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臧武仲与臧台
蓬莱仙境畅游行登阁楼看大海品海参
盲人按摩店吉店转让
灾后的江南温泉度假村 重现灯火阑珊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臧武仲与臧台

  

 

位于何官镇的臧台遗址      张成祥摄

 

 

  青州何官镇臧台、东台、西台三村之间,有一土质高台遗址曰:臧台,为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遗址东南边缘是臧台村,西北部紧挨着东台、西台两村,西部有福水河。高大雄伟的台身掩映在绿树葱茏中,一条砖石砌成的台阶小路通向台顶。台中间有中天门,台顶有南天门、泰山行宫、清道光重修臧台碑、杨国夫亭、重修泰山行宫功德碑、西南凉亭等近现代建筑。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台基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高15米,基本呈梯形状四边形,2013年10月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其隶于何年、由何人组织实施构筑,其台作用几何,多有争议,且这些争议也见诸于相关历史资料。笔者长期兴趣于此,曾多次亲赴实地,检阅、考研相关历史资料,初步形成几点浅见,今商榷、求教于各位老师、方家。
关于记载臧台的历史资料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记载臧台的历史资料有7处,今分别抄录于下:
  1、元至正十一年(1351),益都文学家、史地学家于钦所著的《齐乘》。记载曰:“臧台,寿光西四十里。旧有宋碑云,是武仲墓。愚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致防而奔齐。至昭公十年,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是时武仲客齐已十八年,其终不归鲁,而卒葬于齐乎?”
  2、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青州府志》。记载曰:“马陵台,在县西南四十里,臧纥致防而奔齐。昭公十年,平子伐莒,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之不享鲁祭乎!’是时,武仲客齐已十余年矣。其终不归鲁而卒,葬于齐乎。”这里笔者认为需要指出的是,此记载,把“臧台”和“马陵台”混为一谈,认为是一个台的两个名称,实则大谬不然。“臧台”和“马陵台”本为二个实体遗址。
  3、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立臧台重修碑一通。该碑现立于臧台台顶,为石灰石质,平首,四周镌有锁皮纹饰,碑高175厘米、宽75厘米、厚17厘米,面南而立,碑文字径2.5厘米,楷书阴刻。捐资立碑者100余人。其碑文曰:“青郡城北五十里,寿益两界有臧台庄,庄以台名也。是台也,或云齐桓公牧马之台,或云臧文仲牧野之台,两说皆误。盖齐桓公之台不宜名臧,臧文仲之台不宜在齐。惟宋元祐间,僧人海慧道院碑记云:鲁大夫臧武仲得罪奔齐,筑台于此,而死葬焉,其说近是。按《春秋传》,武仲奔齐在鲁襄公二十三年至昭公十年,论季疑矣。台居庄之西北隅,台前旧有泰山行宫一所,□□□□□□□已平子用莒俘于社,已垂二十年。《传曰》:在齐闻之,是终老于齐无疑矣。重修其庙之由来远矣,近渐倾圮,里善人杨万年等鸠资聚材,复修焕然,诚盛举也。工已告竣,而求文于余,故不辞固陋而为之,记其巅末云。大清道光二十一年,清之台东居士沈良贵敬撰、杨本固书丹。”(笔者注:沈良贵,张楼店村人;杨本固,臧台村人。)
  4、清咸丰九年(1859)《青州府志》。记载曰:“县志:在县西三十里,《齐乘》:‘在寿光西四十里。’旧有宋碑云:‘是臧武仲之墓。《水经注》浊水又北径臧氏台西,又北径益县西’。是浊水由臧氏台而径益县也。益县故城在今县南,臧台似又在益县故城南,若在县西,与《水经注》不合。或者今所谓臧台,非故地邪?《齐乘》又云:‘臧台西五里,有马陵台,《水经注》所谓:不知是谁之冢,世谓马陵台。’按《水经注》:‘巨洋水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人咸谓之为马陵(明旧本作焉陵,注或作马陵,今见他本皆作马)而不知谁氏之丘垄也。’于氏之说,似与辟闾浑墓牵混为一,而‘臧台’前又别列‘辟闾浑墓’,不可从!"
  5、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益都县图志》。记载曰:“‘臧台’因鲁国大夫臧武仲重修台而得名。”
  6、民国初年《寿光县志》记载:“臧台在今县城西南三十里,分两级,上建佛殿,下植松柏。《水经注》‘浊水迳臧台西’即此。有臧大夫庙殿记石刻,系宋元祐八年比丘海晏所撰。台下又有小碑,讹武仲为文仲。按:武仲自鲁奔齐死,葬于故台之阴,颇可信。若以文仲筑斯土为牧野之台,则文仲入齐仅有告籴一事,未尝羁寓于此,其说之谬可知。‘臧台’因鲁国大夫臧武仲重修台而得名。”
  7、民国初年《寿光县志》载录的邑人黄激重修臧台道院记:
  “斟城之西有一台焉,邑志云马陵台,土俗之称则曰臧台。盖曾得之传闻,曰‘昔鲁大夫有臧文仲者,筑斯土以为牧野之台也,故名之。’迄今,台之北公之遗冢在焉。是台在寿益之界,前临通衢,商贾络绎,四面皆平原旷野,而此台耸然特峙。旁有居民数百家,烟火相望,庐舍参差。时而登其巅,云山入目,风景怡人,亦足称胜地也。前代父老曾建太山行宮于斯台之下,凡月朔望日,香火不绝。而附近村落,时和岁稔,居民康乐,莫不谓岱岳之灵庇佑而然也。但历年久远,殿宇倾圮,丹青剥落,弥望荒凉。村中善士杨起冲者,目不忍睹,与彼族众共议重修,各皆欣从。因大捐囊金,鸠工庀材,增修正殿,杗廇楶槉,灿然更新。台之西有泥溪一带,地势卑下,每逢夏秋淫雨,行者有窘步濡轨之忧,起冲曰:‘此亦险要,宜缮修之。’因命工举土甃石成梁。讫今往来商旅,履道坦坦,不复以倾溺为惧,皆筑桥之力也。村中父老思刻石为记,求文于余。余嘉起冲之克成善举,遂不辞固陋而为之记。(记内‘鲁大夫文仲’二语,已辨误。)”
臧台修筑年代及功能考
  臧台具体修筑年代,史料无记,综合考略各种历史资料,我们初步断定,其筑成为台的时间应该在(姜)齐桓公在位(前685-前643)之前的时期,后又经过春秋臧武仲及汉代整修。
  中国历史上的筑台之举,其思想文化渊源,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之子(国君)承接天意,代表上天治理国家;君权神授,国君乃九五之尊,君临天下,居于高处俯视一切。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通过位置的高低,把人区分成不同等级的臣民。位置越高,享受的待遇越好,获得的权利越大,其最高处就是天子、君王、皇帝。在平原上筑台(或筑台基,在台基上进行殿宇建筑),其台平地而起,国君登上高台,祭祀上天神灵,庄严肃穆,保佑社稷永固及黎民苍生,体现自己的责任与荣耀;或者检阅军队,台下兵马列阵,旌旗如海,一声号令,排山倒海,大有呼风唤雨之势,体现王者的霸气与尊贵;更有君主会盟高台,或偃旗息鼓结束战争、或联合诸侯缔结条约等等不一而足。所以筑台的主要目的可以认为是祭天、会盟、检阅军队。
  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筑台活动,可上溯到夏启,夏启袭位后,在河南禹州筑钧台,以做祭天和会盟之用。夏启在钧台率众进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召开隆重的各路诸侯或部落首领参加的方国盟会。周文王姬昌迁都于丰,建筑灵台,以制礼仪。《诗经·大雅》有《灵台》诗:“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诗说建造灵台得到百姓拥护,齐心协力,很快完成筑台工程,是为仁政之台。姜子牙受封丞相,在岐山建造封神台,上挂封神榜,分封各路英烈,昭告天下,鼓舞士气。齐桓公曾两次在葵丘会盟台与鲁、卫、郑、许、曹等国会盟,旨在各国和平修好、发展经济、安居乐业,成历史上著名大事件。历史上的高台因人而异,也作其他用途:纣王无道,为取悦妲己,建造庞大而华丽的鹿台,激得民怨四起,周武王乘机伐纣,纣王兵败,在鹿台上自焚而死,所以鹿台也被称为亡国之台。春秋时代宋襄公因想念母亲而建的望母台,战国时代的燕昭王为振兴燕国,广招天下人才,在河北定兴县构筑的黄金兴国台,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北邺城(今河北邯郸)筑的铜雀台等。(下转二版)  (张爱清)
 
 
清道光重修泰山行宫功德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