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新模式让青州“非遗”焕发生机
本报讯 (记者张平 曹健强)暑期,到范公亭公园观看“非遗”展演的学生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从今年5月31日开始,青州市非遗展演一条街从宋城迁至范公亭公园,二十个独具特色的非遗展演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去年,青州市采取“政府买单,百姓受益”的形式,筹备成立了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政府每年拨付资金100万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经费,对加入艺术团的传承人,采取演出补贴的方式,使传承人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了传承的积极性。这种非遗惠民新模式入选2012年度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大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旨在传承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濒危的非遗项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提升青州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建设“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做出贡献。艺术团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方面的传承人集中起来,进行活态展示,常年免费为群众演出,每天演出两场,每场演出2小时,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展演的项目既有青州花毽、山东快书、青州龙虎斗、青州府泥塑、青州府陶艺、陈氏太极拳、青州风筝、龙兴寺造像等市民喜爱且熟知的项目,也有青州挫琴、青州满族八角鼓、撂棒槌、扑蝴蝶、西洋镜、回族查拳等鲜为人知的濒危项目,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展演,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地去传承保护这些祖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今年5月31日,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将展演地点由宋城迁至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博览园位于青州风景名胜区范公亭公园。通过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吸引游客,出售作品,开展生产性保护和经营活动。将具有生产性质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打造集展演、互动、传承、经营于一体的展示园区,拉长了文化旅游产业链。采用互动形式,通过动态表演的方式,将非遗精品呈现在游客面前。人们在感受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体验自己动手、自己参与、自己制作的乐趣并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手工艺产品。
在非遗保护中,青州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机制创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坚持政府主导、大众参与,坚持保护与申报并重,保护与传承并重;非遗保护与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了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青州150万元专款保护“非遗”
本报讯 (郝立刚)近年来,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创新思路,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今年青州市财政已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经费150万元,切实推动各项非遗工作取得成效。
非遗项目管理档案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普查,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民间文化传承人档案库。
非遗成果申报扩大化。“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青州剪刀锻制技艺”、“云门春酒传统酿造技艺”、“隆盛糕点制作技艺”4个项目今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9项、潍坊市级29项、青州市级135项。
非遗活动模式创新化。青州市的“政府买单,百姓受益,青州开创非遗惠民新模式”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事项之一,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设立专门场所展演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非遗宣传展示多元化。建设了全省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出版了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和图文集,形象生动展示特色非遗项目,使群众感受到青州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