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综合

第3版
副刊

第4版
专题
 
标题导航
青州市获评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先进县
范仲淹与《伯夷颂》
佳乐家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仲淹与《伯夷颂》

  

 ◎本报特约撰稿 王华庆

范仲淹书《伯夷颂》手迹 图周建林摄

农历的十一月,一般就是今天阳历的元旦前后,在青州应该是最为严寒的时节。经常是北风呼号,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呵气成霜,到处都能感受到寒气凌冽,钻心彻骨。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我们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在青州的署衙内,一个疾病缠身,眼力昏花的老人在伏案认真地书写。他就是已经63岁,时任青州知州的范仲淹,正在书写《伯夷颂》。
《伯夷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的文言散文。全文共312字,其内容是说商末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其父死后,他不愿意继位而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灭商,他又耻食周粟,匿迹于首阳山,死于病饿。封建社会把他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范仲淹之所以书写《伯夷颂》缘起于同僚好友,时任京西转运使的苏舜元。苏舜元本身就是一位书法家,也深知范公不仅是被世人推崇的国家栋梁之材,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尤其是楷书艺术更为世人称道,便慕名向范公索字,请范公给他书写《易经.乾卦》,以欣赏收藏。范公欣然从命,但解释说《乾卦》字数太多,又“此中寒甚,前而笔冻”,且“眼力不逮”,难以完成,便于宋皇祐三年(1051)十一月,在青州官署手书了这幅《伯夷颂》,并附书后小款。范公为政清廉,署衙环境冷到竟然能使书写中的毛笔尖结冰。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严冬之时,一个疾病缠身,身躯佝偻的老人,他不顾寒冷,不停地朝着笔端呵气化冰,俯卧在案几上在黄绢上认真地书写,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通篇351个字(加书后小款),范公一笔不苟,笔意精严,章法合度,循规循矩,绢面整洁如新,完成了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小楷”的书法艺术力作妙品,此时的范公已经及近暮年(实际上半年之后,也就是第二年的五月,范公就病逝在徐州,即他赴任颍州知州的路上),仕途上更是几经辗转贬谪,颠沛流离,身体状况已是很差。但范公犹一老骥,仍在砥砺前行。此时的范公虽然“眼力不逮”,但是眼神锐力不减,我们仍然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一个资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所特有的深邃睿智、刚毅坚韧。看到他立志为国,刻苦读书,终于金榜题名,走向仕途;看到他虽屡遭贬谪,颠沛流离,辗转任职,但所任其职,精谋其政,惠政于民;看到他廷堂之上,慷慨振臂,奋笔疾书“十条陈”,积极参与领导庆历新政,奋不顾身,锐意改革,为民请命;看到他据边延州,风尘仆仆,深谋韬略,御强敌于国门之外,让“西贼闻之惊破胆”,可谓是“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收笔之后,范公疲惫的身躯依靠在座椅背上,布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欣然的微笑。


范公为什么不写《乾卦》而书写《伯夷颂》按说既然苏舜元索字的内容是《乾卦》,一般情况下范公应该满足其要求。但《乾卦》篇幅很长,此时的范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又是如此恶劣的环境,确实难以完成,这也是实际情况。那么再选写什么呢,这就要看范公所思了。范公当然要选自己推崇,字数又不是很长的文章了。这个所思我们当然不能胡乱猜度,但是纵观范公一生的所经所历、儒学修养、政治主张、为官之道,韩愈的《伯夷颂》就成了范公的最佳选择。首先范公一直推崇伯夷。把伯夷当做特立独行,抱节守志的典范。特立独行,抱节守志是中国历代学者良才的修身信条,范公自己就把名节看的特别重要,遵循这个信念,而终其一生的。范公的许多文章诗词都体现了这个信念。范公死后,既是与他相对立的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也说:“由初迄终,名节无疵。”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说:“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又说:“宋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宋史·范仲淹》列传写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其次范公一直推崇韩愈。韩愈是唐末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被贬。韩愈是唐代文化改良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念,被后人推崇为写作散文的信条,范公更是悦其文笔,赏其文章,当作典范反复诵读,自己许多文章都有韩愈之风。范公也很敬佩韩愈为国为民虽屡遭贬谪,仕途跌宕,但仍是刚正不阿,抱节守志,终生不悔的为官之道。纵观范公的一生,他也是以亲身的实践,践行了这条为官之道。再次是宣示态度。范公借书写《伯夷颂》之际,实际上是在向同仁、同道表白宣示和同勉。为人、为官之道,就是要向伯夷那样,始终怀着赤诚初心,抱节守志,矢志不渝,要敢于特立独行,既是艰难困苦,也要砥砺奋进。这样的表白宣示,无疑会让看到这篇书法的人感受到鞭策、提醒、希冀、教育和勉励。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苏舜元收到此佳作之后,视为至宝珍藏。苏舜元将这件书法精品,先后寄给文彦博、晏殊、杜衍等,请他们给与题跋。近千年来范仲淹此书法真迹,辗转于皇家、官宦、名家之手,流传至今,被世人推为至宝,成为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和千年佳话(见《伯夷颂》碑拓照片)。其间曾五次流逝又失而复得,多次碑刻于石。波折跌宕,留存至今,实为奇罕之事,以致题跋者不胜感叹:“屡失屡得,信有神物呵护”,“神灵默佑合浦珠还!”在其辗转过程中,每过一家之手,便留下了他们的题字或印章,其中不乏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所以历代题跋连绵不断。自宋代皇祐三年(1051)至清代光绪年间,最后一位题跋者是范仲淹二十六世孙范端信(时任文正书院主奉)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和月敬题。九百多年间,题跋者竟有112人,题跋99篇,为世之仅有,令人惊叹不已!题跋者中其中有文彦博、富弼等忠勇之臣,有秦桧、贾似道等无良奸佞,有宋代书法家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甚至还有乾隆皇帝的亲笔手书,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为更好地研究传承、发扬广大范公精神思想,青州市新希望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林先生,在广泛收集海内外有关范仲淹资料的基础上,于201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范仲淹书伯夷颂?乾隆预题真迹》专著,并研究开发文旅产品《范仲淹书伯夷颂》。周建林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钟情于文史研究,利用本身企业优势,先后开发出长卷、经折装、线装书等三种版式的《伯夷颂》文化艺术精品,多次应邀参加省文博会,被省政协文史馆以及各界人士收藏,为青州市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增加了一个耀眼的亮点。2018年受邀参加在范公故里苏州吴县天平山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暨中国范氏宗亲会,在会上展示该长卷引起范氏后人轰动,并热切期盼到山东青州三贤祠拜谒范公。
附一:范公书《伯夷颂》原文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而不惑者,则千五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 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皇祐三年十一月戊申高平范仲淹书
附二:范公书后小款
示谕写黄素为《乾卦》字多,眼力不逮,且写伯夷颂上呈。此中寒甚,前面笔冻,欲重写,又恐因偱。书札亦要切磋,未是处,无惜见教。
参考书目:《范仲淹书伯夷颂》周建林主编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