五官挈壶正高懋,择……吉地一处,宜迁子山午向,堪(为宅兆)。(自备净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彩帛于皇天后土处买到龙子冈阴地一方,左(至青龙,石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上指青天,下指黄泉,中穴系衡王祐楎永为阴宅。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千秋万岁,永(无殃咎。若布干犯,并令将军缚)付河泊。今备牲牢酒脯,百味香(薪,共为信契,财地相交,各已分)付。今工匠修茔安吉,已后永保(全吉)。知见人:岁主神后,月令值符,传送……邻人东王翁,右邻人西王母,(验地人白鹤仙,书契人青衣童子。)故气邪精,不得干吝。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上)后土地祗;一本给付墓中薨(过)亲父衡王祐楎随身,永为执照……钦差钦天监五官挈壶正高懋……
邵庄镇郇仁马村朱氏家族,据说是邵陵王的后裔。该村朱氏也是在康熙圣逾的宽松背景下,从青州寿光搭界处迁来的,该村朱氏大约五六百人,最高辈是“迪“字辈。一个偶然的机会联系到了村里的长者朱迪兴,据他介绍,郇仁马的朱姓是来自寿光,当时来的朱姓分三支去了不同的地方,一支留在了寿光,一支去了王坟村,一支去了郇仁马村。其中郇仁马村的一支还去了王孔村。据他说,当时王坟村和王孔村都有“王坟地”,他们祖先的搬迁都是为了种这些“王坟地”而迁移的,当时,曾经为了争取这王坟地,还打官司了。当时都有根有据,现在时间久远,依据也找不到了,还需要进一步印证。据老人说,他们村朱姓大约七八十口子人,最高辈分是“迪”字辈,最小的辈分是“高”。
邵庄镇朱王孔村的朱姓家族。据《朱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初祖朱浩隆与之结伴南来,初卜居尧王山东麓康家庄。大明鼎革之际朱姓一支移居村内。全村275户,855人。”这里的“一支迁入”,应该是邵庄镇郇仁马村朱姓,上面已经有所印证。
何官镇戴楼村朱氏家族,是玉田王后裔。该村现有玉田王后裔约一百五十人。又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诸城市桃园衡王后裔修订静(靖)智作后记的《朱氏族谱》记载:齐东王后裔一支“慈焕慈燧”之后,“居府东北乡戴楼”(今青州市何官镇戴楼一带)。又据《青州市镇村志·何官镇卷》记载,戴楼村朱姓,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有青州市王坟镇迁入。多方打听,又联系到了戴楼村朱佑文老先生,他很热心的告诉我,说是他们和王坟村中白沙一支应该同出一脉,据他介绍,在老家谱上都有记载,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他说他们村的朱姓有百十口子人,最大的辈分是“先”,最小的是“瞻”字辈。

云门山街道办事处东十里村朱姓家族,据《青州市镇村志·云门山街道卷》记载,东十里村建村于元代,至明初,范、柴、高、王等姓氏迁入定居,之后刘、冀、李、冯、王、陈、赵、殷、朱等姓氏陆续迁入。因村距离县府十字口约十华里,村中有庙两座,故名十里庙。通过同事辗转联系到朱氏家族的代表朱德玉先生,据他说,他老父亲早年从菏泽迁到这里,已经有二十多人。据他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冢子庄”弟兄四人迁来。这倒是与我看到的王坟镇朱崖村朱姓家族的介绍相似,也是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他给了我一个关于他的爷爷朱世兰的一份相关介绍《回忆,那些过去的往事》,很有价值。朱世兰,字香汀,菏泽单县终兴镇北常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原山东省教育厅督学,山东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校长……
只是感觉纳闷,现今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平度恭懿王朱翊鏊及王妃韩氏地券就是出土于东十里村,也就是说,这里东十里村也曾经是衡王府的地。这里的朱姓是慕“地”而来,还是巧合?此地劵一面刻平度恭懿王朱翊鏊地券,另一面刻平度王妃韩氏地券。地券为青石质,高、宽各60厘米,厚14.5厘米。平度恭懿王朱翊鏊地券,券文楷书阴刻,字径约1.5厘米,直书24行,满行32字,共计456字。券文抄录并标点于下:
维万历三十八年,岁此庚戌,十一月初一日壬寅,孝男平度王常湍致祭,遣典膳臣李鉴伏缘。大明衡国平度恭懿王,生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一日巳时,薨于万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戌时。自从奄逝以来,未卜茔地,夙夜忧思,不遑寝处。
遂令日者卜此高原,来去朝迎,地占袭吉。地属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城东南十里庙之原,云门山发脉,过峡渡关,行至此地,结作庚龙大首,转亥龙穴,宜坐癸向丁,堪为宅兆。出给价银,买到黄盘龙地一亩,自备净钱九九之数,兼五彩信帛,于皇天后土处,买到龙子岗阴地一方,左至青龙,右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上指青天,下指黄泉,中穴系恭懿王永远为阴宅,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千秋万载,永无殃咎。若有干犯,并令将军缚付河伯。今备珠宝,牲牢酒脯,百味香薪,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各已付付分,令工匠修茔安厝之后,永保全吉。知见人:岁主大吉之神,月主人天罡之神。代保人:日直符从魁之神,时直符功曹之神;左邻人东王翁,右邻人西王母,验地人白鹤仙,书契人青衣童子。故气邪精,不得干吝,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上;一本给付基中莞过恭葛王,执照付身,永为备用,合同永远为照。故气伏尸,永不侵争。
青州瓜市街一带朱氏家族,属齐东王后裔。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诸城市桃园衡王后裔修订静(靖)智作后记的《朱氏族谱》记载:“慈炤、慈娘居府土城东北瓜市庄”(今青州市城里瓜市街一带)。又查今《青州市镇村志·云门山街道卷》瓜市社区有这样的记录,瓜市社区包括原来的“瓜市、下崖、汲家崖、黄家圈,到2017年全国人口普查,有张、刘、赵、汲、黄、石、曹、钟、李、祝、谢、卢、康、那,1480人,445户”。没有朱姓常住人口,又打听瓜市街黄家圈一朋友,也是说不知道瓜市有朱姓家族,可能是在什么时候迁走了。还待进一步考证。
又据《青州市镇村志》得知,小杨社区朱姓,是于清朝中期由尧王山附近康家庄迁来立村,名杨家庄。至2017年,社区80户,300人,有朱、钟、马、宋、曲、王、张、李,朱姓居多。朱兴社区朱姓,是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扫北得胜后,朱姓一族定居于此,名朱家庄。村里有朱、汤、张、陈等姓氏,以朱姓、汤姓人数居多。至2017年底,户数97户,人口374人。又据朱国涛介绍,他们建德村朱氏,是朱廷基后裔,是康熙初期自吴县搬迁而来,不是衡王府后裔。
青州壮汉庙村霰家,据说是衡靖王朱由棷之次子一脉。霰氏家族始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初冬,始祖霰安(原名朱慈安),生于大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十六日,系衡王府衡靖王朱由棷之次子,衡靖王妃八室红英瑶出;宪宗纯皇帝朱见深第七世孙,衡王府衡恭王六世孙。今壮汉庙村霰氏已经发展到近二百人。据说朱由棷之妃洪英瑶者,于乱中携幼子慈安、弱女慈嫣翻垣而去。止于城南之壮汉庙,为避祸易姓为霰,盖志王府遭难之日,大雨倾盆,雨散为霰,故为氏也。
霰氏留有祖训:
清廷灭吾门,衡府遭祸殃。楼阁化瓦砾,男儿赴冥乡。汝辈朱氏后,幸存未族亡。有女不嫁冯,乞讨勿求房。孤蓬行万里,子孙当自强。岁月交替,霰氏家族日益发展强大,霰氏族人逐步走出山坳,迈向天南海北,寻求发展。
另外据民国版昌乐《朱氏族谱》序记:“居考训明谱,吾族先人遇丁亥之变,是时家族惧祸四散奔逃二十余支。”据考证,逃出的衡王后裔,以青州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县市或地市,也有流亡省外的,但大都居住于便于躲藏的山岭地带。比如,青州市戴楼、王坟、郇仁马、壮汉庙、上院;临朐县新王庄、石家河、乜家河、柳行沟、席家河、席家洼、常庄、中白沙村;诸城市后寨、阿洛子、西大宋;安丘市上株梧、朱家官庄;昌乐县大王庄、山坡西沟、山坡、栗行;寿光市呙宋台、安乐、十里铺等。另外沂水县沙沟镇西朱家峪子、圈里东朱家峪子,临沭县玉山镇坊后村,日照市东港区大城子,莒县东莞镇东莞村、朱家林,临淄区齐都镇,黄岛区的朱家屯、胡家山、季家村。
青州域外的后裔不多做详细叙述,有机会再另行表述,这里仅对两位朱姓朋友家族做以简单叙述,聊表在探访衡王府问题时给予帮助的谢意。
临淄朱华昌老师家族,属玉田王朱厚烃一脉。其原单位齐鲁石化,负责政工,此时正好六十岁退休在家,时兼任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据朱老先生介绍,他的先祖原是被分封到临淄西古城东建朱家庄,后因衡王府被查抄又散落周围村庄,由其家谱可见。朱华昌家族族谱:
民国十五年……我支系衡恭王之第二子厚烃,封玉田王,藩临淄。祖碑记载,旧茔地田东至淄河,西至乌河,南至牛山,北至北集(又名小张王庄)。三世祖载塭始至西古城,在齐国故城北门里立庄,名朱家庄,在庄西立茔,我四世祖翊钲于万历年间迁至邵家圈(又名蔡家桥),初在庄西立茔,越三世至八世祖在庄北立茔……
潍坊学院朱猷武老师家族,衡恭王朱祐楎三子齐东温惠王朱厚炳的后裔。朱老师是临朐县辛寨镇新王庄,位于距县城东南十五公里,长深高速路盘阳出口西侧。
新王庄朱氏有“朱氏族碑”碑文较为详细的记载。新王庄朱氏遗存族碑有两幢,现立于葫芦山西侧朱氏族莹内,高173厘米,宽76厘米,厚18厘米。为青石、阴刻、楷书、竖式,有碑帽碑座。新王庄朱氏碑文:
盖闻晦而复显,固天运之迭乘;久而弥彰亦人事之交,致此谱碑所由建也。我朱氏迁于朐邑东南王家庄者为慈炬,祖乃前明衡恭王后裔由椟公之长子也。溯自国朝定鼎,顺治丁亥年(1647年)后,除苛政布鸿恩,吾族载德沐仁,安居乐业二百余年矣。麟趾呈祥,螽斯衍庆,迄今族姓之多,椒蕃竹立,不由谱石以系之,何以别其之派乎?于是族人简明等鸠众醵赀,创建谱碑二石以志之。因嘱序于余,余思水之有源者其流必长,木之有本者其叶必毛茂。今者瓜瓞绵绵,云乃济济,回视往昔,殆愈盛而愈繁焉,岂非祖功宗德积善累仁之所致哉!爰振笔直书,谨序其颠,未如左云耳。大清光绪二十六年清和月上浣之八日谷旦立。
随着探访调查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衡藩后裔呈现出来。就像修家谱一样,追根溯源是一种表达对先辈的虔诚和敬畏,更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热爱。衡王府已经远去,但他的后裔对于青州的建设发展仍然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衡王府的文化,对于青州旅游、对青州的发展,依然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
有道是,
衡王墓前思绪远,不觉已是五百年。
桂殿兰宫遮日月,钟鸣鼎食动地天。
丁亥风云突变色,无限往事散如烟。
盛景辉煌今又是,一片繁华换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