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广场,人们很容易想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济南的泉城广场、我们青州的东夷文化广场。然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大的广场是当时益都县的城里广场——现在城里金天地药店南面农贸市场所占的位置。
城里广场东西宽50米,南北长150米,虽然只有7500平方米的面积,在我幼年的印象里却是“岗”大“岗”大的,非常的雄伟壮观。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排着队进入广场参加万人大会(或者进人民电影院看包场电影)。那时的感觉人民广场人山人海,一望无际。现在想来那只不过是儿童人小、个子矮的一种特殊感觉罢了。不开万人大会的时候,广场显得空旷冷清。星期六、星期天便成了我们玩耍的好去处,我们在那里打球、摔跤、骑自行车、做游戏。到了春节,广场就成了我们我们燃放烟花爆竹的好场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城里的市民不是在国营单位工作,就是在集体厂子上班,农业社的社员处在人民公社的大集体里,“人多,热气高”,人们喜欢“人海战术”、“大忽隆”。可以说是政令通行,一呼百应。今天游行,明天开会,没有这样一个万人广场,还确实不行。
最难忘的还是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号上午,城里广场召开欢送大会,几百名热血青年(当然包括刚从一中毕业的我),聚集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猎猎红旗下,身背行装,待命出征。霏霏秋雨打在他们激情奔放的脸上,他们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而自豪,尽管面临他们的将是一场艰苦的磨难和人生的不幸,他们却毫无察觉。领导讲完话,告别欢送的人群,爬上大卡车,奔赴益都县的各个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开始了走出校门的人生之旅。
城里广场这个地方解放前是青州“府文庙”遗址,据老人回忆,那时四周高墙耸立,院内庙宇殿堂非常雄伟壮观,堂前有龟驮碑,院内有桥有水,松树也有一人多粗,比起现在的孔府来也逊色不了多少。解放以后拆除了文庙,形成了广场,成为那时人们游玩、散步、购物、看演出的地方。后来在广场北面利用拆文庙、拆城墙的砖建成了人民电影院,“文革”时期电影院门前的台子成为开万人大会的主席台,广场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游行、示威、开批判会的地方。“十年浩劫”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里的国营集体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那种群众集会、游行也少了,广播、电视、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不再开、没有必要开万人大会了,再后来,在八十年代初期建成了现在的农贸市场。 (唐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