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李继武
偶园,是一座典型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北方私家园林,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最初的她主要是以“奇松园”为代表的衡王府东花园和以冯裕及后人打造的冯家南园为代表的两部分组成,后因衡王府被查抄,奇松园“赖地处偏隘”而幸存,随后也就有了现在人眼里的“冯家花园”,即以清代名臣冯溥为代表冯氏私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人民公园”,后又多次重修,二十一世纪初,偶园再次闪亮登场,游人亦纷至沓来。
整个偶园的发展,从历史发展主要历程来看,经历了衡王府东花园、冯家花园、人民公园等三个时期。
衡王府东花园(一角为奇松园)
第一个时期是,衡王府东花园。此时东花园包括奇松园,“隶属帝子家,是阉竖(宦官)、舞女、歌儿(歌童)出没之地(李焕章《奇松园记》)”,奇松园应该是衡王府主人重点打造的古典园林,是园中园,奢华之中的自然之处,繁闹之中的静修、养心、风雅之地。
衡王府即青州明朝年间以朱祐楎为首历代衡王的府邸。衡王府在青州150多年间,有多个花园,其中东花园即包括奇松园在内的衡王府东面的花园部分。明末清初才子李焕章在《织斋文集·奇松园记》记载:“奇松园,明衡藩东园之一角也。宪王时以其府东北隙地,结屋数楹,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盖如宋之艮岳,元之西苑也。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效晋兰亭流觞曲水,管弦丝竹,吴歈越鸟,无日无之,亦吾郡之繁华地。……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此处癸亥是1863年,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李焕章(1613-1688)雨中记述了奇松园的情况。此时的宪王为衡王府第六代衡王朱常?,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天启七年(1627)在位。奇松园亦建于此期间,因园内有众多古松柏树而得名“奇松园”。
此时的奇松园概貌可以从《奇松园记》得知,奇松园作为皇家园林,但又不要求“绝不类王公规制”,只是“青琐绿窗,竹篱板扉”,是一种自然、脱俗,清净之所。此中遍植松柏,“荫可数亩”,虽算不上遮天蔽日,但至少也可以成荫纳凉。松柏、小桥、流水、古琴,岂不让人流连忘返。单看那古朴、沧桑、厚重而又简单的石拱桥,又有谁不迷恋这自然中的洒脱之地,又有哪一位宫人不迷恋这“流觞曲水”“管弦丝竹”的繁华之地。
奇松园附近曾有望春楼。王士禛(1634-1711)《池北偶谈》有载:“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饮于此,甘橘、绣球尚数十株。后丙午丁末间,周中丞有德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而衡藩故宫鞠为茂草矣。放翁记长安民家契卷四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者,古今皆然。”从以上描述来看,望春楼即在奇松园内或者周围很近的地方。
此外,衡王府东花园里还有迎春、桂花、黄杨树、奇石……,尤其是福、寿、康、宁四奇石,鬼斧神工,婀娜多姿,出尽风头。庭院深深,奇花异草,怪石嶙峋,无不是尽显皇家气派。然更有那高唐王篆书四石屏《谏院题名记》放到这里,是警示还是自我谏言?看似偶然,实在必然的存在。高唐王作为衡王府后裔中少有的俊才,又属皇室高层,所以,把他的书屏放到这休闲超脱之所、脂粉之地,意义何其深远。
又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说,今贡院西侧的冯府是正德十五年(1520)冯裕和长子冯惟健建。嘉靖六年(1527)冯裕调任平凉知府,其家眷转道临朐,祭祖并改入临朐籍,暂居府城益都。此后,冯家先祖冯裕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辞官致仕,定居益都(青州)。
据济南大学张秉国教授的《临朐冯氏年谱》有冯裕《冯氏先陇表》:“庚辰秋,裕以考绩诣京师,始得诰赠先君及太宜人如例。是冬,裕南还,道临朐,求远祖之墓而祭之。”也是在此时,冯裕第一次返回临朐,生返籍之念。
冯裕(1479-1545)先世居临朐盘羊(今作盘阳)。明洪武初,因诏简山东之民三户徙一人成辽,冯裕之高祖冯思忠在徙列,始居辽东广宁左卫。正德十六年(1521)(冯)裕携全家在南京。时惟健、惟重在南京参加了陈凤等人组织的清溪诗社。1522年,惟重远赴辽东扫祖墓。嘉靖二年(1523)惟重完婚。旋携家室南行,居于青州。
嘉靖三年(1524)年,冯家在当时郡治没有多少房产。据冯惟健《陂门山人集》卷五《书海翁哀挽册后》言返籍临朐,借住于张氏:“先大夫以嘉靖甲申为郎留都六载,考绩上京师,道睹邸报,擢守平凉。时上方用兵洮庆间,边鄙震耸,未敢挈家;欲往还闾阳,则关塞阻修,不能具道里费。因计曰:‘是未可以复我邦族乎?’遂取道徐、滕,抵朐山,谋诸乡里长老。张海翁则毅然曰:‘仆第宅之在郡治者,唯君取之。’时先大夫囊无长物,唯空券相符,非海翁则先大夫之志莫偿也。”
嘉靖四年(1525),冯裕率家小抵青,赁屋以居。惟健、惟重就学于青州府学,以文名显于青州。惟敏、惟讷亦就学。《益都县图志·外传》:“(裕)道过青州,省先人冢墓,乃还旧籍而居益都焉。以后期,改知石阡府。”从此处看,冯氏家族真正定居青州当在1525年,家人定居,孩子入学。
嘉靖五年(1526)春,冯裕进京申述。惟健率家人居青。嘉靖六年(1527),冯裕改知石阡令下,率惟敏赴任。冯氏本年始落籍临朐。王崇庆《闾山冯公暨配伏氏墓志铭》:“及改石阡,宜人留青州。当时,公素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
从此处看,此时冯家在青州“未有基产”“宜人率妇子躬绩以业诸子”。此前更多的是“赁”“僦屋”,也就是从此时,冯家开始在青州置办家业、房产,累世发展,最终成为有名的北海世家。从其冯家后人以及相关文章来看,冯家在明朝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除了居住宅基地之外,也逐渐形成了其冯家花园之雏形,有了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等院落。
冯氏南园。即冯氏的菜园地。现在的偶园北侧,有一条小巷名叫“南园胡同”,即南园,这里有湾塘,有水井。南园面积较大,南面靠近衡王府的东花园。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冯家花园,应该是其先祖冯珣等在南园菜园的南半部分逐步建成的休闲娱乐之所。据《临朐冯氏年谱》中记载,天启五年(1625)三月初,(冯)珣六十三岁,珣于族内设立二会,以修祠墓、备荒年。十月初一,珣率子侄辈祭于冯裕之墓,并作《祭文》。也就是说在此时,作为青州冯氏第四代“掌门人”冯珣(1563-1640)在族内设立两会,以此来“修祠墓、备荒年”。此时,修缮花园也在情理之中。
冯氏存诚堂。据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介绍,存诚堂是嘉靖十八年(1539)冯惟健为冯惟重儿子冯子履建。又据2011年青州偶园考古勘探工作队作出的《青州市偶园遗址勘探》报告可知,文毅堂东、南、西三面建筑基址属于明清时期古建筑基址。此“存诚堂”在奇松园北侧,是冯家祖居之地,即冯子履(1539-1596)、冯琦(1558-1603)、冯溥(1609-1691)故居。
冯氏怡园。此园有冯珣和赵秉忠等人诗为证。冯珣的《孝与过宿怡园,忆先宗伯有感》:有约频相待,何期此日来。入门疑是梦,乍见转相猜。鸣咽听城柝,凄凉对酒杯。萧萧庭叶下,感旧使人哀。孝与,青州府蒙阴县人,官至礼部侍郎,与冯琦交谊至厚。冯琦过早病故,公由京回蒙阴经青州,冯珣留他住宿怡园,因感怀冯琦而有诗。状元赵秉忠有《过冯季韫怡园》诗四首,这都可以证明园内有亭有阁,亦有花圃、菜地等。
云镜阁。即在怡园中,是冯珣所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冯瑗家居丁父忧,应堂兄冯珣之邀,从临朐来郡城青州,二人会于冯氏怡园。冯瑗登阁楼,见云门山洞悬如镜,与林木、城郭相映,遂为之取名“云镜阁”,并作《云镜阁记》。后云镜阁由冯珣长子冯士衡继承,士衡诗集便名为《云镜阁遗诗》。以后,云镜阁又由冯珣之孙、士衡之子冯溥所有。
如果说偶园前身是冯氏怡园等与衡王府东花园整合而成的,那么,北面冯家的南园、存诚堂、怡园、云镜阁,南面衡王府的奇松园、石屏、石桥、望春楼皆是证实物。
冯家花园
第二个时期是“冯家花园”。此“冯家花园”,更多的是指明朝中后期冯家的花园与衡王府花园整合之后的花园,范围变化不大,只是风格有所调整,即以冯溥为代表冯氏家族打造的一处私家花园。
著名学者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冯氏。”冯氏家族自冯裕返青,六世中,进士10人,举人14人,贡生53人,278位秀才,4人为三品以上官员,8人在《明史》和《清史稿》中有传。(此处数据来自冯氏后人冯金涛先生)可见“北海世家”名符其实。冯溥,是冯裕的第六代孙,也是冯家花园最终整合者。其老宅在卫街(今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其祖上遗留,冯溥做官后又有扩充。宅院为三进,后院之东北角是花园。
《织斋文集·奇松园记》有载“迨府第(衡王府1646年被抄)毁后,兹园赖其地处偏隘,园亭池沼,颇有烟霞致。又老松虬枝霜干,日长龙鳞,故国乔木,人所羡仰。郡丞朱公以其值,买之,以饷四方之宾客。后朱公去转,售之今相府,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矣。念斯园自旧朝来,隶帝子家,辱于阉竖、舞女、歌儿,其后胥徒啬夫,阜圉夏畦,皆过焉。卒未有文人骚客,载笔携筒,拈韵赋诗,以遨以游,骋目娱心……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清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被查抄拆毁,奇松园“赖其地处偏隘”而幸存。但因无人管理,一度成为“胥徒啬夫”山麓养马,空地种菜,经年荒废。据毛奇龄著“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刑部尚书易斋冯公年谱记载:冯溥在五十五岁时(康熙二年,1663)曾给假回籍,相中奇松园,并请同年吕宫题名,欲购之”。康熙初年,青州府同知朱麟祥(郡丞朱公)将此园买下,用以招待四方宾客,朱离任后,将此园售予冯溥,“深锁重关,游人罕至”。
直至康熙八年(1669)冯溥回乡,把冯家花园和购得的奇松园等进行整合重修,并将新园定名为“偶园”,正堂名为“佳山堂”,也就有了日后的“冯家花园”,但此时不对外开放。据光绪《益都县图志》有:“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曰:‘偶园’,辇石为山,佐以亭池林木之观,优游其中者十年”之语。
此时已有“偶园”之名,由冯溥同年吕宫所题“偶园”二字曾高悬于园门之上,此匾额现存于青州博物馆。此处亦说明偶园叠石假山是为冯溥时期所为,园中奇石也是按冯溥之设计重新竖立。这也表明假山、卧云亭、近樵亭和瀑水池亦是同时期修造完成。但此时除青州府、益都县志外,相关诗文中一般以“佳山堂”命名,称之为“佳山堂”、“佳山堂园”、“佳山园”。
冯溥在偶园中生活了十年,康熙三十年(1691)以83岁高龄辞世。其间与家人、朋友、门生在园中流连玩赏,悠闲自在,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吴农祥、徐林鸿、毛奇龄等六位门生经常来园中拜会,酬唱最多,合称“佳山堂六子”。
冯溥殁后,直到乾隆(1736-1796在位)初年,偶园变化不大,且有部分场所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增设了“茶坊酒肆”等设施。冯协一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台湾知府位上卸任回乡,至乾隆三年(1738)逝去,一直居住于偶园。
乾隆年间,冯溥重孙冯时基写过一篇《偶园记略》,从此文可以看到偶园的原貌: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二门(偶园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另外还有太湖池,园门上有“偶园”扁额,门内有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高唐王的篆书。此处较详实地记录了偶园里的主要景点,属于当事人第一手史料。
嘉庆年间偶园还依然保持鼎盛的面貌,但道光年间已经明显走向败落。《益都县图志》“偶园冯文毅公偶园”条目有载:在南门大街东,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今犹为冯氏世守。据冯金涛先生介绍,直到建国初,偶园一直由冯家人“世守”。
人民公园
第三个时期,是人民公园。1950年5月,人民政府将偶园收归国有,名为“益都人民公园”,并加以修葺、扩建,对外开放。1959年,益都县博物馆在偶园内的冯氏宗祠正式挂牌成立,直到1984年陆续搬走。1979年秋,《大齐碑》移入偶园,即《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2020年搬迁至青州市博物馆。其是现存南北朝第一丰碑,国家一级文物。也曾因此碑,闻名海外,游客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偶园门”尚存,然有多株明代古柏被伐。1980年,更名为“青州公园”。1980年以后又辟建花卉园及附属设施,使原来的偶园焕然一新。当时偶园北半部还存有“大宅门”、“存诚堂”、“对厅”、“东厢房”及两处北屋,但随着益都博物馆的搬走,公园的改造,“对厅”和“东厢房”被拆。后卧云亭在原址基础复建,山茶房修复,较好的复原了偶园的原貌。1983年,复命名为“偶园”。80年代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几次来青州考察,称赞园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并主持山体的维修工程。
1世纪以来,园景几次重修,特别是2017年新园再次整合,“偶园”华丽开放,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此文得到了衡王府后裔朱猷武先生、北海世家冯氏后裔冯金涛先生的无私帮助,一并感谢。有道是,
昨日游走偶园中,衡府奇松画龙形。
百姓奔波多无语,少有文士临秋风。
阁老启愿佳山兴,北海冯家犹年轻。
望春楼址虽难见,至今亦是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