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英
去年秋天,大学开学前,天津三叔家的大哥,携弟弟、妹妹,带儿孙一行十人,从天津回老家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这也是他给孙女们入学前最珍贵的礼物。大哥的一对孙女双双考入了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这是我们家族的一大喜事。为此,家在临淄的我,也随着回到了阔别五十多年的家乡——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庄(原名孙泮庄)。
我们庄在青州的东北,与寿光接壤,济青高速从村南穿过。早秋的家乡,除大棚上的卷帘机休息外,到处都是丰收和繁忙的景象。这里是蔬菜之乡,田间大棚占田野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紫亮的茄子,牛角大的辣椒,白色的花菜,红黄色的彩椒,翠绿的黄瓜,随着清晨三点“收菜了”的喇叭声,送到全国各地。就是那长长的豆角,黄花未谢的丝瓜,也早已爬出了棚顶,被运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村里那些矮小的茅草屋,早已换成了二层楼和厅房。宽敞的朱门前,停放着电动车,三轮车,小轿车、大货车。
家乡变了,家乡富了。
上午十一点,大哥的车队从天津才赶到了家。我年近九旬的大姐,早已煮好了她亲手种的甜玉米。玉米的清香,兄弟姐妹浓浓的亲情,顿时满溢着整个农家小院。大家相互问候着、拥抱着,那种情缘、那种眷恋,无法用言语表达。迎门墙前的石榴花笑了,院子里五颜六色的花笑了,桄桄花笑得尤为凸显。记得爷爷在世时经常说:“我们家兴闺女,所以桄桄花长得特别旺。”桄桄花有单层的,有双层的,有红的、紫的、粉的、白的、多色的,唤醒了我们对老屋的记忆。那长满桄桄花的院落,就是我们的家。大家说着、聊着、吃着,整个小院都沸腾了。
大哥说:“八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四一年,我就出生在这里。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天津沦陷。天下没有一处安宁的地方,妈妈只好回老家生下我。哪知道,老家也被日本鬼子侵占。鬼子的飞机,天天从我们园子里大杨树的树梢上空掠过。由于惊吓,又值四二年大饥荒,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糠菜充饥,妈妈没有了奶水,我也出现了营养不良。大娘、大姐(指我母亲、我大姐——作者注),抱着我讨遍了全村有奶水的妈妈。就这样,东家一口奶,西家一口奶,才让我活了下来。我是吃孙泮庄人的奶长大的呀!”
天津的妹妹们说:“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在天津的我们家姊妹多,又都上学,生活异常艰难。是孙泮庄的大爷(指我父亲——作者注)和乡亲们,从牙缝里攒下了粮食、葱和其他青菜,捎到天津,经常接济我们家,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故乡的情,故乡的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
我们老家在村子的东南角,门前有一个大湾。村里人都叫东湾,湾的岸边都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柳树,柳树成荫,是一副美好的画卷。湾的对面是我们的祖坟园,据说,我们李家是从临淄南卧石村迁来的,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坟园的正南面,有一个大石碑,两边镶边,上有刻有花纹的顶帽,下有大石墩。碑的前后面都有刻字,石墩前有个大石供桌和香炉。园里有两棵参天大松树,和大小不一的松树构成了大松林,由于年深日久,氛围有些阴森威严,但我们并不惧怕。这里,是我们儿时捡松子玩耍的地方。湾里没有水的时候,我们常过来挖菜、采花,还常来供桌上写作业。我时常躺在供桌上看天。天有多高?天有多大?天下有多少个村庄?天下有多少个人?太多的疑问,装满了小脑瓜。后来,这些疑问我都从书本里找到了答案。石供桌边,长满了马兰花、豌豆花、地丁花、苜蓿花,都是紫花,成了个紫色的花园。“紫气东来”,说的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家族兴旺的景象吧。
坟园向东,是通往口埠笔直的大道。小时候,我害怕过狼,说狼走直道;害怕过蛇,说过‘风梢蛇’走直道;更害怕鬼,说鬼走直道。儿时的我,不知多少次下意识地透过大松树,看大道上有没有狼,有没有鬼。很多年以后,偶然在一本书里读到了“直为煞”,我才恍然大悟我们的祖辈为什么长眠于此。原来,他们的坟茔,冲着笔直的大道,是为后人挡住大道上过来的直行的‘狼’,直行的‘蛇’,直行的‘鬼’啊。虽然这显然是迷信,但可见我们的祖辈多么淳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勇于为后人担当——这就是无声的家训吧;祖先们,真的是我们后人的榜样啊。
看着两个即将步入大学的侄孙女,我大姐心情激昂地讲述了太老姑姑的故事。据说,好多年前,我家的太姑姑们都是些智力超群,能力非凡的能人。当时,周围十几个村子为地界纷争不已,秩序大乱,打得不可开交。闹得村妇不敢出门,村民不敢下地,集市不能贸易。周边地界种不上庄稼,几乎荒芜,经多方调节、多次调节,也无济于事。后来,我家的太姑姑们出马了,她们这村说和说和,那村劝解劝解,凭着热情、诚恳和口才,竟然平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直至今日,村里、镇域仍传为佳话。最后,大姐对两个侄孙女表达了长辈们共同的期盼:“自古,我们家就出能闺女!你们是后起之秀,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为青州争光!为孙泮争光!为咱家争光!”两个侄孙女们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
青州,我们的家,这里有战国齐王的墓冢,这里有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国都——广固城,这里有北宋范仲淹、李清照的家,这里有明朝赵秉忠的状元卷,这里有云门山上‘青州人不过一寸’的大寿字,这里有北朝的彩绘石佛群。听着龙兴寺的钟声,踏过宋城的万年桥,徜徉于古城的石板街,步入新建的东夷文化园,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乡!临走前,天津的弟弟,捡了根老屋前老槐树的树枝子,说要做个纪念;妹妹们则神情凝重地,用红布包上了故园的几把土,带回天津去;而侄孙女们则折下了大门前柳树上的枝叶,说回去后把它做成书签,让故乡的清芬永远陪伴她们成长。大家都说,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根——青州孙泮庄。
再见了!姑奶奶们!愿后代们像您们一样,聪敏、担当、上进!
再见了!故乡!祝你繁荣昌盛,与国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