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综合

第4版
酒厂特刊
 
标题导航
诗韵青州
李清照纪念祠开馆书画邀请展暨百名教授博士名家作品展举办
公告栏
峱山巡古(下)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峱山巡古(下)

  

 ◎刘守强

锐意改革
管仲向齐桓公提出建议:“垦荒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意思是说,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掌管农业的大司田,以调控全国的农业生产。管仲认为宁戚是非常有才能的农业专家与管理者而极力推荐,宁戚从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
那时候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当时的齐国农业却十分薄弱。宁戚任职后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他派人到无棣沿海煮盐,到金岭一带冶铁,鼓励人们改良农具。据考,在今桓台县境内的马踏湖,就是当年大司田宁戚主持的规模浩大的压碱排碱造田工程。而湖东的乌河则是他选定的排涝排碱的天然河道。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他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理论,使生产与理论做到有机结合。齐国很快富裕起来,综合国力走向鼎盛。
宁戚的改革,没有照搬硬套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他秉承太公“因俗简礼”的治国思想。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第一,打破周王朝的等级制度,人民垦荒权利平等、租赋平等,调动各阶层从事农业的积极性;第二,针对齐国临海的自然条件,有种桑植麻的纺织习俗,大力发展鱼盐生产和种植桑麻业及纺织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优势;第三,针对齐国人聪明、顽强的民族性格,实行亲和政策和鼓励政策。
正是宁戚一切从齐国的实际出发,使得这次变革在悄无声息中迅速推进。史学家讲,卫国出改革家,三百年后,同是卫国人的卫鞅变法轰轰烈烈,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著《相牛经》
宁戚改革取得成效后,又一次来到峱山。这时他的身份变了,心情也变了。峱山是他出山入仕的地方,也是他饭牛栖身的地方,他对峱山和牛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
他轻车简从,在山阳寻一处僻静的居所,一住就是两个月。这次峱山之行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畜牧业专著——《相牛经》,对促进齐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春秋晚期,由于耕牛和铁犁的使用,人们希望有拉力更大的耕畜,这种情况促进了宁戚相牛理论的形成。
宁戚的《相牛经》根据牛的形貌去判断牛的性能及优劣,颇似人类的相面术。据载,相牛有如下要领:眼圆且大,眼白和瞳仁相通,脖长股阔毛短者为佳。毛疏不耐寒,角细腰长,眉粗尾短,稍毛卷曲杂乱,不到三年,一命难保。又说,母牛毛白乳红则多子,乳疏而黑则无子。母牛一夜下粪三堆,一年生一子;一夜只有粪一堆,三年生一子。
宁戚的《相牛经》和相牛术,后传给百里奚,百里奚悉心加以钻研,后蛰居南阳城西的麒麟岗养牛育牛,成为培育南阳黄牛的鼻祖。到汉代,河西薛公继承了宁戚的相牛术,并为《相牛经》做了注解,汉末由高堂生传至晋代,《唐书·艺文志》中录有宁戚的《相牛经》一卷。现在,《相牛经》已失传,仅在《齐民要术》和其他古农书中散见有关的内容。
经济战略
有一次,来峱山打猎途中,齐桓公向宁戚征询制裁鲁国和梁国的办法。齐桓公说:“鲁国和梁国对我们齐国来说,好比黄蜂的尾螫,日后必然遭到他们的侵害。用什么办法除掉他们呢?”
宁戚想了想说:“听说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会织丝绸,而粮食却很少,要靠从齐国进口。从今天起,您带头穿丝绸衣服,命朝中大臣也穿,百姓就会跟着学,跟着穿丝绸衣服。然后你就下令,今后齐国不准生产丝绸,必须从鲁国和梁国进口。这样,鲁国和梁国就会放弃仅有的农业生产,专门从事丝绸生产了,到那时……”桓公听了宁戚的妙计连声说好。
第二天,宁戚便去集市,找到来齐国做买卖的鲁国和梁国的商人说:“我们齐国急需大批丝绸,你们给我贩来一千匹,我给你们三千两黄金,贩来一万匹,给你三万两黄金。”商人都纷纷向齐国贩卖鲁国和梁国的丝绸,发了大财。鲁国和梁国的国君便下令,不许百姓再从事农业生产,只生产丝绸赚更多的钱。
又过一年,宁戚要求齐桓公下令,齐国人禁穿丝绸衣服,禁止进口丝绸,断绝与鲁国、梁国的经济往来。十几个月后,两国的粮食吃光了,开始发生饥荒。他们的国君又令百姓停止丝绸生产,去种粮食,但为时已晚,粮食不是在短时间内长出来的。齐国粮食多,鲁国和梁国的百姓绝大部分投奔了齐国。不久,两国的国君也都归顺了齐国。
还有一次,周天子财用不足,多次下令向各诸侯征收,但得不到诸侯的响应。
宁戚就给桓公出主意,让周天子的官吏把长江、黄河之间的菁茅封禁看守起来,然后向天下诸侯下令:凡随从天子到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不带菁茅者,不得随从前往。这样以来,天下诸侯为了能随同天子到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便带足了黄金争先恐后到菁茅产地奔走求购。菁茅的价格一下子上涨了百倍,一捆菁茅可卖到几百两黄金。
周天子仅用了三天工夫,天下的黄金就从四面八方聚来,因此周天子七年没向诸侯索取贡品,国库里还有剩余的金子。
宁戚入相
在管仲年老的时候,齐桓公曾向宁戚征询为政、治国等方面的意见。
齐桓公问:“仲父年纪大了,如果他一旦弃我而去,我担心今后法令不能实行、官员失职、百姓埋怨、国多盗贼。怎样才能使奸邪不起,人民丰衣足食呢?”
宁戚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任用贤能的人。为他们开辟道路,考察后任用,尊重他的地位,加重他的俸禄,显扬他的声名。这样,天下的贤士会接踵而至。”
桓公说:“已经有选拔人才的制度了,可是总没有奇才前来,为什么呢?”
宁戚回答说:“是您考察得不明白,任用而充满怀疑,任人官职卑微而俸禄微薄。况且国中存在着五阻:一是君主并不真正好士,周围满是阿谀之徒;二是听了好的建议却不去实行;三是耳不聪、目不明,只看到周围的人;四是用人过于苛刻,打击迫害人才;五是主管者擅政弄权。去此‘五阻’,则能人贤士荟萃;‘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所以明王圣主要像大海吸纳百川一样广揽视听,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桓公听后说:“好!我要随时用‘五阻’警示自己。”
宁戚因其贤能而闻名诸侯各国。楚国令尹子元死后,楚成王要斗廉当令尹。斗廉推辞说:“当今与楚国为敌的是齐国。齐国有管仲、宁戚治国,国富民强。我的才能在管理国家上不如管仲,在发展经济上不如宁戚,我怎么能胜任呢?”由此可见,在各诸侯国君臣心目中宁戚是可与管仲并称的贤臣。
桓公四十一年,即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他谏桓公不可亲信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日后若无人选,可用宁戚为相。管仲死后,宁戚知道自己治国的才干不能与管仲相比,但朝中又无合适人选,只好暂理朝政。
后来桓公病重,易牙、坚刁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让人进入,宁戚寻机让宫女晏娥翻墙进入桓公居所探视,但晚了,桓公已奄奄一息。此时,宁戚自责无能、痛心不已,疾书道:“莫以淫兮责吾君,今遇难兮为无臣……”
峱山不了情
过了几年,齐国朝政逐渐稳定下来。宁戚最后一次来到峱山,这时,他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
登临峱山,俯瞰辽阔的三齐大地,他心生万般感慨: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他从峱山入仕,相继官拜大夫、司田。自此,他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懈怠。他推行经济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为桓公霸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使齐国国力达到鼎盛,而自己也成为与管仲、高傒、鲍叔牙并列的辅臣。而这次他是来向峱山辞行的。最近,他常感力不从心,料想自己于人世不会太久。但他还要率众垦荒屯田,东去安抚夷人,开拓大齐疆土,以报桓公、仲父知遇之恩……
以后的日子里,宁戚多次经纪国,越潍河,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相传宁戚爱兵如子,在奔赴东莱时,因中暑缺水而猝死于行军途中。临终前,他喃喃地对下属说:“可惜我不能再回峱山了。”士兵们心痛不已,用战袍兜土筑成高冢将他下葬。宁戚冢位于今平度市马戈庄东村西面的高埠上,封土高约15米,直径约70米。晴日里,从几十里外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巍然屹立的峱山。
“往适营丘而相逢于峱”(《汉书·地理志》),唐朝时,峱山下尚有一条商贾之道。李白拜望北海太守李邕时经过王家辇村,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写道:“空吟白石烂,满目黑貂裘。”其中“白石烂”就是借喻宁戚在峱山饭牛而被起用一事。
宁戚在治理国家特别是在发展农业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使得齐国的经济蒸蒸日上。峱山便与“礼贤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扬四海,流传千古。历史给了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青州城西延绵近六十里的经济发展区,又以“峱山”命名,使它以独有的风貌挺立在世人面前,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