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李天庆
编者按:本文把冯蜂鸣《青州花卉史》的主要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冯蜂鸣认为,“花卉很美”,花卉的历史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不宜“正襟危坐”、“周吴郑王”地去写。为此,书中特选了香蒲、桃花、莲花、牡丹、百花和“立体花卉”,作为青州花卉从先秦、两汉、北朝、隋唐、宋元直到明清各个阶段的形象代表,由此构画了几千年来青州花卉历史发展的鲜明外貌。由于匠心设计打造,该书避免了一般历史书的那种呆板和乏味,代之以含苞欲放的活力和生气,让人看得见万紫千红,闻得到鸟语花香,更能收获心灵与性情上的陶冶,美学和哲学上的启迪。该书既有写意画的灵动,又有工笔画的细腻,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治学严谨,集花卉的栽培史、利用史、文化史于一身,用一己之力,填补多个重大领域空白,是一部珍贵的专业文献、地方文献。
冯蜂鸣先生的《青州花卉史》,是第一部系统梳理和研究青州花卉历史和源流的专著,它把青州花卉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先秦,香蒲时代;两汉,桃花时代;北朝,莲花时代;隋唐,牡丹时代;宋元,百花时代;明清,立体花卉时代。本文循着这个脉络,对该书的主要观点和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求描绘几千年来青州花卉历史发展的大致意象和轮廓。
一、先秦,香蒲时代
冯蜂鸣认为,古青州的历史,从一开始就与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州花卉的历史与文化,又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华夏早期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又称“华夏”。“华”与“花”相通,“华夏”就是“花夏”。当时的华夏,集中于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其中,又是东方的古青州一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花木最为丰茂。因此,青州的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花夏”的“花”。
中国又称“中华”,“华”(花)就是中国,由此可见,青州的花卉历史与文化,与古老的华夏、中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州花卉最早的踪迹,出现在各种出土文物上。从最初的陶器,到后来的青铜器,都可以看到或简朴或精美的花卉图案。“当时的青州先民,……于开创华夏文化千古基业的同时,开创了花卉文化澎湃的源头。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光同日月的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
青州花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礼》。它在记录古青州一带的土特产情况时,明确写道:“其利蒲、鱼。”也就是说,青州最适合发展“蒲”和“鱼”。
“蒲”,又叫“菖蒲”、“香蒲”,生于沼泽。它的嫩芽,称“蒲菜”,可以食用。它的干,称“蒲棒”,晒干后可做火把,用作野外照明。它的花绒,称“蒲绒”或“蒲花”,是填充枕头、座垫、褥子的最佳材料。它的花粉可以入药,称为“蒲黄”,生用可以行血消瘀,熟用主治崩漏、吐血。它的叶,称“蒲草”,可以编织各类家庭用品,如:蒲绳、蒲席、蒲囤、蒲团(蒲墩)、蒲窝儿、蒲扇等。
这些用品,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青州民间普遍使用。香蒲的另外几种用途,只在古代使用,比如蒲包、蒲轮、蒲鞭、蒲剑、蒲酒等。

香蒲
根据《诗经》里的《韩奕》,周朝的韩侯,在祭祀神灵时,酒席上摆放了香蒲。“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这两句诗是说:席上有什么素菜?嫩笋和香蒲。
青州作为香蒲的乐园,一直持续几千年。直到明清之时,香蒲依然在青州人的生活和文学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香蒲不仅为青州人带来了食品、药品、用品,还带来了留芳百代的诗情花意。
除了香蒲,青州还盛产山菊,迎春,腊梅,连翘,山杜鹃等。它们美化了青州先民的生存空间,充实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焕发了他们的审美兴趣、创造欲望和生命活力。朴素的花卉文化,成为撑起青州文化一片蓝天的支柱之一。
二、两汉,桃花时代
早在先秦,据《尚书》记载,青州出产“絺、丝、檿”。到了西汉,班固在《汉书》里说,青州一带“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也就是说,青州的民俗很奢侈,他们大量“织作冰纨”,这些很美的丝织物,做成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号称天下第一。
冰纨是青州的名牌产品,人们提取各色鲜花的色汁,经过加工后,将白色的丝绸染成五颜六色。由于丝绸产业对花卉的需求,又反过来刺激了花卉生产。这时花卉主要有桃、杏、荷、菊、山杜鹃、连翘、迎春、腊梅等,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桃。
割破其树干,桃树可以自行分泌出桃胶。桃胶是丝绸纺织的重要原材料。丝线在纺织之前,必须在桃胶溶液中浸泡。经过浸泡的丝线,其长度就被固定下来。这样织出的丝绸,不会起皱,平整润滑,有光洁度。
桃胶本身又有医疗功效,可以治疗痢疾、糖尿病等。《抱朴子》中还说:久服桃胶,可愈百病,可致光滑皮肤。另据史料记载,桃的花、叶、根、仁,以及未成熟的桃子,都具有各自的药用价值。真可以说,桃树浑身是宝。
东汉期间,青州出现了专画桃花的民间画匠,专制丝绸仿真桃花的民间艺人。桃花、桃枝可以辟邪的民俗,也在此时开始盛行。汉墓出土的陶俑、玉璧等文物,展示了青州人对花卉艺术的独特感悟与深厚造诣。
两汉时期,青州花卉无论栽培、驯化、观赏、利用,还是在工艺创作中的表现,均实现了快速发展。其经验、模式与思路,对后世花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样板,并打下了良好基础。一个如同百花一般,姹紫嫣红的青州花卉文化春天,即将到来。

桃花
三、北朝,莲花时代
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青州传播。进入北朝,佛寺如雨后春笋,信众趋之若鹜。青州大地,俨然成为佛教世界,同时也变成莲花的天下。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纯洁无瑕,清净微妙,香远益清。这些特点,正与人们心目中的佛法相应相通。所以,莲花就成为佛教的骄子,佛学的象征。
青州一带水多土沃,恰好适宜种植莲花。于是,就出现了奇特的莲花现象:处处荷叶舞,家家莲花香。由此而形成的种荷传统,直至清末仍然在青州盛行。
1996年10月,青州出土窖藏佛像,被称为“国宝”、“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人们注意到,青州造像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佛像与莲花形影不离。在这美奂美轮的莲香意境里,佛像艺术家,亦可以说花卉雕塑家,同时又极为诗意地表达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除了遍地荷花,北魏的郦道元曾对洋水(今弥河)两岸的翠竹与绿笋,有过生动的记述。这个时期,古青州出现了一位名传千古的人物——贾思勰,他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涉及的花卉有:桃、李、梅、杏、梨、枣、柿、石榴、槐、柳、桐、竹、桂、紫草、木棉、杜芳、芭蕉、红蓝花、大叶兰等。书中所写对花卉的利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莲花
青州博物馆收藏的北朝石刻“青龙赏花图”,将青州与花卉完好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名城与名花同生共荣的个性风采。
总之,北朝时期的古青州花卉,在培植与应用方面,已经发展为文化现象。尤其是石雕艺术中的莲花,竟是滋生了那样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理念与文化内涵。郦道元与贾思勰对花卉的欣赏方式,又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花卉极高的审美境界。花卉成为古青州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承载情操与美感的载体。古青州的花卉文化,达到了第一个辉煌时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