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应
本报讯 (记者王青和 通讯员影波 明华)去年6月份,青州市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国家试点。近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检查组到青州试点检查工作,一致认为,青州结合当地实际,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低丘缓坡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摸索和走出了一条青州特色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青州市成立了市长为组长,国土、规划、财政、发改、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低丘缓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施完善机制、科学规划、多部门协调配合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了试点工作扎实有效、规范有序推进。
科学规划实施,确保试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凸显。根据总体规划,青州市试点区分为工业、文化旅游和教育两个试点项目区。工业项目区由峱山、韩李、王府、东山、黄鹿5个区块组成;文化旅游、教育项目区由云门山、弥河、石家庵3个区块组成。截止到目前,试点区已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平整废弃矿坑、未利用地3700亩,报批利用土地1222亩,新建、改造尧王山路、过船岭路等9条道路65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10公里,桥涵12座,新增绿化面积980亩,并逐步完善了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了多路驰、华瑞丰等31个工业项目入驻,并使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师大历山学院等4所院校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扩建增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效显著。
据悉,青州市低丘缓坡试点工作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先进的规划理念,建设项目依山就势而建,打破了在平地搞建设的传统思路,实现了建设项目“上山上坡”的新模式;二是保护与开发并重,把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废弃矿坑的综合治理有机结合,破解了发展难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优质耕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三是改变了原先单纯由政府统筹统导的模式,鼓励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拓宽了融资渠道,加快了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