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三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青州相聚,他们先相互辨认,在互相喊出对方的名字后,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继而拥抱在了一起。他们的脸上挂着笑容,眼里却噙着泪水……
这群老人就是原国营益都县杨集林场1963年入职知青。50年前,这些十五六七岁的城市青年,在响应党的号召后自愿报名上山下乡,分别从青岛、德州和青州三个城市,来到了青州西南山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光秃秃的大山栽树播绿;50年后的今天,他们人已苍老,但是这片片荒山,却因为他们当年的付出而“浓妆艳抹”,变成了青山林海、天然氧吧。
见面后的第二天,老人们相约出发上山,去重游当年共同植树种林的“战场”。7日一早,他们到仰天山、泰和寺、黄花溪、岸青等几处曾经艰苦打拼过的地方,回顾当年的奋斗历程,重续美好友谊。
第一站是仰天山。在文殊寺后边的一口水井旁,大家停了下来,66岁的张玉明老人拿起井口边上一个拴着绳子的水桶,把水桶放到井中,在水中晃了晃,熟练地提上来一桶水。大家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杯,从水桶里取来井水喝了起来,还不时地说着“好甜,好喝。”原来,当年这些知青的生活用水都取自这口井。
顺着山路往上行,大家边走边说,回忆起当年岁月,每个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67岁的张衍鹏老人当年专管挑担,用扁担往山上挑水、挑粮等,时间长了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挑着百十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疾步如飞,大家都叫他“飞毛腿”。
不知不觉中,大家来到了仰天山溶洞,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洞中的奇观伟貌,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与他们的一位老伙伴张德鹏有很大关系。1999年,青州市要开发溶洞,需要有人下洞勘察,当时59岁的张德鹏勇敢地承担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下洞。后来,在不长时间内又连续下洞五次,胜利完成考察任务,为溶洞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在洞中受寒,张德鹏落下了病根,十几年无法劳动。
当记者问张德鹏为什么没有离开大山,老人感慨地说:“本来有三次回青岛的机会,但我都放弃了,对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太有感情了,守候在这里,哪里也不去了。”说到这里,老人已哽咽,“后来,伙伴们都相继离开了这里,只留下了我、王洪仁和张玉芬,我们想念老伙伴……守着这些树,没让少一棵。现在我们老了,原来种下的小苗苗已长成了大树,我们心里也踏实了。”他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五十年的回忆,五十年的坚守。是的,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锻炼了这群知青的筋骨,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从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苦中找乐。在那个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正是这群乐观向上的人,正是这些坚强不屈的灵魂,让我们的荒山披上了绿衣。
面对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记者不禁想到了路遥的诗歌《五十年以后》——
许多年以后
当皱纹与银丝渐渐将我覆盖
我知道我已不再年轻
最终我成为了一个老人
……
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游玩
他们追逐嬉戏欢声笑语
我坐在门口很享受地看这一切
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样的快乐
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当年那些刚刚“出巢”的孩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们情系青州,半个世纪后在这里重相聚,让我们为他们送上最真诚的祝福,愿他们的精神如青州西南山区的青松永远长青,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州人为实现美丽的“青州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记者 刘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