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民生·人文青州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

第4版
古州画苑·广告
 
标题导航
今年起征兵调整到夏秋季
北关初中培养名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潍坊报业集团举办第五届职工运动会
党报热线
车亭变成城市形象靓丽风景线
关爱民众 奉献社会
青州龛佛漫谈
春游老龙湾
佳悦国际健身俱乐部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龛佛漫谈

  

      云门山,驼山,皆为古青州八大名胜之一。近几年,经过青州市人民政府开发拓建,两处景点联为一体,称为云驼风景区。
       云门山大云顶,为横亘东西数百米的峭壁。峭壁的向阳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佛龛。规模较大的有5座,龛内石佛造像272尊。驼山东南部的悬崖上,自西南向东北也有5座佛龛,龛内佛像为638尊。两山计有石佛造像910尊。这庞大的龛佛群,是山东省境内石窟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佛教艺术保存比较好的地方。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自然也是观光、游览、考古、鉴定的好去处。
       龛佛造像的年代。据专家考证,云驼风景区的龛佛造像,起始于南北朝的北齐、北周,继凿于隋代,竣成于佛教兴盛时期的唐代中叶。云门山第4龛、第5龛(为方便叙述,云门山5座佛龛,由东向西编号;驼山5座佛龛由南向北编号)、驼山第1龛、第3龛、第4龛,为北齐到隋代开凿的。根据驼山第3龛大佛座下的题记“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来考证,平桑公是北周到隋代这期间,因平荡尉迟迥而立下大功、被封为平桑公并镇守青州的韦操。青州设总管的时间,为北周末年到随开皇14年。大像主韦操,肯定是在这期间内(即公元581年至595年)完成造像的。驼山第1龛、第4龛的造像,虽然没有题记证实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但从造像的形态风格上看,与第3龛基本一致,可以断定,也是这个时期开凿的。云门山第4龛,第5龛的造像,也与驼山第3龛的造像风格一致,并且从大龛内壁上后人所加凿的小龛来看,题记时间为隋开皇10年,18年,19年,仁寿2年等,即公元591年至602年之间。显而易见,大龛的开凿时间必定早于开皇10年。因而,云门山第4龛、第5龛的石佛造像,完全有理由列到北齐到隋代这个时期内。
       云门山第1、2、3龛及驼山第2、5龛,晚于上述五龛的开凿时间,应为唐代的作品。云门山第1龛中,刻有开元19年益都县令唐照明的云门山功德禄,明确表明是唐代开元19年(即公元731年)开凿的。云门山第2龛、第3龛,虽然没有题记,但从造像题记题材和风格上看,与第1龛相同,因而,可以断定是开元年间开凿的。驼山第5龛两壁上的小龛中的造像旁边,有“长安二季尹思贞”造像题记、“长安三季李怀膺造弥陀像”题记、“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题记。“长安”为武则天当皇帝时的年号,时间应为公元701年到705年之间。既然小龛是这段时间开凿的,大龛的开凿应略早于长安年代。武则天时代的佛龛造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佛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颈佩莲花项链,臂带金钏,胸部隆起,隐约透出女皇的丰韵。驼山第2龛的造像,虽然没有题记,但从宝冠垂下的飘带和肩上帔帛看,也是武则天时代的作品。云驼风景区的900余佛龛造像,前后跨越500余年,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考古、艺术价值。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11处佛龛造像范围。
      佛龛的形状。云门山的佛龛,第1、2、3龛为小型龛,第4、5龛为大型龛,另在这5座佛龛之外,凿有众多的微型龛,伴有宋、明、清各代名人的题记刻石。唐、宋时,这里称作大云寺。驼山第1、2龛为小型龛,第3龛为大型龛,第4、5龛为中型龛。另外,还有摩崖造像等。唐代,这里叫驼山寺。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佛龛,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摩崖尖顶拱形龛。云门山第4、5龛,驼山的第3龛,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佛龛的顶是拱形尖状的,龛内进深仅容一尊像的空间。从佛龛外面上部遗留的方形石孔和龛上面凿出的人字形沟槽来看,当初的佛龛外面,是加筑了富丽堂皇的房檐和立柱的,其威势应与大雄宝殿媲美。二是方形平顶中型龛。驼山第4、5龛,空间为方形,长宽各2米左右,龛顶水平,龛壁竖直。佛像有佛座,但不是特别雕凿的坛基。三是方形平顶小型龛。云门山的第1、2、3龛,驼山的第1、2龛,全是方形平顶,其空间较小。龛内三面设有坛基,坛基很窄,坛上刻像。云门山第2龛很有特色,龛顶刻有9个方格,每个方格中都刻有莲花,十分标致。以上三种形状的佛龛,都是为拜佛而开凿的,并不见僧房或精舍。
       佛龛造像的题材。云驼风景区的佛龛造像题材,以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为主。佛,译为佛驮、佛陀、浮屠、浮图等。
       在造像的布置上,分为三种类型:一、云门山第5龛,驼山第3龛,为一佛、二菩萨像。二、云门山第4龛、驼山第4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像。三、云门山第1、2、3龛,驼山第5龛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按照龛像造型和铭文记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云门山第5龛西边的小龛中,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的造像,为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②、云门山第4、5龛中,隋大业十八年(公元622年)比丘尼造的无量寿佛像,驼山第3、4龛的正面像,驼山第5龛南壁小龛中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李怀膺造像,有个共同处,即阿弥陀佛居中端坐,宝冠上刻有化佛的观世音,和宝冠上刻有宝瓶的大势至二胁待菩萨,分立两侧。这叫西方三圣像。③、驼山的第5龛北壁上,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任选玄览单独造的像,为观世音菩萨像。④、云门山第4龛东边小龛内,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的造像,为卢舍那佛像,也叫报身佛像。⑤、云门山第4、第5龛之间,小龛内天宝十三年(公元744年)的造像,叫定光佛像。定光佛像的梵名叫提亘竭,也译作燃灯。⑥、云门山第2、3龛的造像,为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为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约生存于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之间。⑦、驼山第3龛两壁上的众像,为千佛像。⑧、云门山第3龛内两壁上供养比丘像的外部,身着盔甲,手持金叉,脚踏魔鬼的造像,为天王像。⑨、驼山第4龛门两旁的造像,驼山第5龛菩萨外面的造像,云门山第1龛,第2龛的造像,为力士像。⑩、云门山第1龛佛座下益都县唐照明及夫人韦氏像,第5龛佛像西边第3层小龛西边的造像,驼山第4龛北壁上的造像,是出钱造像者的人像,也许是出钱造像者为亲人做功德,把亲人供养佛时的形象刻在石壁上,这一类造像统称为供养人像。
      佛龛造像的风格与装饰。云驼风景区中佛的造像,风格及装饰基本一致,结痂跌坐,端庄大方,脸廓丰腴,双目微闭,鼻梁挺拔,神情超逸,给人以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而菩萨、天王、力士和供养人的造像,形式多样,各具千秋。尤其是菩萨的造像,变化较大。如驼山第4龛北壁的菩萨,头梳高髻,不戴花冠,帔帛由两臂下垂,至腿部交叉后,又上卷至肘,然后由肘外垂下。裙带蝴蝶结式,下垂如飘,直至脚跟。而驼山第3、4龛的大势至菩萨造像,身材窈窕,目如丹凤,头戴化佛高冠,冠上雕有宝瓶花纹,冠旁飘带双双下垂,佩有连珠项链。云门山第4龛中的菩萨像,不仅宝冠旁有飘带,而且左右还挑出冠翅。这两种造像,都出自隋代,虽然衣纹比较浅淡而且稀疏,但没有简陋感,相反会从浑融圆润的面相上,感到亲切可爱。充分表达了隋代造像的特点。驼山第5龛的菩萨像,头梳高高的发髻,上身袒露,胸前有美丽的璎珞充作项圈,左肩斜垂一条帔帛,下身穿着如裤的长裙,裙外裹以袜肚。菩萨丰满圆润的面相,雍容华贵的气质,出水式的下裙等,都充分体现了唐代社会风行美的特点,与隋朝的菩萨造像,迥然不同。
       天王、力士像的时代感十分明显。云门山第3龛中的天王,上穿铠甲,下着长靴,手持天戟或二股叉,与各地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佣完全相同。云门山第1、2龛,驼山第5龛中的力王像,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身着裙,头上的宝冠有双鸟尾,与鹖冠上所装饰的鹖毛基本相同。这些唐代天王、力士造像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一般武士的形象。
       供养人像也很有特色,驼山第4龛北壁上的造像,人的表情虔诚、恭卑,上身穿翻领窄袖的大衣,衣不开胯,腰间有扣,扣下束带,带子上刻有连珠花纹,下穿软底靴子,显示出供养人富有高贵的社会地位。 (刘继孔)
       参考资料:《益都县图志》、《青州市志》、《古州寻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