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

第4版
摄影·古州画苑
 
标题导航
推行“四化管理” 提高办事效率
青州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
青州妇女专场招聘会
云门山景区开建森林音乐广场
青州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提至20万
新创宜佳被选为青州“四德工程”教育基地
公告栏
赵抃与青州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抃与青州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四次进入首府机关,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六度在地方为官,涉及今湖南、福建、广西、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江西、河北、山东十个省份。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赴青州任,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擢大资政、知成都府离任。这是其一生唯一一次走进齐鲁大地,也是其晚年政治生涯的重要节点。由于广行仁政、治绩卓著、百姓爱戴,列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贤之一;公务之余研修治道、参悟禅道、咏诗唱和,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以及开宋调诗人之一。
      一、青州任前:中和之政的典范、熙宁变法的稳健派,因反对青苗法而辞职的“苦”参知政事
      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先后在潭州、崇安、宜州、海陵、江原、泗州、濠州担任过20年地方官,因官声甚佳,至和元年(1054年)被召为殿中侍御史,曾上《论正邪君子小人疏》条陈其执政理念,敢于为正直有为的朝臣欧阳修、贾黯、胡瑗、周敦颐等仗义执言,“一时名臣,赖以安焉”。因弹劾不避权势,连上十多章要求严惩杖杀女使的宰相陈执中终致其罢相,被誉为“铁面御史”,并因此于嘉祐元年(1056年)外放睦州、梓州路、益州路(成都府路)为官。嘉祐五年(1060年)任右司谏,劾罢邓保信、宋庠、陈升之三高官,于嘉祐六年(1061年)再次外放。欧阳修在嘉祐六年(1061年)《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中赞誉:“抃不以中滞进用数年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盖所谓进退一节,终始不变之士也”。
      赵抃为政地方多年、政绩卓著。嘉祐六年(1061年)知虔州时,“去除烦苛养疲瘵,狱犴虚空寇衰息”,“行之以简易,宽不为驰,严不为残”,表现了深刻的爱民之情与出色的治政才干,时人评为“治有余力”。在知青州前,已经三次入蜀、四任为官,皇祐二年(1050年)首次入蜀,知蜀州江原县(今成都市崇州市江原镇);嘉祐三年(1058年)二次入蜀,任梓州路转运使(今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嘉祐四年(1059年)任益州路转运使(同年益州路易名为成都府路);治平元年(1064年)三次入蜀,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为政四川多年,长厚清修,清廉自守,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以宽治蜀,蜀人安之”,极受时论好评。英宗曾赞曰“赵某为成都,中和之政也”。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赵抃任参知政事,参与熙宁变法。时曾公亮、富弼为相,唐介、张方平与赵抃为参知政事,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绛、邵亢为枢密副使。“公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辅政,率以公议为主”。他感激思奋,于政事每有建言,受到神宗手诏嘉奖。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四月,唐介因与王安石争论新法,不胜,疽发于背,悲愤而死。富弼也因反对变法而出判亳州。时人称为:生(王安石)、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苦(赵抃)。史家历来认为,赵抃属于旧党一员,反对变法。其实并非如此,一向以“中和之政”为圭臬的赵抃,属于熙宁变法的积极参与者、稳健派,与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等保守派明显不同,一方面,从便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出发,反对王安石激进、偏颇的变法措施特别是青苗法,与王安石产生激烈政争,但同时,从忠君思想、维护变法班子团结的角度出发,不得不居中斡旋、对作为激进派的王安石做出一些妥协让步,因此常常受到来自激进派与保守派两个方面的攻击,身处“两难”境地,“苦”不堪言。《宋史·赵抃传》记载:“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时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坚。抃大悔恨……”
       随着变法之争的日趋激烈,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激进派的势力越来越大,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相继被贬出朝廷,而作为稳健派的赵抃已力不从心,处境日益艰难。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原则立场上,他旗帜鲜明、铁面无私,屡次上章直陈时政弊端。在与王安石的几次斗争失败后,上疏《奏札乞罢制置条例司及诸路提举官》做最后一搏:“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司马光除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宗庙社稷之福也。”神宗皇帝方寄望于王安石,自然不理会赵抃的意见,赵抃遂连章请求去位。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求去,四上章,不许。熙宁三年四月,复五上章,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宋史·职官志·宰辅表》载: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巳卯,赵抃自参加政事、右谏议夫夫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当时,“杭故多盗,闻抃性宽,细民益为盗”(《乾道临安志》),赵抃为政素来宽厚,但并非软弱可欺,他宽严相济、雷厉风行,对为盗者严厉打击,没多久,杭州境内就太平了。一心在杭州致仕、安度晚年的赵抃,短短六个月后,不期又接到了远徙青州的圣旨。这位因反对青苗法而辞职的前参知政事,却被安排到青苗法的重要地区推行青苗法,历史,是这样无情,又这样有趣。
       二、青州赴任:千里单骑,琴鹤相随,长诗赠行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庚申(四日),王安石拜相,激进派势力进一步上升,而时为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赵抃,则同时被诏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稳健派在政治上进一步失利。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辖地在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宋时期,青州为京东路首府、京畿重地,自古多麦田,是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区域、先期推行青苗法的三路(京东、淮南、河北)之一。青苗法是熙宁变法的重要法令,本是朝廷精心设计的为粮农着想、防高利贷盘剥的农业信贷性质的惠政,每年农历1月、5月向粮农两次放贷,由于其官府从中获利、仍然较高的利息、强制推行以及执行等方面的诸多弊端,导致官府与民争利、上等农向官府交利、下等农遭受官府与高利贷者双重盘剥、流民四起等,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与抵制。赵抃的两位前任,一位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一位是状元出身的郑獬,均因反对青苗法或贯彻青苗法不力而被朝廷申饬或罢黜。
      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62岁的欧阳修(1007—1073年),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路安抚使。九月,抵青州。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在青州推行青苗法中,见此法弊端,曾两次上札子,请免除利息、制止强迫摊派,罢提举、管勾等官,真正实现让百姓自愿选择用不用青苗钱,而不是被强迫使用;并建议止发秋科青苗钱,因未获批复即在京东路停止发放,为朝廷诘责。七月(一说九月),改知蔡州。
      熙宁三年(1070年),郑獬由杭州徙青州。郑獬(1022—1072年),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第一。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贬知杭州,未几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纲,遂告病赋闲,提举鸿庆宫。
      朝廷安排赵抃知青州、接替病卧的郑獬的使命,历史上没有记载。赵抃是坚决反对青苗法的,认为“青苗使者于体为小”,并因此辞掉参知政事、出知杭州的。这次被安排远调青州这一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地区,让反对青苗法之人推行青苗法之事,而且是在前两任均因此遭罢黜的背景下,含有明显的惩罚、惩戒、威吓的意味。不过,鉴于神宗皇帝对赵抃的信任,也有期待其“戴罪立功”、努力纠正前几任对青苗法的抵制与反对的意图。不管怎么说,从近家衢州且富庶的杭州,到千里之外、远离家乡的青州,这对一个年已62岁、极有可能罢官或卒于任上、将骨头抛在异乡的老人来说,似乎总有点“贬谪”的意味。
      不过,对于一心忠君为国、多年宦海沉浮的政治家赵抃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赵抃于熙宁四年元月与杭州新守沈立交割完毕,三月赴青州任。从杭州到青州,有千里之遥。琴鹤相随、轻车上任,是赵抃的一贯作风。时曾巩(1019—1083年)为越州通判,一向以赵抃为政事之师,作《送赵资政》五言诗,赞颂了赵抃多半生的事迹与政绩,表达了对赵抃的由衷钦佩与期望。
     好问逢真主,能言迈古风。
     犯颜天意沃,造膝众情通。
      弹治心忘势,澄清谊匪躬。
      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聪。
      白简威方厉,青规遇更隆。
      以上述赵抃为御史事。诗中“乘聪”用东汉桓典为御史事;“白简”用晋傅玄劾奏事。
    析符霄汉上,开幕斗牛中。
    里聚追胥息,阶庭讼銗空。
      以上述赵抃知虔州事。
    纪纲官特峻,帷幄地弥崇。
    吏治连城肃,仓储绝塞充。
    锦官清镇俗,玉垒静临戎。
    膏泽涵荒阻,春阳煦滞穷。
       以上述赵抃治蜀事,诗中“锦官”、“玉垒”皆蜀中地名。他曾担任的梓州路、成都府路转运使,既是一路之经济长官,又负有监察官吏的责任,“纲纪”、“吏治”、“仓储”等便是据此而言。“膏泽涵荒阻,春漾煦滞穷”两句是颂扬赵抃治蜀的惠政。
     均衡求隽望,龟筮协渊忠。
     间出千龄合,平居一德同。
    股肱康事力,舟楫济川功。
     远大经纶略,精微献替忠。
       以上述赵抃为参知政事事。
     夕冰分外阃,昼锦过江东。
    比户仁声入,提封喜气融。
     信深销众伪,明盛破群蒙。
     正洽讴歌美,俄更节制雄。
       以上述赵抃罢参知政事后知杭州事。“仁声”、“喜气”、“讴歌”赞美了赵抃的政绩,感叹其在杭不久又受命他去。
     保民追吕尚,分土继逢公。
     淄水穆幢碧,牛山驻旆红。
     鱼盐方轲集,绮绣万箱丛。
     少憩驱千骑,行归冠百工。
       以上谓赵抃将往青州任职,“吕尚”即齐太公姜姜,“逢公”指东汉时“天下共闻”的大贤、北海人逢萌,“淄水”、“牛山”皆齐之地名。以“追吕尚”、“继逢公”为言,寓有以吕尚、逢萌相比之意。青州濒海,“鱼盐”两句意在言赵抃治青必会给百姓带来富庶,“少憩”两句是预祝赵抃治青有成、归朝拜相,表达了对赵抃的高度尊崇与殷切期盼。
     衮衣天下咏,岂独是倥侗?
      衮衣简称“衮”,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指代赵抃;倥侗是书面语愚昧无知之意,为作者自谦词。以上两句为曲终见志,表达对赵抃的殷勤颂美与仰慕之情。
       三、青州仁政:诚心爱人,宽简为要,惠利为本
       赵抃到达青州的时间,史无明文,据詹亚园先生考证,大约在夏季五、六月间到青州任所。知青州一年有余,复于熙宁五年闰七月甲戌即诏命擢大资政、知成都府。因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称其“在青州逾年”。按北宋惯例,一路驻地的知州一般兼任该路转运使,可以推定,赵抃知青州时应兼任京东路转运使。赵抃是如何对待朝廷急令推进的青苗法的,史无记载,但是从后来赵抃再知成都府,进京面帝时提出“便宜行事”,推测其知青州之时并无“便宜行事”之权,也就是说,不可能在推进青苗法上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不推行青苗法,朝廷不满意;强推青苗法,百姓有抵触。面对这一“两难”课题,赵抃是如何破解的呢?史载,赵抃大力推行以宽容(养民)、简易(便民、不扰民)、惠利(惠民、利民)为特点的仁政,深得百姓爱戴。但对于敏感的青苗法问题,历史记载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能够推测,他凭借丰富的从政经验,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从其“在青州逾年”且“擢大资政、知成都府”,以资政殿大学士这一只有担任过宰相之职才能获得的殊荣离任看,朝廷对他是非常满意、褒扬有加的。从“两难”到“两个满意”,表现了赵抃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是勤荒政。赵抃夏到青州,即遇到了严重的旱蝗灾害。他顾不上千里旅途多日疲惫,应民意组织祈雨,天降甘霖,解除旱情,而且有效治理了蝗灾,成为治蝗奇迹。《宋史·赵抃传》记载:“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时山东旱蝗,青独多麦,蝗自淄齐来,及境遇风,退飞堕水而尽”。赵抃《夏末喜雨》:
     灵湫祈祷酌樽罍,稽首精神敢惰哉。
     民意欲从千里雨,天威为动一声雷。
     预期多稼如云去,且免飞蝗入境来。
     酷暑骤祛还自喜,清风朝夕上楼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祈雨成功、大雨如期而至时的喜悦之情。“民意”、“天威”,在赵抃的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时值京东大旱,蝗虫肆虐,青州多麦田,一群飞蝗自淄、齐向青州飞来,祸将延及青州之即,殊料天公作美,先是一场来自东南的飓风将蝗虫吹散,正当退飞之时,苍天又降雷雨,将蝗虫打落堕地、溺水而死。青州幸免于灾,实老天相助,为青州一方黎民之福也。也许,仁政感天,祈雨成功、天降甘霖,而且奇迹般地治理了旱蝗。一次祈雨的行动,不仅解除了旱情,“且免飞蝗入境来”,同时,根据后来赵抃再次知杭时上书朝廷杭州久旱民力匮乏请减免修城事宜的做法,我们可以猜测,深谙政治的赵抃,完全有可能会以旱蝗灾害减产绝产为由,减免青苗硬性摊派贷款。也许,前任所不能承受的青苗之重,就这样被化解了。
       二是举学政。“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赵抃为政地方多年,每到一处,必讲劝学。青州,更是学子辈出之地。特别是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25岁的王曾(978—1038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真宗时两次被拜为参知政事,仁宗时两次被拜为宰相,后被封为沂国公。赵抃到青州之后,拜访当地名流,视察王曾兴建的青州州学。他写了《青州劝学》一诗鼓励州学的学生们下苦功认真读书:
      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
     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
    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璧古人贤。
     沂公痒序亲模范,今日诸生为勉旃。
        “鲁”通“儒”,渊指颜回,骞指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弟子。汉代扬雄《法言·渊骞》中道:孔子的再传弟子,现在全已不为人知,那为何颜回、闵子骞却不然呢?因为他们依附着孔子,有如“攀龙鳞,附凤翼”,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让世人能够认识他们,不至于湮没无闻。这首诗劝勉年轻人要追随德高望重的圣贤,勤奋学习,修身养性,努力完成自己学业。        (上)  (夏爱民 赵艳娟)
 

四川崇州市清献广场赵抃石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