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城市的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郭庆滨
走进青州,到处洋溢着古典气息。7月29日,在青州市北门里古街南头,东西向的范公亭西路上,记者行走在刚刚铺设完青石板的路面上,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古城的气息。
跨过青石板路面,就进入了古色古香的北门里古街,这就是刚刚改造完成的北门大街,街道并不宽敞,青色的石板地面,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古街内满满都是各种古玩字画店铺,反映青州历史上民俗市井生活的雕塑,也格外吸引眼球。
不只是古街修复,目前,宋城、龙兴寺、东夷文化标志园等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展现青州古城风貌的一道道文化景观。
青州,古九州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这是不可复制的惟一性稀有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价值。
为充分挖掘青州历史,传承文化,青州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成立了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整体保护、重点修复、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启动对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民居、古街古巷等的保护修复和建设,规划建设一座具有传统城池特征、府城规模的历史文化古城。
本次修复的古城遗迹主要包括青州城墙与城门楼;古城的中心标志——衡王宫城及主要大街;省府县衙署、府县文庙、考院、内外城隍庙、武庙等公共衙署机构;偶园、冯宅、陈家大门、赵秉忠状元府、武状元府等大型宅第园林等。
规划先行,调研为基。青州市把古城保护修复列入城市整体规划,开展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摸清了古城和古文化遗存的“家底”。同时,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国内顶尖古城保护专家前来进行考察论证。先后编制了《青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青州市古城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在主城区划定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风貌控制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古城保护规划,不符合古城保护规划要求的建筑一律禁止建设。为真正能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住历史,青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还专门审议、表决通过了《关于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的报告》,以人大决议的形式为古城保护戴上“护身符”。
以古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为核心,依据历史记载、图片资料等,该市确定了偶园历史文化街区与南门片区修复建设的任务目标,对传统民居和古街古巷集中修复建设,着力打造集特色小吃、手工作坊等业态于一体的特色街巷群。
借助古城旅游,青州市还将花毽、挫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开展演,让这些濒临灭绝的宝贵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实现了活态传承。目前,井塘古村、宋城、明清古街、大明衡王城等古城旅游项目,已成为青州旅游的“新贵”。游客在观光游玩的同时,仿佛走进了一条文化的长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各种文化元素的交流碰撞让青州旅游变得内涵丰富、多姿多彩。
随着古城项目的不断推进,消失已久的青州古城,也逐渐展现它昔日的风貌。由青州古城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占地215亩,具有《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风格,集文化旅游、商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仿古建筑群——青州宋城早已亮相;东门、北门大街作为青州古城的核心区域,青州古城修复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街改造工程已经结束;南门片区魁星楼、顺河楼已竣工,阜财门主楼二层柱、梁、枋完成,正在进行大门券门砌筑;37—75轴城墙、三官庙、牌坊、沿街商铺等工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我们有理由相信,要不了几年,青州古城的丰富文化内涵,一定会充分展现出来。一个千年文化古城的历史风貌,定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焕发出绚丽的青春。
.jpg)
陈艳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