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4版:人文青州·广告
上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

第3版
民生社会
 
标题导航
忆文苑往事 传红嫂故事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文苑往事 传红嫂故事

  

□/陈道兴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写了拙文《抗日烽火急,沂蒙红嫂多》。见报后,许多青年朋友问我有关红嫂的人物原型、人物塑造、舞台表演等问题,都很有道理。再写这篇小文,为上文补笔,一并回答青年朋友的提问。
  说到“红嫂”的由来,应当从刘知侠与沂蒙老干部李子超的一次谈话说起。1960年8月,刘知侠等人去原苏联访问,在从莫斯科返回哈尔滨的火车上,刘知侠对同行的李子超说:“沂蒙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付出了很大代价,作出了巨大贡献。你是从沂蒙山区出来的,请你介绍一下沂蒙山区人民的斗争事迹吧!”当时,李子超就向他介绍了一位年轻大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负伤战士的真实故事。刘知侠听了,连声说:“太好了!太感人了!我一定把它写成作品,教育人民,启迪后人!”从苏联访问回来之后,刘知侠就萌生了为红嫂树碑立传的想法,他义无反顾地去沂蒙山区深入生活。
  他在沂蒙山区下榻的地方,就在沂水县城的小东岭上。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沂水县、沂南县一带,就更加困难了!就从交通条件来说,除从益都到临沂的南北交流干线畅行无阻定时通汽车外,其他地方的交通十分不便,主要是道路年久失修、交通运输能力低下,而刘知侠访贫问苦的对象和战争年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又多在远离县城的边远山村,刘知侠都是步行前往。当时的沂水县,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县,县里边只有一辆帆布棚的吉普车(是公车)。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畅销和搬上银幕后,他成了名满全国的作家,他又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同志,论行政级别也不低,可他从不去挤占那辆公车。沂水县境内有句俗话:“站在关顶向南看,高桥沭水和马站。”意思是说,关顶位于齐长城上,只有从关顶到高桥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益临公路从此经过,畅行无阻。而公路两旁十几里外,就是山区了。那里处处是崇山峻岭,重峦迭嶂,崮顶对峙。俗话虽说沂蒙山区有“七十二崮”,这只是一个成数,其实更多,交通十分不便。沂水县与沂南县交界的几个乡镇,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不到五十里的范围内,就出现了几个“红嫂”式的英模人物,到这里采访,就更加困难。除山路崎岖外,还有纵横的河道。阴雨季节,山洪爆发,水深莫测,水流湍急,水中乱石滚动,人徒步涉水,十分危险。当地民谣:“宁挨三秤砣,不过姚店子河。”刘知侠不辞辛劳,不避艰险,跋山涉水,辗转往返,广泛接触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山乡群众,不光身入,而且“心入”,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生动、鲜活的“红嫂”们的原始材料,为他后来塑造“红嫂”这一典型人物做好了充分准备,并进入了艺术创作过程,写出了短篇小说《红嫂》,后来收进了《沂蒙山的故事》一书。
  由于小说《红嫂》的创作成功,红嫂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英雄人物。沂蒙山人到海南岛旅游,在万泉河畔与当地人攀谈起来,他们不光知道万泉河畔有红色娘子军,也知道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这令沂蒙人十分自豪。红嫂故事的广泛传播,除报刊书籍和广播的宣传外,还得益于被搬上银幕和移植成多种戏剧,特别是京剧。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舞台演出证明,凡在舞台上表演用乳汁救伤员这一细节的剧本,都没有被沿用下来。尽管这一细节精萃、感人,但不宜在舞台上表演。后来,刘知侠给山东京剧院改编移植的京剧《红嫂》,取得了成功。红嫂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饰演,是最佳人选。她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六岁被卖入“喜临堂”京剧科班学戏,八岁始登台唱戏。她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知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她爱岗敬业,自觉演戏入戏,主动进入角色。她的京剧表演,文武兼擅,唱做俱佳,戏路宽广;她演女性,贤淑温馨,柔中有刚,颇具大家风范;她演劳动出身的女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她在台下边擦桌子边念台词的独特作法,早就在菊坛传为佳话。她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她自己设计的舀鸡汤的动作,十分到位、传神,她先用勺子在锅内连打几个旋,再使劲向深处一舀,最后把鸡汤倒入罐内。细节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戏剧的生命。观众看她舀鸡汤的表演,不忍用掌声和喝彩声来表示赞美,怕的是破坏那种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氛围,而是用肃立、屏心静气来欣赏和感悟。都说她有生活、懂艺术,会把生活升华为艺术;称赞她的表演是形、神兼备的。俗话说:“听戏听腔,厨师讲汤。”腔,指腔调,韵致、韵味,唱京剧光讲求节拍不行。张春秋六岁学唱京剧,她的唱功练得扎实、到位,再加她有嗓音甜润、亮丽、动听的天赋,特别是她的二簧唱腔,悠扬、深情、婉转、动人,令人神往和陶醉。《红嫂》剧组在省城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场内悄无声息,好像凝结了一般,如处无人之境,观众全神贯注地欣赏她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只有演出结束时,观众才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后来,《红嫂》剧组到北京演出,也一炮打响,获得大奖,周总理亲自为剧组颁奖。1964年8月21日,《红嫂》剧组赴北戴河为毛主席专场演出,也大获成功,受到毛主席的赞扬。演出结束,毛主席与演员合影留念,张春秋被安排在毛主席的身边。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红嫂的故事和人物形像,还经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在我国近代史上,十年“文革”又称十年“浩劫”,许多历史人物被歪曲,许多正面英模人物被泼脏水,而红嫂却一直是顶天立地、被人拥戴和歌颂的英雄人物。十年“文革”,是个传单满天飞的年代,许多传单成了打派仗的“炮弹”,是些文化“垃圾”,早就被人民扫进垃圾堆里去了。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一张题为《一曲拥军爱民的壮丽凯歌》的传单,传单的印刷时间是1971年3月14日,是作为沂水县“三代会”的文件散发到社会上去的,写的是沂蒙红嫂原型之一祖秀莲的事迹,传单中对祖秀莲事迹的记述和评价,还是中肯、恰当的,这让人感到欣慰。我写《抗日烽火急,沂蒙红嫂多》时,还作了参考。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红嫂们的动人故事,传颂了七十多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举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又传来了几则与红嫂故事有关的喜讯,令人兴奋不已,进一步证明了历史是人民写成的。是公允的。不论是谁,只要你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人民总不会忘怀你。百名沂蒙老兵自发筹资修建的“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建成,于今年8月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沂蒙老区又新添了一处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原先的红嫂墓、地下溶洞这条红色旅游热线增添了新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日前,沂蒙老友专程给我送来几本《硝烟中走来女神》,书的扉页上印有“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两行重体字。体裁是报告文学,作者是临沂市的青年女作家张一涵。书名由经历过抗日战争全过程的著名作家、诗人贺敬之题写,用行书体。古人云,“题好一半文”。“名者,实之宾也。”书名中用了“女神”二字,显得高雅、别致、传神,敬畏之心溢于言表。沂蒙大地是一方奉献的热土,是红嫂们的故乡,“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这本书具体介绍了六十五位红嫂的感人故事,有些故事是过去从未披露过、鲜为人知的。它是宣传红嫂、学习沂蒙精神不可或缺的好教材。昨天,应老友之约,去参观了“青州市高柳镇农民画展”,见人流如织。展览大厅南墙上挂有一幅画作,引起了人们的围观和热议,题目是《红嫂做军鞋,穿上打东洋》。画作立意鲜明,构图巧妙、新颖,画的是四个红嫂飞针引钱正在做军鞋,身旁做好的军鞋堆成小山。用色浓妆淡抹,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邵敏,年轻女画家,平常喜欢讲沂蒙红嫂的故事。擅长画仕女画,受过专门教育。为了这次参赛,她特地用农民画的技法,画了这幅歌颂红嫂的画作,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还得了奖。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笔者遇到了这几件与红嫂有关的事情,不是偶然和巧合,恰恰证明了红嫂是一个超越时代而不失却意义的经典艺术形象,她激励、鼓舞和教育了几代人,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