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综合

第3版
副刊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民族中专学子勇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
佳乐家
华夏瑰宝——从青博馆藏“宜子孙玉璧”说开去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夏瑰宝——从青博馆藏“宜子孙玉璧”说开去

  

 ◎王同海

青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件玉器展品——“宜子孙玉璧”,这件玉器是1982年春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出土的。质地为和阗墨玉。圆形出廓,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廓5.4厘米,重375克。中部有凸起圆环。环与外廓间交互浅浮雕夔龙与乳丁共8组。环与内孔间雕乳丁158个,背面与正面同,是乳丁减为118个。出廓部分由透雕夔龙纹组成,纹中间透雕“宜子孙”三字。这块玉璧以体形大,雕技精湛为世人所珍,是目前可见的有字汉璧中最完美的玉璧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山东省青州市发现东汉大型出廓玉璧》《文物》,1988年第1期。)

 

查考文献记载,全国还有二件类似玉器:一件是扬州博物馆藏品,玉璧质地晶莹温润,双面琢镂成器,为佩玉。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高9厘米、径7厘米、厚0.4厘米。玉璧质地晶莹温润,双面琢镂成器,为佩玉。廓外附琢一凤,凤腹下隐刻“宜”字,璧廓内琢双螭,体态矫健灵动,首尾相联处分镂“子”、“孙”二字,寓有祥龙瑞凤宜子孙之意。(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县甘泉老虎墩汉墓》《文物》,1991年第10期)一件是1990年6月广西合浦县黄泥岗M1出土玉器,直径18.3、内径3.5、通高27厘米,现在收藏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璧白玉质,不透明。璧的上方出廓透雕双螭龙纽,纽中心镌隶书“宜子孙日益昌”六个字;璧身凸起谷纹,布列有序,璧外沿饰凸弦纹一圈。高钮碾琢精工,以S形线条构图,对称中略有变化,是件玉雕佳作。玉璧是汉代常见的礼仪用玉,此件玉璧外廓刻字,而刻字玉璧在我国较为罕见,这件六字玉璧更显珍贵。(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西文物精品》,2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10月。)
玉器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闻广先生认为“中国创造了显著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而东西文化最早的差异就是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文化的有无。”夏鼐先生说:“世界上别的古代文明中,除了中美洲文明外,都没有玉器”。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美好、珍贵、高尚的含义。我们的祖先有“石之美者,有五德之为玉”的传统。古人玉德之说:《礼记·聘义》为11德,《管子·水地》为9德,《荀子·法行》为7德,《说苑·杂言》为6德,《说文解字·玉》为5德[何鸿:《新探河姆渡文化系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P32-36]。

扬州博物馆藏品

广西合浦县黄泥岗M1出品

《礼记·聘义》记载为11德: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詘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烟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管子·水地》记载为9德: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荀子·法行》记载为7德: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说苑·杂言》记载为6德: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说文解字·玉》记载为5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或搏)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或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
《礼记·玉藻》中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周礼·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踪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唬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考工记·玉人》:“璧琼九寸,诸侯以享天子……,璧琼八寸,以岁(左兆右见)聘。”
《越绝书》中曰:“夫玉,亦神物也。”《周礼·大宗伯》关于“璧踪以敛尸”的记载,正是古代以玉敛葬这一礼制的重要体现。
“礼”是中国古代维系社会安全的宗法政治制度,《礼记·礼运》中曰:“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玉器也是中国古代权势、地位的象征,古史文献中便有这样的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可见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国家文明的重要象征。
东汉学者郑玄认为玉琮是祭地的礼器,“琮八方象地”。玉琮在祭器的范畴中,是祭地的礼器,在瑞器的范畴中是女性贵族的权标。关于琮为何物?《说文》中解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白虎通·文质篇》中曰:“圆中牙身方外日琮”。
《尚书》《史记》记载:“(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魔”,“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至于玉为兵器在《越绝书·记宝剑》中有证:“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而黄帝之时与良诸文化同期,这时玉已作为兵器,不容置疑。但考古进一步证实,这些玉钺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同时钺装有柄,墓主左手执柄端,钺身与肩平,这便是主人执秉玉钺而权杖在握,成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王法与军权的结合,攘外安内正是当时军事民主制的标志。
谈到玉器,最为著名的还是历史上的和氏璧。《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抱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刘向《新序》卷五《杂事》:荆人卞和得玉璞而献之荆厉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为慢,而断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复捧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为慢,而断其右足。武王薨,共王即位,和乃奉玉璞而哭于荆山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共王闻之,使人问之曰:“天下刑之者众矣,子刑何哭之悲也?”对曰:“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戮之以慢,此臣之所以悲也。”共王曰:“惜矣,吾先王之听难,剖石而易,斩人之足!夫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何听之殊也?”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故曰珠玉者,人主之所贵也,和虽献宝,而美未为玉尹用也。进宝且若彼之难也,况进贤人乎?贤人与奸臣,犹仇雠也,于庸君意不合。夫欲使奸臣进其雠于不合意之君,其难万倍于和氏之璧,又无断两足之臣以推其难,犹拔山也,千岁一合,若继踵,然后霸王之君兴焉。其贤而不用,不可胜载,故有道者之不戮也,宜白玉之璞未献耳。
《淮南子·修务训》: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蔡邕《琴操》卷下;楚明光者,楚王大夫也。昭王得氏璧,欲以贡于赵王。于是遣明光奉璧之赵。郡中羊由甫,知赵无反意,乃谗之于王曰:“明光常背楚用赵,今使奉璧,何能述功德?”及明光还,怒之,明光乃作歌曰《楚明光》。信立退怨歌: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璞以献怀王。怀王使乐正子占之,言非玉,以为欺谩,斩其一足。怀王死,子平王立。和复抱其璞而献之。平王复以为欺,斩其一足。平王死,子立为荆王。和复欲献之,恐复见害,乃抱其玉,而哭荆山之中,昼夜不止,泣尽,继之以血。荆王遣问之,于是和随使献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为陵阳侯。和辞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经荆山兮。精气郁浃,谷岩中兮。中有神宝,灼明明兮。穴山采玉,难为功兮。于何献之,楚先王兮。遇王暗昧,信谗言兮。断截两足,离余身兮。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嘘唏,涕龙钟兮。天鉴孔明,竟以彰兮。沂水滂沛,流于汶兮。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韩非明言卞和献璞的对象为厉王、武王、文王,刘向记载是厉王、武王、共王。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蔡邕《琴操》记载是怀王、平王、荆王。平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28年至公元前515年,而怀王在位则在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8年,显然刘向、蔡邕的记载有误。
东方朔《楚辞·七谏·沉江》:“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唐代李白《古风》其三十六说: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践奇璞。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唐代诗人胡曾的《荆山诗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荆山》:“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宋代集贤院学士刘敞著《责璧文》:“世独谓和为不幸,谬矣。夫谓和之不幸,因失其理。而和之自谓贞,又非其名。”“和不哀其身,而哀其玉,忘所重而徇此轻,是竖刁之自宫……”
清代戏曲家尤侗著《卞和论》云:“(卞)和古之愚也……何以献为楚王之昏,虽忠如屈原尚且被放,况献玉人乎!”“和之刖,宜哉!”
明代《天顺襄阳郡志》卷四“卞和庙碑”:(卞)和之得玉三献而两刖其足,徒抱之而泣,不少抑其志,终为时之所尝,得非自见之明、自信之笃。而刑祸不可以屈之耶,精诚之志虽庸昧者亦可动之耶!
清人沈岐铨著《广卞和责璧文》:天之生神物也,有不待其人而传者哉!人不奇不传,事不奇不传,非其人足传,志之不可夺也。非其事足传,诚自不可揜也。乾坤不毁,有赖志者持之,而志百折而不回者,每在人事奇穷之处。……楚之兴也,僻在荆山,是天心之所眷也,故能蚕食诸姬,主盟中夏。……考献璞往事,一刖不已而再,再刖不已而泣,人虽至愚,谅不至是。论者谓其责璧,亦已过矣!彼其人刑戮不以为辱,封爵不以为荣,其志诚也。有迥出寻常万万者。卒之当时贵之,后世宝之,玉传而人亦因以传。以视身都卿相,草木同腐,其贤不肖何如也?呜呼,卞和名不朽矣!
晋人庾仲雍《荆州记》载:“(景山)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卞和得玉于楚荆山,山顶有池,周围四十余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卞和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形象展现了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