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4版:人文青州·广告
上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

第3版
民生社会
 
标题导航
赵抃与青州
雪佛兰车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抃与青州

  

       三是施宽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其为政,善因俗设施,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邦之司直,民之父师。其在官守,不专于宽。时出猛政,严而不残。赵公所为,要之以惠利为本。然至于治杭,诛锄强恶,奸民屏迹不敢犯”。在多年的为政生涯中,赵抃形成了因地制宜、因俗治政,宽严不同、有度适度,宽不为驰、严不为残的风格。青州百姓善良、风俗朴厚,与严厉的诛锄强恶的治杭措施完全不同,赵抃因地制宜,宽以待民,营造宽大、宽容、宽松的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他的宽松政策也是有度的,即宽不为驰,不废纲纪。
       四是行简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未几徙青州,因其俗朴厚,临以清浄”。赵抃在政事之余,多宴坐,以“讼庭无事”为要,绝不滋事扰民。赵抃治政,无论是杭州的严而简,还是青州的宽而简,其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就是简政。只有简政,才能少取而顺民、养民、利民,而繁政往往多取而扰民。这种以民为本、为政宽简而事不废弛的风格,与当时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滋事扰民、好大喜功的官场积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简政方面,赵抃与欧阳修简直如出一辙。欧阳修就曾对人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做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扬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五是兴惠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赵公所为,要之以惠利为本”。在青州,他不仅为政宽简,且以惠利为本,广兴惠民利民之举,“民有可与与之”,做了许多好事、实事。赵抃《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有“岁稔人家户不扃”句,《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有“共喜丰登有佳兆”句,都反映了当时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这也与当时一些地方的官员为求一己之私,将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强加于百姓头上,导致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六是善狱政。狱政常常是恶政的渊薮,但在赵抃治下,狱政成为善政之重要领域。赵抃诚心爱人,心存善念,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以百姓为念,以百姓之苦为苦。表现在治狱上,无妄系一人,狱有可出出之。冯梦龙《智囊》记载:“赵清献公抃出察青州,每念:一人入狱,十人罢业;株连波及,更属无辜;且狱禁中夏有疫疾湿蒸,冬有皲瘃冻裂;或以小罪,经年桎梏;或以轻系,追就死亡;狱卒囚长,需索凌辱,尤可深痛。时令人马上飞吊监簿查勘,以狱囚多少,定有司之贤否。行之期年,郡州县属吏,无敢妄系一人者。邵尧夫每称道其事。”赵抃在狱政上的善举,得到了北宋理学大师邵雍的极力称赞。
       四、青州公余:研修治道,参悟禅道,咏诗唱和
       赵抃在勤政之余,静下心来梳理多年为政经验、研修为政之道,与曾巩多有交流,这段时期也是他向佛悟道、成为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的重要节点,诗文造诣更加深厚、成为开宋调诗人之一的重要时期。
       一是研修为政之道。约略与赵抃到青州任所的同时或稍后,曾巩已到知齐州任。两人相知甚深,情好弥笃,经常书信探讨为政之道。熙宁四年之夏,时曾巩到任未久,有给赵抃的两篇复文:
       《齐州答青州赵资政别纸启》:某昏愚不肖,蒙处以烦剧,不敢辞难,勉强即事。大惧不能免于悔咎,以为侍御者之辱,乃蒙以政术严简见称。盖治烦不可以不简,不可以不严,而要其所趣则未尝不归于慈恕。此非某之所自得,向者窃窥浙西之治,殆出于此,故心潜之日久矣。及施于此,果得安静,则所窃者乃左右之绪馀也。鄙劣何有焉!然今之为治者,非得久于其官而各行其志也,故所为止于如此而已。岂有志者之所素学乎!伏惟明公,道德高深而器业闳远,盖明于此说旧矣,固不待末学之言。其他惓惓,非侍坐不悉。某皇恐。
       《齐州答青州赵资政别纸启》:某驽钝,见使治剧,非其克堪,固亦愚所未晓也。到郡之初,吏事纷纷,良亦可骇。然孤蒙之质,久仰吏师,窃其绪馀辄自试。数日以来,颇觉简静。若遂获如此,实鄙劣之幸也。更冀爱怜,时赐教诲。
       在两篇复文中,曾巩非常谦恭地向赵抃讨教,多有赞颂之辞。赵抃给曾巩的原文已不见诸史料,但从曾巩复文中可以窥见赵抃“浙西之治”的业绩、“治政当威严与宽恕相间,以收驭繁为简之效”的为政思想。见诸史料的,赵抃知青之日,有《寄酬齐州曾巩学士二首》七绝诗二首:
其一
太守文章耸缙绅,两湖风月助吟神。
讼庭无事玲斋乐,聊屈承明侍从人。
其二
乐天当日咏东吴,一半勾留是此湖。
历下莫将泉石恋,而今天子用真儒。
       这两首诗,不仅高度肯定了曾巩文华、治理齐州特别是大明湖的政绩,而且清晰表达了为政简易、以讼庭无事为乐的执政理念,以及“用真儒”的选人用人路线。
       二是潜心参禅悟道。一向为政简易、清净自修、绝不扰民的赵抃,在远离家乡的青州,有更多的时间参禅悟道。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让他归隐之意、向佛之心更切。不仅自己笃奉,还勉励好友富弼(郑国公)深入佛门。《五灯会元》载:清献公赵抃居士,字悦道,年四十余,摈去声色,系心宗教。会佛慧来居衢之南禅,公日亲之,慧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惊,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慧开笑曰:赵悦道撞彩耳。富郑公初于宗门,未有所趣,公勉之书曰:“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青州是赵抃悟道的重要节点,后成为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
       三是唱和青州美景。赵抃工诗善书,苏辙曾称其“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在青州时期,赵抃与友人唱和,有诗歌多篇,其中关于水磨园亭的有一首:
次韵孔宗翰水磨园亭
南洋一服通机磨,更引余波绕曲池。
高柳碧阴无酷暑,小莲红老惜芳时。
临流共赏休辞醉,按辔重来未可期。
从此邦人为胜事,范公亭榭孔君诗。
  孔宗翰是赵抃知青州时的京东路提刑,熙宁四年盛夏六七月间,赵抃与他在水磨园亭唱和。
       关于云门山的有一首:
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
十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
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裂似开屏。
重城归去仍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扃。
       王居卿,字寿明,进士及第,登州蓬莱人,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家。这首诗写出了云门山的山高和作者内心的喜悦,让人吟来,真是荡气回肠,如亲临其境。
       关于表海亭的有四首:
辛巳青州元月有感
中秋去岁申和宴,表海今宵北海罍。
天上无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来。
       (注:辛巳为农历1041年。1071年为熙宁四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辛亥年,疑是)。从杭州申和堂,到青州表海亭,写出了元月夜共赏月的感受。
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
开樽表海最高亭,正是纷纷雪态轻。
比屋万层琼室偏,夷涂千里玉沙平。
因风起絮先春意,与月交光后夜清。
共喜丰登有佳兆,结成和气在民情。
       王宪即王居卿,提刑简称宪。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丰收图和百姓安乐图。
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
一城歌管中秋乐,薄暮楼台六幕垂。
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
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
有美堂前如白昼,练铺江面镜须眉。
再登亭偶作
气象三齐古得名,时登表海最高亭。
河源一水下青嶂,人物两城如画屏。
邑报有秋期俗阜,守惭无术济民灵。
从来狱市并容地,且向樽前任醉醒。
       五、青州离任:政声人去后,千古名臣风
       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神宗皇帝因成都戍卒又出现不安定因素而忧,觉得真正能被蜀人爱戴的恐怕谁也不如赵抃,就封赵抃为资政殿大学士、知成都。这时的赵抃已64岁,虽以未任过宰相之身而受资政殿大学士殊荣,但成都远离中原,路途艰险,要想推辞还是有很多理由的。但以身许国的赵抃,早已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有诗歌:
再有蜀命别王居卿
穆陵关望剑门关,岱岳山连蜀道山。
自顾松筠根节老,谁令霜雪鬓毛斑。
离家敢谓虞私计,过阙尤欣觐帝颜。
叱驭重行君莫讶,古人辞易不辞难。
       诗人“离家敢谓虞私计,过阙尤欣觐帝颜”的忠君思想,“辞易不辞难”的精神,非常感人。在青州的时光,赵抃与同僚、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美丽的齐鲁山水、穆陵关、岱岳山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中。
       按照赵抃一向轻车简从、琴鹤相随的作风,没有迎来送往的热闹场面。曾巩有七律一首《送赵资政》相赠:
镇抚西南众望倾,玉书天上掇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
       (“岷山”、“锦水”皆蜀中地名;“持衡”指执掌大权。)
       赵抃启程到汴京面见神宗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冬至后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入蜀,至熙宁六年(1073年)离任,二十年间共四次入蜀、五地为官,七次往返,有宋一代官吏,可能只赵抃一人。令人感动的是,早在赵抃琴鹤相随、艰辛跋涉的途中,成都府出现了百姓因赵抃来守成都而“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翘首以待的动人场景。著名画家、诗人、梓潼人文同(1018—1079年)《送赵大资政再任成都府》之序写道:“是公二纪中四临于蜀。蜀人既闻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皆曰:‘我之七筋安于食,而枕第乐于寝者,不图今日复因于我公矣。’”
       在赵抃的仕宦生涯中,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过一次。赵抃于熙宁十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再知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归,杭人留公不能行,公曰:“六年当复来”。元丰七年(1084年),在离杭六年后,赵抃在其子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对一个退休后六年之久的夕阳老人,仍然得到百姓如此的爱戴,在古代官吏中实属罕见。赵抃于元丰七年(1084年)卒,谥清献。名相韩琦称“赵公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也。苏轼为之写下三千五百字《赵清献公神道碑》,称为“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抃一人“兼而有之”,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中称赞:“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元修《宋史》,将赵抃与包拯同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衢州府为赵抃立祠,每年仲春、仲秋进行官祭,题楹联为“业齐韩富,学肇程朱”,将他与名相韩琦、富弼相提并论,且因他对名儒胡瑗、周敦颐的提携保护而誉为程朱理学的先肇与功臣。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再给赵抃一次重回青州的机会,恐怕也会出现同样令人感动的场景。熙宁九年(1076年),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京东东路辖济南府及青、淄、潍、莱、登、密、沂七州和淮阳军,治青州。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与赵抃关系密切的京东东路转运使王居卿主持修州城,立飞梁,建楼橹,南岸置吊桥。再后,青州人民将赵抃与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王曾、吴奎、曹玮、张方平、刘挚、庞籍、李迪、程琳列入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贤,祭祀至今。赵抃,永远的清献公,永远走进了齐鲁历史,走进了齐鲁人民心中。               (下)(夏爱民 赵艳娟)
 

清·翁同龢摹赵清献公神道碑

衢州市赵抃祠

赵抃手迹一·赠悟禅和尚诗碑

赵抃手迹三·名藩贴

赵抃手迹二·山药帖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