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望着莘莘学子们兴冲冲走进考点的背影,也不禁想起了我的高考。已经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每当压力大时还会梦见自己坐在教室准备高考,数学题也不会,英语单词也没记住。在即将吓醒之际,又豁然间想明白了:大学毕业都好多年了,还担心高考干什么!
如果说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是嫁人,那么男人的第二次投胎就是高考,特别是出生在农村的七零后、八零后男人。没经历高考前一群“撒尿和泥”的发小迈着相同的步伐走着近似的路。经历过高考后,每人可供选择的人生轨迹便完全不一样了。
2004年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由于学习不用心、准备不充分、思想不重视,考得很糟糕。那年实验中学有招复读生的政策,便报名去复读。入学第一天,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高建伟当面分析了我的高考成绩:文综不错,语文还行,数学不好,英语很差(总分150,考了74,不到一半),这一年提分的重点是英语和数学。
回忆起来,复读那一年我一直处于“三点一线”状态:在学校每天除了食堂、宿舍和教室,其他地方基本不去(包括学校体育场)。我们教室在实验楼二楼,学校的综合楼、电化教育大楼我都没进去过,就连实验楼的三楼、四楼我都不知道有什么。那一年真是一心扑在了学习上,闲书不看了,班级活动不参加了,就连上厕所都拿着小本子背单词。
人一旦忙起来,时间就过得快了,感觉也没受多少煎熬就到了2005年高考(主要是没有时间思考那些有的没的)。那年我的考点在老益都师范(现在的农民画院),距离实验中学不足两百米,高考期间吃住在学校,免去了舟车劳顿。往年高考期间总会下雨,有人说是要出状元,龙行有雨嘛!也有说是人工降雨,学生们也都不容易。但是2005年是例外,高考期间天气一直很好,气温也不是太高。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拿到试卷一看——撞大运了!文言文是《续古文观止》上的《李姬传》,题目没见过,但能碰上熟悉的文章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作答期间,偶尔头望窗外,但见微风过处树影婆娑,让人熟悉,更让人舒服。虽然我从没来这里考过试,但那场景就像曾经发生过一样。
下午是数学,前半部分选择题、填空题感觉做得还不错,但后面的大题瞪眼了。最后两道题每题三个小问题,每个题我都只成功的答出了第一问,第二问只是跟着感觉往下写没做出结果来,第三问连碰都没碰就交卷了。估算了一下,如果前面的题都能对,结果也就得个120分,凭自己那份粗心劲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回到宿舍就坐在床上发呆,这一年估计又废了!算了,答完了就不管了,看卷子是老师们的事!再说高考卷子批完了也不会发下来让我们改错,高老师就是知道我做得不好,也不可能训我:“瞪着两只地瓜叶子眼,就是不好好读题!”
第二天上午考文综,本是强项当然不怕。但发下卷子还是傻了眼:前两道地理选择题都是没见过的题型,那一道选择题就是4分!随后也释然了:我地理这么好都不会,其他人估计更不会!既然都不会,大家就都一样了!静下心来做,发现这套题确实很难,但也没有那么难!后来出成绩才知道那套题确实难,很多同学都没过200分。
下午是英语,决定命运的终极一战。听力还算顺利,等做完卷子看时间慌了——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小时!坊间有一个传闻,高考卷子是无数名教授几个月心血的结晶,学生如果觉得很容易,做的很快,那肯定是掉进出题人预设的陷阱里了!平时模拟我是考试结束前10分钟左右做完,这一下整个节奏都乱了。对着试卷从头到尾检查了至少5遍,知道不对劲,可就是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有一种预感要出事,但不知道哪里会出事的无力感。回学校碰到英语老师李老师,她也只好安慰我——没出成绩就别瞎想!
高考完回家正赶上割麦子忙了3天,又浑浑噩噩过了大半月,终于出成绩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用电话查分,那头传来女人幽幽的报幕声:语文119,数学120,英语109,文综213,总分561。那年一批线572分,也就是说省内除了山大、山师、石油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基本上都能被录取。辛苦一年,表面看提高了30分,实际算起来提高了60分,付出许多后终于有了成果,值了!用高老师的话说:“老天爷是开眼的!”
后来想想,学习就和工作一样,你越不喜欢哪一科,哪一科就越差,你只有面向问题迎难而上才会成长起来。就如小孩子换牙,过程的确很不舒服,甚至还需要忍着疼让牙医把不舍得离开的乳牙拔掉,但每个人要想成长都离不开那艰辛的几步。 (惠子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