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丁昌众
编者按: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这是一方红色热土,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今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前身)创办于1903年,就是这所在青州历史上留有浓墨重彩一笔的学校。它开风气之先,实行新教育体制,还教育学校师生学习革命思想,通过师生向周边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不少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投身革命,成为接受新思想的阵地,青州革命历史上的红色摇篮。
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今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前身)创办于1903年,是清末青州创办的第一所新式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益都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这里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革命先驱,曾走出了我市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由他们组建我市第一个党组织;还走出了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青州市第一任市长;还有许多革命烈士、抗日英雄和高级干部……他们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回顾建国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该校的发展状况、党团建设、师生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及其革命事迹,并以此文向追求光明、舍生取义的革命先驱致敬;向这所百年名校即将迎来的一百二十年生日献礼!
一、学校的发展变迁(1903-1949)
(一)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03-1912)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四日,皇帝下《兴学诏》,1903年9月,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创立,校址选定在益都县东关粮食市街、宋朝三元及第状元、官至宰相的王曾故居。
“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建立之初,卧室四十间,后门房三间,厨房八间,南楼九间,西课室七间,南、北二课室十间,饮茶所二间,客厅三间,账房一间,北楼五间,半日学堂三间,北屋三间,大门一座,楼后四间,前门房三间,西大门一座,门房一间,西三院三蹚九间,坐落东关粮食市中心路南,共房一百一十三间,光绪二十九年九月,益都县李祖年开办。”(光绪《益都县图志》)
该校开办之初,即有明确的办学,据光绪《益都县图志》所载《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章程》第一节第一条规定:“小学堂之基础以正心术为根本,心术正则学术亦正,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兼施,体用乃备”。在教学方法上该《章程》强调,“教授小学开发性灵为第一要义,即或秉性不齐亦宜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其办学的方针与教育思想,虽已过百年,至今仍值得认真研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国文,加课西文”,按照《奏定学堂章程》,科目设置完全。该校本科班光绪三十三年的课程为:修身、读经、历史、地理、古文、英文、物理、化学、数学、习字、图画、唱歌、体操等十三门。
在课时安排上,读经、英文、数学所占比重较大,每周八节或六节。学制为本科四年,预科一、二年不等。另外,《章程》对“教职员之职”、“办事人之职”、“仪节”、“学生规约”、“讲堂及课堂”、“膳厅”、“卧室”、“整洁”、“休假”、“督过”等都有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学校管理严谨一流。学校设总办、监督、堂长、学董各1人。学堂初期,总办由县知事李祖年兼任,监督由县学监督吴松年担任。老校友金明(1928年毕业)回忆的校歌中唱到:
科举废、学制更
甲辰之岁斯校成
李总办、吴监督
热心教育惠后生
┈┈
学堂规章健全,制度严格,订有《益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章程》。学校开办当年,首招学生70名,编为高等甲、乙班及高等补习班、预科甲班。翌年续招新生95名,并附设师范班1个,学生8人。光绪三十三年,该校学生90名。据《青州市志》记载,清学部视学官视察该校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校舍宽敞、管理认真、教科完全,省外各处小学堂,此为翘楚。”
(二)益都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12-1937)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学堂更名为益都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当时人们一般称其为东关高等小学,简称东关高小)。监督改为校长,学制实6年,初年级设有复式班,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至1925年,初高级部共有8 个教学班,学生350人。学校设备完善,运动器械有标枪、铁饼、铅球、双杠、铁环、乒乓球、跑栏架等;乐器有风琴一架。
1927年,添置军乐,大小鼓、管子号、马号、铜钹齐备。
1928年九月,地方武装争权冲突,学校北楼焚于兵火,停课一年。翌年秋,复课后重修北楼。
1930年,开始童子军训练。
(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31-1949)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农历十二月初七,日军进占益都,学校无人管理,校舍教具损失殆尽。
1939年,在日军统治下成立了益都县立东关小学。至1942年,学校设初、高级八个班,学生300余人,以后增至十二个班,学生500余人。
1945年益都解放,学校从侵略者统治下回到人民手中。益都县改称青州市,学校改名为“青州市立第一小学”,校长杨尔裕。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爆发,国民党整编第八军侵占青州城。10 月,学校改名为“益都县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由王履平担任。
1948年,青州城获得最后解放,学校改名为“青州市立第二完小”,校长杨敬之。
二、学校的学生运动与党团组织
(一)“五四”运动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青州,东关高等小学的学生也纷纷相应,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并加入“青州学生联合救国会”。在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他们走上街头演说、查日货,很快形成了一个抵制日货的群众运动。6月,学生联合会组织宣传队分赴邹平、长山、桓台、临淄等十三县,进行演说,协助当地学生抵制日货。
此时在东关高小读书的王元昌、赵文秀、李春荣等一批优秀学生都参加了学生运动,他们聆听各界代表的演说,感受青年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反帝爱国思想;他们在斗争中锻炼、成长,逐步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
(二)党团组织的成立及革命活动
“五四”运动后,王元昌(1921年)、赵文秀(1922年)、王元盛(1923年)、李春荣(1923年)先后从东关高小毕业考入十中。1923年5月,入学不久的赵文秀发起成立“青州平民学会”,会员27人,赵文秀、王元昌等都是骨干成员。平民学会组织会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青州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24年4月,王尽美来十中礼堂讲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并具体指导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隶属团济南地委领导。团员有刘俊才、王元昌、赵文秀、王元盛、刘序功、王良栋等十数人,刘俊才任支部干事长。
6月,团支部通过东关高小教员杜华梓领导小学教员增薪罢课运动。经过一星期的组织发动,全县县立、区立小学教员统一罢课。罢课持续十天,迫使教育当局答应给全县小学教员增薪,罢课运动取得了胜利。8月,杜华梓经王元昌、赵文秀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月,团支部干事长刘俊才调中共济南地委工作,团支部改组,由王元昌任支部书记,赵文秀任支部委员,通讯代号“昌化”。8月6日,团中央致函青州,批准团青州支部改为团青州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
1925年1月,团青州特别支部的王元昌、赵文秀、李春荣三名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为青州历史上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全都是东关高等小学的毕业生!随后杜华梓等几位团员也转为中共党员,在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指导下,中共青州支部建立了,杜华梓任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青州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建立了,翻开了青州党史的光辉一页!
1928年1月,时任中共青州地执委组织部长的杜华梓等人自首叛变,给青州的党、团组织造成了严重破坏。
1930年夏,为使中共青州党组织全面恢复,中共山东省委派段亦民同志来青州整理党组织,冯毅之(东关高小1921级)也随同回到家乡,他以东关高小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参加党团组织的整理工作。不久,中共益都特别支部建立,段亦民任县委书记,王经奎任组织部长,郑心亭(东关高小1924年毕业)任宣传部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共益都特支组织四师、十中、东关高小等校,掀起了抗日请愿运动。东关高小率先举行罢课游行,到县政府请愿。四师、十中随即行动,国民党省政府下令,各校提前放假,学潮终止。
这年冬天,东关高等小学还在六年级班主任冯毅之的组织领导下,掀起了反对道尔顿制的学潮。校长竟将八名学生开除。翌年春,新校长上任,废除道尔顿制,召回被开除的学生,这场风波方平息下来。
1932年8月,中共益都县委在山东省委指示下发动武装暴动,郑心亭任暴动总指挥。暴动历时两天后失败。郑心亭被捕后就义,年仅24岁。青州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共产党员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敢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在青州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32年9月,共青团益都县委重建,金明(东关高小1928年毕业)任书记。
(三)抗日战争中冯毅之领导益都县大队、新一营艰苦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冯毅之投笔从戎,受中共益都县整理工作委员会派遣,回到家乡青州西南山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冯毅之、孙同山等在淄河流域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入编为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冯毅之任营长,孙同山任副营长。
1939年11月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冯毅之当选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成了这一地区日伪军的心头大患。
1942年11月9日,日伪军上千人包围了新一营驻地马鞍山,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歼敌100余人,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守山指战员和家属除两人幸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冯毅之的父亲、妻子、妹妹、三个女儿,宁死不当俘虏,先后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鲁中行署授于冯家“一门忠烈”金字匾额,并在马鞍山建立了革命烈土纪念碑。
在八年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冯毅之率领的益都县大队、新一营与日伪军作战近100次,计毙伤俘日伪军1000多人,为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5年8月,青州城第一次解放,成立青州市,冯毅之被选为青州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