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上篇)
本报记者 张平 通讯员 王有国
十年前,青州城北地区是一片沉寂的田野,生于斯、长于斯的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年后的今天,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亲身目睹着经济开发区化茧成蝶的美丽巨变,见证着一个代表青州乃至鲁中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充满活力的人居新城、幸福新区正在崛起。
在弹指一挥的10年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经济开发区由几个零散的村庄、一片静谧的田野,变成了今日的锦绣新城,当初的星星之火,燃就了今日的燎原之势。经过十年发展,经济开发区已成为青州“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和招商与转调创的“排头兵”,主要经济指标以30%以上的速度逐年稳步攀升,公共财政收入10年翻了4番,先后荣获“山东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级科技示范园区”等称号。
硬件建设 筑得良巢引凤来
经济开发区建区之初,就像是缺奶的孩子,承受了不少人质疑的目光。开发区的红旗到底能扛多久,这也是考验开发区创业者信心的一个核心议题。资金不足,何处化缘?基础设施薄弱,怎么办?每一个拓荒者都承受着找米下锅的心理煎熬。
为解决基础设施投入问题,开发区积极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新修拓宽道路,绿化,亮化,铺设排污管道以及热力、电力、供水等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5亿元,规划控制范围从最初的18平方公里扩展到7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扩展到22.5平方公里,为项目落地搭建了平台。
为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开发区按照产业区、科研区、住宅区、服务区、物流区分工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对辖区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提高了开发区的承载力。还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的暂行办法》,要求新上项目在设计时尽量规划多层厂房,多层厂房原则上不少于厂房总面积的50%,不足50%的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开发区凭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已经成为吸引投资的一块强劲磁石。
项目建设 点燃加速发展“引擎”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是开发区的生命线。经济开发区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坚持招商选商与引资引智“双管齐下”,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带头招商到带动招商,其“窗口”和“龙头”作用明显。
招商方式上,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大力开展上门招商、参会招商、以商招商、以乡招商等;招商方向上,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工程机械、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突出招大引强,招大靠强,加快实现招商引资的裂变晋级。经过近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海洋装备、起重设备、石油化工、光电设备、信息电子等50—200亿级产业集群。
为保证项目质量和档次,开发区对项目入园设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入口关,坚持“三个不进”,即投资规模小、投资强度低的不进;附加值低、税收回报不高的不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不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充分保证入园项目的品质,要求投资门槛不低于5亿元,投资密度不能低于每亩300万元,开发区招商引资逐步向“招商选资”和“选商引资”转变,入园项目的品质和规模大幅提升。
从最初仅有的67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到如今云集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692家注册企业,2012年实现年工业产值超过590亿元,利税突破70亿元,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从最初单一的机械加工等低端产业,到如今的“世界500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开发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
创优环境 落户企业渐成参天树
为大力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开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入园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财税奖励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大力扶持。同时十分重视优惠政策的兑现,对承诺的政策优惠,坚决兑现,不打折扣,不留余地。
同时,切实做好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像对待亲人一样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执湖的座右铭。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行“T—1”工作法,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协调服务小组”“三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定期走访制、专人联系企业制,对企业建设、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积极为企业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缺陷”服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经济开发区以基础设施大投入、投资环境大优化来保障引资项目大进账、产业层次大提升,吸引了天容食品、今麦郎、科而泰重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此落叶生根、兴业发财,开发区的“磁场效应”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