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庆滨通讯员刘泉)近年来,王府街道积极探索、勇闯新路,通过事业产业并举、软件硬件齐抓,将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本”。
以文塑形,合理布局新型文化空间,密织乡村服务网络。王府街道地处我市西南,城乡交融,山水如画。美观、精致、个性、舒适的公共文化设施,既是打造美丽乡村文化标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营造全域旅游主客共享空间的主要载体。投资5000万元,建成4200平方米设施独立、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站,并配套3000平方米文体广场;高标准建成城乡书房2处、书吧30多处;遵循乡村美学,对每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进行差异化提升改造,嵌入乡村生活场景,为群众构建起房前屋后、随处可享的精神文化空间网络。2019年,王府街道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首批潍坊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2022年,南湖书院获评山东省最美城市书房。
以文铸魂,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福泽乡村美好生活。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文化站选配5名专职人员,各村均配备专职文化管理员,年均保障经费200万元,培育群文队伍200多支、文体骨干3500余人。精心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文化站每周错时免费开放56小时以上,开展图书借阅、演出排练、公益培训、休闲健身、书画展览等有温度、接地气的特色活动。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300余场惠民演出,引领乡风文明,2020年获评“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书香之乡”,文化站连续两年获评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级站”,连续7年群众文体服务满意度测评全市第一名,连续多年辖区无信访积案、刑事案件发生。
以文兴业,加速文化两创提质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王府街道是“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拥有青州花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山果酒酿造技艺、青州农民画、焚香烙画、红丝砚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个;拥有文物国保2处、省保10处、市保6处、县保126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异彩纷呈。街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创新发展,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青州古城5A级景区开展常态化非遗展演,年均演出700余场,40多项民间文化灵动再现,上榜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进100余家非遗工坊及文化创意店铺打造非遗集聚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文化创意集市”创建单位;引领28家文创机构、200余名从业人员差异化发展,吉祥物“峱宝宝”市场走俏,推出状元卷等6大类20余种文创伴手礼,青州古城入选“山东手造”进景区试点,隆盛食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青州府鲜花饼等8件作品入选“山东手造·潍有尚品”名单;文化赋能民宿产业发展,打造古城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主题民宿10余家,木青茗苑获评国家乙级民宿、山东省四星级民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形成6个大型专业市场,打造3处写生创作基地,从业者达1万余人,书画年交易额突破50多亿元,多次成功举办“国字号”农民画展,探索的“小书画撬动大产业”做法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2023年8月,作为全国唯一镇级单位,受邀参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
以文彰旅,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提升文旅优势、打造文旅品牌”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成立潍坊首家政府主导镇域文旅发展公司,统筹文旅资源开发和项目规划建设,围绕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出台扶持政策,为文旅深度融合、双兴共荣提供最优生态,持续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努力让“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转型提质新路径,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辖区拥有5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1处;乡村旅游点6个,文旅康养项目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3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年旅游接待846.7万人次,旅游年收入81.38亿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