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

第4版
广告

第5版
3·15特刊
 
标题导航
实施阳光监管 建立长效机制
书香飘警营
巨型黑山红丝砚现青州
帮扶村里送健康
弥河镇扎实开展“3·15”维权专项活动
药监局确保校园餐桌安全
王曾青少年时代才俊初探
青州的老街巷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曾青少年时代才俊初探

  

      青州宋代三元状元王曾,少年时代即以聪慧过人享誉故里,据说十岁就能出口成对,吟出漂亮的诗句了。他年轻时代的“早梅”诗,更是广为人知,诗中写道:
      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
      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
      诗中赞颂傲雪凌霜、芳冠百花的早梅,表现了他不畏艰苦、进取争先的雄心壮志。“和羹”,本是一种汤菜,由多种调料做成;词源解释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本谓盐多则咸,梅多则酸,盐梅适当,就成和羹。以后用来比喻大臣辅助君上,和心合力,治理国家。“百花头上开”,是独占鳌头的意思,这首诗表现了王曾在青年时代就有要科举中状元、入仕为宰相的远大志向。他拿着这首诗拜见当时素有文名的大臣薛奎,薛奎看罢大喜,说:“足下看来不但要中状元,还要做宰相呢!”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少年聪慧、科举考试连中三元、官至宰相的王曾,青少年时代留下的记载却非常少,实属憾事。
      怀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种挚爱,笔者历经数年,对王曾青少年时代的历史做了一些挖掘,偶有所得,草成此篇,以期抛砖引玉。
      考查发现,王曾之所以能够成功、成名,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得遇名师,二是受益名校,三是天资聪颖,四是勤奋好学。
       一、得遇名师
      根据宋史记载,“曾八岁,父母皆丧,鞠于叔父宗元。叔父爱逾亲生,曾事叔如父。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关于张震是否名师,史料记载虽然不多,但北宋以来有关王曾的资料,说法均持此观点。宋王偁著《王曾传》说:“里人张震有道之士也,曾从学之……。”
      除了历史的记载,在当地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说华山隐士陈抟,字“扶摇子”,号“图南”,宋太宗赵光义赐名“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净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是为有宋以来知识文人偶像。
     陈抟一生就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记名弟子种放。种放仅仅得了陈抟所传皮毛,进入仕途,就官至北宋工部侍郎。
      他的另一个徒弟就是晚年所收的嫡传弟子张震,陈抟非常喜爱这个弟子,几乎把一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张震。只可惜张震生性比陈抟还要懒散,根本无心于仕途,所以世人几乎不知道陈抟老祖竟然还有这么一个徒弟。
      陈抟了解张震的脾性,也不强求于他,任他如闲云野鹤般的自由来往。
      宋太宗端拱二年,陈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遂把张震唤到面前。告诉他,太祖赵匡胤英明神武,太宗赵光义虽然不及其兄,但是尚可守成。现在太祖已薨,太宗虽然尚在,但是年纪已大,必不久矣。倘若太宗一去,则其余赵氏子孙无一可堪大任,宋朝必将被北方虎狼之邦欺辱。
      陈抟让张震答应他,在世间寻找一位天资聪颖、堪当大任之人,将所有学问倾囊传授,将其培养成一个定国安邦之才,出来辅佐大宋,以对抗北方契丹铁骑的入侵,保大宋江山永固和黎民百姓平安。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心愿和嘱托,陈抟故去以后,张震就开始遍游天下,在民间寻访贤才。
      古人云:贤不常出,旷世而遇。张震为了访贤,不畏严寒酷暑,足迹遍及中原大地的村庄市井、闾里巷陌,吃百家饭,行万里路,铁鞋磨穿,却终无所获。
      几年之后,他来到了青州。青州乃海岱明珠、东夷古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果然,在这里他遇到了少年王曾。张震见王曾长得眉清目秀、天资聪颖,法相甚异,有贵人之相,心中暗暗欢喜;经过了解,知道他是个孤儿,随叔父一起生活;及便询问一些日常小事儿,皆能应答自如,且悟性极好,就收他做了徒弟。
      张震倾一生所学,教授王曾,决心把他培养成一个学富五车、尽忠报国的栋梁之材。
      张震收授王曾以后,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是这样记载的:“震以语工部曰:‘老矣,未尝见如是儿,观其识致宏远,终任将相。’”
      二、受益名校
      王曾曾就学于青州矮松园。矮松园,在今青州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北宋,因院中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时称“矮松园”。在宋代,为全国官学当中四小书院之首。
      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二《古迹志上》说:“(矮松园)今松林书院,……王曾读书处。”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载:“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该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准、曹玮、庞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欧阳修、吴奎、赵抃、张方平、刘挚,为书院学子们树起效法楷模。松林书院作为青州治学、教育胜地,历经了千年沧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学冲击下,书院被废除,改为青州公立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名山东省第十中学,校园扩建到书院以外地域。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高悬门上。1952年改称省立益都第一中学,1986年,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学。
       王曾罢相知青州的时候,曾经到矮松院故地重游,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矮松赋》,可见他对母校的眷眷深情。
      三、天资聪颖
       对于王曾的少年时代,史书虽然多有溢美之词,动辄“仪表不俗、聪慧过人”等等,但具体事例却少有记载。
       笔者在研读富弼《王文正公曾行状》一文时,有一段文字说:“(王曾)十五岁,时郡有田讼久不质,将佐患之,公偶与典校者坐,亟闻其昧语,谓不可白,公立为发其奸隐,讼者气索,狱遂判,里人服其幼悟。”
      文中说王曾十五岁时,当地有一田产案久拖不决,眼看被告一家就要倾家荡产,日子没法过了。小王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日,他在与办案典校闲聊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他决心主持公道,揭开案情的盖子,为民做主,还被告一个清白;经过王曾揭发其中的隐情,原告气馁,案件遂判,这件事使乡亲们都佩服王曾少有大志、聪慧过人。
      后来的南宋人郑克在《折狱龟鉴》中引《沂公言行录》,其中有详细描述,兹录于下:
       王曾丞相,少年谒郎僚,有争负郭田者,封畛既泯,质剂且亡,未能断决。曾曰:“验其税籍,曲直可判。”郡将从之,其人乃服。
       郑克按:
       界至不明,故起争讼;契书不存,故难断决。唯有税籍,可谓证据,辞与籍同者其理直;辞与籍异者,其理屈也。曲直俱到,焉得不服。
       在此案中,王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税籍可以为证”,从而顺利断案。体现了王曾的政治才能、不为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直奔要害之处。同时,王曾看到了“税籍”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少年的他即对于政治制度较为留心和熟稔,抑或是存在这种政治敏锐性。再次,王曾断案重证据,以税籍为证据判断“隐恶”,展现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素质。
       另外,究其家族根源,王曾实乃唐末“开闽王”王审知之弟王申圭的后裔。史料记载:“王氏以爵祖于周,至东汉霸,别族支居琅琊及祁,皆为望姓。而太原者尤著,世世有子不绝。公即太原人也。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在青州,到鲁国太夫人生下王曾的时候,已数代为农,沦为贫寒之家。据此,王曾为名门之后,具有优秀的遗传基因不可忽视。
      四、勤奋好学
       据南宋施德操撰《北窗炙輠录》记载:“王沂公……在太学时,至贫。冬日止单衣,无棉背心,寒甚。则兄弟二人以背相抵,昼夜读书。”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史在王曾身上充分证明了“勤奋好学、苦读成才”的真理。
       以上几点,或许是我们探索和认识三元状元王曾青少年时代才俊的探路石,进一步理解他大手笔写出惊世骇俗的“早梅”诗,发出“问和羹事”、“百花头上开”的呼声,绝非空穴来风。     (房永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