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综合

第3版
副刊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青州一企业获评 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状元卷》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青州滇缅特产店重装开业啦!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状元卷》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山东师范大学 赵元建

赵秉忠

赵秉忠(1573年-1626年),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村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有大志。曾祖父赵绅、祖父赵通未做官,其父赵僖做过礼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25岁的赵秉忠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他曾典试江南,为国选材,如张玮、周顺昌、姚希孟、孙承宗等人。
赵秉忠所处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转衰之际。此时的明朝皇帝,大都昏庸无道,沉溺酒色。国家危机四伏,内有奸臣乱权,阉党魏忠贤等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党同伐异,朝政混乱不堪;而朝堂之外,因为连年天灾,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土地兼并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人民已近破产的困境之中;万历皇帝更是变本加厉,派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导致工商业者苦不堪言。明王朝边境此时狼烟四起,东北女真崛起,大有逐鹿中原之势。王朝革故鼎新的气象荡然无存,已逐渐呈现国祚黑暗,病入沉疴,日薄西山之局势!
赵秉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入宦海沉浮之中。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朝廷之上,他与魏忠贤一党做了大量斗争,多次上书皇帝,因不满奸臣专横,后退隐乡里,回到家乡益都县,但因为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削官夺禄,不久愤恨而终,年仅53岁。崇祯初年,朝廷为其平反,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的仪制重新安葬。他曾著书立说,有《江西舆地图说》,《山其山集》二十五卷。
1983年的一天,原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在郑母村进行文物考察时,偶然听村里人说,村民赵焕彬家祖上是明代状元赵秉忠,其家中保存着当年的状元卷。魏振圣走访多次,最后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殿试卷捐献给国家。
该殿试试卷为十九折册页,正文为工整小楷。试卷首页右上角有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面盖有弥封关防长印。试卷系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金绫装裱。另外,附有赵秉忠及上三代简历,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有三处盖有朱红大方的“礼部之印”。该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关于状元卷,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其在1991年夏被盗,在中央等各级领导及公安部门的全力工作下,青州市公安局迅速破案,使状元卷这一国宝得以重回人民手中。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山东经贸洽谈会上,时任潍坊市长王大海将限量复制的状元卷作为礼品赠送给新加坡时任总理吴作栋和资政李光耀等人,他们赞叹不已。
根据史料记载,封建王朝历史上,曾先后诞生过800多名状元,但状元卷均已轶失。从赵秉忠殿试对策到如今,时逾四百年。四百年间,数不清的天灾人祸,赵氏后裔得以留存,实属幸事!一时之间,舆论热议。状元卷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宫廷档案的空白,对科举制度、乃至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裨益。《状元卷》作为重要的史料,其价值不可估量。笔者梳理《状元卷》的研究现状,重温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状元卷,并以求对未来的状元卷的研究有所探讨。
状元卷的文献整理
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将明万历戊戌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整理完毕为起点,关于状元卷的研究就此发轫。根据现有文献,栾绪夫是较早将状元卷进行译注并整理赵秉忠《山其山集》的学者。其考证翔实,分析鞭辟入里,应该称之为状元卷研究的开辟者。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申百臣对栾做所的译注做了一些厘清讹误。
 

状元卷

赵秉忠的状元卷,是针对当时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以犀利的文笔,饱含热忱与赤诚,针砭时弊,提出一系列安邦定国的政策。表现出一个青年人为国分忧、改革图新、不畏龙颜的精神。《状元卷》论述的中心是皇帝如何考核官员,澄清吏治,以实现政治清明、社会祥和的盛世局面。赵秉忠阐述了“立实心”、“举实政”的必要性,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辩证关系。“何谓实政?立纪纲,饬法度”,意思就是建立健全法制,以法治国。“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意思即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赵秉忠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强调“立实心”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认为“实心立”方能“治本固”。否则,“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故“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
在推行“立实心”、“举实政”的过程中,皇帝要以身作则,做行为表率。在文章中,赵秉忠还揭露了当时吏治面临的八种弊病,并有的放矢的提出了对策。赵秉忠还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应该重视天下苍生,关心民间疾苦,体恤百姓,提高了百姓的政治地位,皇帝应该切实保护四海臣民,以免使其沦落。这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出的有力呐喊,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传,具有亘古不变的价值闪光点。状元卷可以说文采斐然,彰显了赵秉忠的渊博学识。总体而言,赵秉忠的这些思想,反映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但是这些思想在当时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赵秉忠所具有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使得他无法意识到封建皇权的致命弱点,因此,他期盼明君治国,实现物阜民安,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学界对于赵秉忠还有其他方面的梳理。赵秉忠创作了诗歌六卷,收入《山其山集》,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方面:(一)揭露皇帝的昏庸荒淫,魏忠贤集团的滔天罪恶,以及卖身投靠者的卑鄙无耻。在这些诗歌中,面对奸臣当道,他文笔犀利如剑;面对好友遭遇困境,他及时勉励友人,并对友人的遭遇表示愤慨。凡此种种,皆是体现了他个人的担当精神。(二)表现自己遭受排挤打压,尽展无限愤慨,表现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为国家披肝沥胆的坚定决心。诗人满怀壮志,但国事艰辛,他也屡遭迫害,颇有一种“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愤。(三)关心百姓生活,同情人民疾苦。老百姓生活艰辛,但是统治者却充耳不闻,赵秉忠在状元卷就痛心疾首,高呼呐喊,在自己的诗歌中更是显露无疑。(四)寄情山水之中,寄怀于大地之上。当时诗坛的文风多为消极避世之意,但是赵却独辟蹊径,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诗风,饱含激情,爱憎分明,此外,他的诗歌风格形式也多样,众体兼长,为人称赞。在栾绪夫和房重阳的努力之下,《山其山集·自叙》部分也整理出来,赵秉忠叙述了自己勤学苦读、潜心修史的故事,并表达了自己严肃的写作态度,写作过程的艰辛,对自己所写作品的珍视,以及作品即将付梓的矛盾心态。
总体而言,关于状元卷的译注以及其文集的整理工作,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础,在这些整理中,前辈应该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历经数载,开荒辟棘,严谨审慎,所做之事,可谓“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状元卷

状元卷思想研究
关于状元卷思想的研究,学界分别从状元卷的治国思想。政治哲学及意义。文学文献价值进行探讨。
范世兵对赵秉忠的治国思想进行了探讨。在当时明王朝的社会条件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意识到学术沦为虚空、脱离实际导致误国的情况,因此他们倡导实学,发扬儒学的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力主改革弊病。赵秉忠的思想便是受到这股思想的影响。状元卷中所凝聚的治国思想有三:(一)以实心行实政。要构建正确的治国思想,同时要一以贯之。先厘清思想,再付诸行动。这些思想也给予我们今天重要的启示,国家的指导思想要审慎决策,论证严密,凝聚共识,持之以恒。同时,增进人民的法制观念。(二)专意于检察不可取。汉代的文景之治是知识分子交口称赞的盛世局面,文帝承高祖基业,崇尚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注重教化,逐渐强大。赵秉忠认为国家倘若过于严苛,会导致导致官员蒙蔽圣听,局势失控,对国家有害。这种对于监察工作的看法具有辩证法的思想。笔者认为,赵秉忠所言,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所进行的劝告,当时中央对地方的剥削十分严重,我们必须以实际情况去看待他的言论。(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心和实政的内容。赵秉忠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制度会面临新情况,因此,及时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劝谏统治者要从谏如流,不断采取新的方式和手段,权衡利弊,而不能充耳不闻,堵塞言论,酿成灾害。赵秉忠赞扬嘉靖皇帝中兴的案例,以此来勉励神宗皇帝要朝乾夕惕,锐意进取,不落窠臼,实现帝王伟业。可以说,赵秉忠的治国思想,鉴古知今,对今天的现代中国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孟鹏程主要论述了状元卷的文学文献价值。(一)首先,状元卷填补了科举的空白,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的真实材料。文章中的内容是映射明代政治局势的一面镜子,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二)状元卷是一件珍贵的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章的字体,古雅、温润、冲淡、工稳。文章内容逻辑激扬,对仗工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文章不仅运用对仗,句式美观,对时代局势进行激扬文字,富有针对性、现实性、紧迫性。作者冷静分析对策,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三)赵秉忠的状元卷,反映出时代的学术特征。它有宋明理学的痕迹,同时又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任鹏程着重探讨了状元卷中的政治哲学及意义。他分别从人君论、选官论、教化论、治安论进行论证。(一)在人君论方面。对于君主的权力来源而言,君主是秉承天命治理天下。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君主治理国家是顺承天的意志,君权便具有神圣的地位、不可侵犯的威严,但这并不意味着君臣关系是紧张的、难以协调的,君臣之间应该融洽和睦,消除芥蒂。君主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大臣和民众可以上疏直谏,君主不可为非作歹,恣意擅权。(二)选官论。国家的行政运转的体系,需要选拔人才。赵秉忠认为朝廷要考察官员的言行。选拔踏实扎实之人,摒弃华而不实之人。在选拔官员之后,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对边疆官员的管理更要格外注意,要能尽其才,各得其所。此外还要赏罚分明,形成良好的吏治。选官论翔实而具体,有利于缓和当时紧张的君臣关系。(三)教化论。首先,赵秉忠认为,民众之所以需要教化,是因为明朝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欺骗敷衍大行其道。其次,赵认为,教化的核心在于齐民心,民心治则教化行,而且施行教化的方法就是朝廷重视儒家的经术之学,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四)治安论。与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有所不同的是,赵秉忠所提倡的实政,关键要整顿典章制度、树立法规法纪、明确官员的职责和职分,试图对政治运行的机制做一番详细的规划。实政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现实政治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和合适的解决方案。整体而言,赵秉忠作为儒生,通过考试来获取统治者的青睐,其言谈之中也难免带着对于皇帝的恭维和奉承,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他所寄托的是将天下苍生托于一人,都不可避免地难以摆脱儒学的烙印。
状元卷的文体探究
对于状元卷到底是何种文体,在学界引起了一番讨论。张坤河认为,将状元卷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是错误的,实际上,赵秉忠的状元卷是殿试卷。文章着重探讨了八股文和殿试策的区别。
八股文,源于宋代科举考试的“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明清时这种文体叫做“时文”、“时艺”、“制艺”等,规定试题要出自四书的原文原句;所论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则;行文须是代古人立言,而非应试者的论说。其定式为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在此后是提比(起股)、中比(中股,是全篇中心所在)、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四比是展开议论,每一比由两股相对偶的长句组成,最后以一二句收结。四比共八股,最后称八股文。
策,源于汉代的对策,如贾谊的《治安策》、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明、清时,乡试、会试都考试策。由主考出题,名为“试策”;殿试时的策试,以皇帝的命令颁出。策题是从经、史、时务、经世实用方面设问,应试者就所问的意旨,陈述对书义、政治的见解与建议,完全由应试者的处地回答。殿试策题,常是有一个中心思想内容而连提出四五问以至六七问。明代的殿试策题即长到三四百字至五六百字。
殿试策的格式,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相沿成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策冒,先提出全策文的中心思想的总论,策冒之末,照例要有颂圣的一节,颂圣之后接着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全策文的主体,按照策题皇帝所策问的几个问题依次条对。第三部分是策尾,也即是全策的结论,最末句必为“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之所以会形成八股文的错误认知,原因主要是清廷自废除八股文之后,许多人没有再见到过八股文,以为明清以八股取士,便笃定状元卷也是八股文。但实则不然,科举考试不仅仅考八股文,还有策文。最后以讹传讹,导致大部分认为其为八股文了。
对未来状元卷研究的展望
笔者身为状元之乡的后代,研读历史学,有义务对状元文化的未来做一个展望。
1.凝练状元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状元卷凝聚着古人智慧,赵秉忠的人生故事也富有启迪。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去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明,积极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赵秉忠所在的郑母村曾涌现出王曾、赵秉忠两位状元。作为状元故土的后人,我们必须思索:状元之乡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弘扬我们的状元文化?
此外,关于赵秉忠相关文献的整理还远未结束,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山其山集》相关文献译注工作由栾绪夫先生完成,但是整体的翻译工作尚未见到成果,因此,期待有志于此的学者深耕其中。
2.发掘状元资源,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状元资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厘清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笔者看来,状元资源不仅包括状元精神,还应包含状元文化衍生的文化产品。
赵秉忠的家乡郑母村,隶属于今青州市谭坊镇。谭坊镇是一个瓜果蔬菜大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可以借助状元文化打造相关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挖掘状元文化的经济价值。此外,还可以发动相关人士,齐心聚力,设计关于状元文化的形象标识。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之下,相关人士可以进一步以科技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关于赵秉忠的故事,以及后人保存状元卷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是否可以找到实现状元文化IP的途径,这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方向。
笔者作为一名研读历史的学子,对目前所查询到的关于状元卷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作出未来展望。行文之中,难免挂一漏万,还望方家指正。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