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文国画作品《古柏系列》欣赏

杨树文,1936年生,陕西宝鸡人。195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白洋淀诗书画院艺术顾问、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曾任天津美院“美术创作设计研究所所长、《天津美术学院学报》主编等职。国画家、书法家、水彩画家。国画以花鸟见长,偶作山水亦别具风貌。其章法饱满,气热磅礴,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书法以行、草为长,随手挥洒笔势自生,千变万化而不失法度。1982—1988年率先对藏族美术进行全方位研究,出版有:《西藏佛本生壁画选》、《西藏仲丝(地毯)》、《八思巴唐嘎画传》、《藏族器物艺术》等专著,开创了中国藏学研究的新局面。水彩画有《杨树文水彩画集》出版。

精灵巧雕

千年不衰

仙风道骨

古柏行
茫茫瀚海任我行
——读杨树文教授国画作品
◇杨晓阳
“温文尔雅是古风,茫茫瀚海任我行。虽说无人夸貌好,可汗当年有诰封。”这是杨教授题《骆驼》的一首诗,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杨老自身的写照,在他从艺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坚持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基本信条,从不敷衍浮夸。当有人问及他的治学理念时,他曾用了一首诗做了回答:“我画我画是我画,不祈他人提与跋。展卷欲穷形神似,无暇沽名弄虚华。艺海茫茫千秋业,鲜有风骚顾一家。闲云野鹤南北走,多情最是林间花。”他解释说:只有按自己想法画的画才是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画,如果有些许可取,别人自会赞扬推介。把功夫应该下在作画上,不要在取巧中浪费精力,更不要自诩是什么“王”或什么“杰”。前人的艺术成就绝不可能全部体现在某一个人身上。只要你到处走走,你就会发现下面有许多书画高手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心态的真实写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教授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提说自己声名显赫的老师和成就斐然的学生。他说:“我上不如老师,下不如学生,总把他们挂在嘴边上难免会使他们的声誉受损。”他不以为自己年老,不以为功成名就,仍然虚怀若谷,追求完善永无止境的品德,实在是难能可贵得很。
杨老最常画的题材有鸡、鸭、猫、鹰、孔雀等,并多以梅、兰、竹、菊、牡丹等为配景。他从不孤立地画一只鸡或一只猫,而是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恰当的环境,他说:“配景是为了加强主题和说明问题的,绝不能把它当成‘配搭’”。
石涛宗师曾说:“画受墨,笔受腕,腕受心。”通观杨先生的国画作品,用笔不偏法度,笔锋刚柔相济,无论疾缓、按提、顿挫,均可以显示出技术功力的深厚。
凡见过杨先生画作的人,都会被他那种超然大气的画风所折服。这正是画家博学和豁达的气质所使然,也是区别于他人的特点所在。他笔下所涉猎的内容,都是眼前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他爱猫的温顺灵敏、鸡和孔雀的官步傲岸、鸭的憨态可掬……,他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动作规律生活习性等观察得细致入微,并不厌其烦地写生研究。因此他笔下的动物形象逼真,动感十足,入乎其里,出乎其表,妙趣横生,入情入理,人见人爱。加之他考察的配景、凝练沉稳的线条和墨彩交融的设色,使其画面更加生机盎然,气势磅礴,趣味无穷。既有高山流水、玉珠落盘之爽朗清心,又有立马挥戈、舍我其谁的豪气,整幅画都好像洋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诗韵,这便是大家风范。
杨树文教授,不仅是一位高明的花鸟画家,他的山水画、水彩画、书法、诗词、文学等诸多方面也都造诣非凡,成就斐然。更值一提的是他在我国藏学研究方面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从1982年至1986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西藏壁画佛本生故事选》、《西藏仲丝》、《八思巴画传》、《藏族器物艺术》等四部专著,对藏族美术做了全方位的研究,掀起了藏学研究的新高潮。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赵朴初大师以及其著名藏学家、西藏政协秘书长恰白先生,分别为书题写了书名,或作序、题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曾将这些书一度作为礼品对外赠送。北京一家影视公司还开辟了“八思巴网站”将《八思巴画传》一书阖盘托出进行推播。2006年底由国家民委牵头组拍的八思巴记行电视片,主要素材根据即来源《八思巴画传》。
杨先生虽已是七十有余的老者,但他仍每日坚持习字看书作画,从不懈怠。他给我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榜样。祝愿杨树文教授,健康长寿,更臻辉煌。 (作者系国家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