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叙述元末青州的战乱,还是从曾经的历史遗存说起。青州东城墙底部有若干个洞穴,城砖尚未拆除时,这些洞没有被发现,剥去了表皮的城砖,这一个一个的洞便暴露出来,有几个洞里面填充沙土,有的洞则直接贯通城里。这些洞本地人称之为“宝宝洞”。这不是孩童们躲猫猫用的“宝宝洞”,正名应是“保保洞”。这是元末的一场著名战役留下的遗迹。这不是杜撰,也不是演义和传说,关于这场战役,在《元史》上作为重大事件予以记载,因篇幅关系就不引用了。当年,王保保率元军围攻青州,城内红巾军顽强抵抗,王保保命健卒掘地穴入城,里应外合大破红巾军。应该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些“保保洞”,就是当年元军所挖掘的地道。从这些曾经存在的洞穴说起,可以寻踪元末明初青州惊心动魄的历史,牵出一串串错综复杂的人和事。
先说这掘洞偷袭破敌的王保保,那可是元末明初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汉姓王,小字保保,蒙名扩廓帖木儿。其父是中原人,母亲是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察罕喜其骁勇收为养子,因其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元顺帝亲赐其名为扩廓帖木儿,蒙语即“青色的铁”,纯净而又刚强之意。其养父察罕,当然也可以说是舅舅,是元末的重臣明将,扩廓随其南征北战镇压红巾军,后因察罕被害于青州城下,扩阔帖木儿承袭父职继为元军统帅,率军大破青州。此后又几次率军打败明军,苦苦支持残元政权而拒其招降。对此,明太祖朱元璋深以为憾,他曾问部下诸将:“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王保保的青州破城之举,这是他作为元军主帅的发轫之战,以此成就了他的威名。至于这场战役缘起,应该从元末说起。元代的青州是以益都名显,作为山东宣慰司所在益都路首府,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特由蒙古黄金家族的益王买奴镇守。其负山面海地处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必然会处于风暴中心。蒙古统治者总以游牧民族心态治理中原,积怨很深。元末,朝纲紊乱,朝政尤为腐败,天下苦元久矣,反抗起义终于爆发。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名义首先举义,农民义军头裹红巾标识,故称红巾军。一方举义四方响应,遂成燎原之势。元朝军队顾此失彼溃退千里。红巾军攻城略地建立政权。因聚义之初韩山童即被害,其大弟子刘福通,拥戴其子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国号为宋,年号龙凤,虽是一个短命的小朝廷,却为各地红巾军之共主。奉龙凤政权令,毛贵率红巾军进伐山东,他率军自海路进山东,破胶州下莱州,一路攻城略地直逼益都。元军出城迎战,几番争斗接连溃退,红巾军踊跃入城,益王买奴摔摔跌跌逃出城外,投东关甜水井而死。毛贵占领益都荡平山东,龙凤政权随即设益都行中书省,任命毛贵为平章管理军政事务。毛贵占据益都,号令山东三年间,尽管战乱频繁,却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兴办屯田发展农耕,降低税赋减轻负担,储备粮食以充军需,建立宾兴院招揽人才,特别是厚葬王英,褒奖气节之举深得民心。王英,青州人,性刚果有大节,膂力绝人善骑射,人称“王大刀”,为元朝征战屡建战功,被授予怀远大将军。毛贵陷益都,王英年已96岁,他对儿子王宏说:“我世受国恩,高官厚禄,备尝享之。今老矣,纵不能事戎马以报天子,尚忍食异姓之粟以求生乎!”于是水米不进,绝食数日而死。毛贵闻之,送去棺衾妥善安葬,并亲自参加葬礼。今王英墓地尚存,就在王坟镇芹泉村。
毛贵治理益都行省颇见成效,又奉命北征。其率军直逼蒙元大都(今北京),遭蒙古军队阻击败回山东。至正十九年(1359年),淮安红巾军首领赵君用,投奔毛贵来益都。毛贵原本是赵部下,见其远来遂以礼相待,岂料赵君用权欲熏心,欲夺毛贵兵权而将其杀害。毛贵部将续继祖正远征辽阳,闻讯后立即从海道回师益都,斩杀赵君用。随后双方部下互相仇杀,山东红巾军陷入混乱。
闻悉山东红巾军的内讧,元廷急派察罕进攻山东。察罕帖木儿,蒙古人,其祖辈在元朝初年随军南征落籍于河南,到察罕一代已成平民,但其敏而好学得中进士,一时颇具盛名。当此时红巾军陷城夺地气势高涨,元军乏力节节败退,察罕帖木儿处乡里纠集数百人,率先组织地方武装号称义兵,设计破敌几获全胜,得元廷朝廷嘉奖并全力支持。自此,察罕帖木儿的地方武装迅速扩大且越战越勇,进剿红巾军不遗余力。从河南到山西陕西,一路连战连捷。这次又奉命进伐山东,其士气正旺来势汹汹,察罕与扩阔父子或分兵或协力,连克东昌东平济宁诸郡州,荡平所属各县,又着力攻取济南。濒海诸郡,望风归顺,独益都孤城不能拔。察罕遂移兵益都,大治工具诸路并进军帐连片,红巾军竭力城守,察罕军引洋河水灌城也无效果。攻拔关键时刻,主帅察罕却遭人暗算,被诱刺杀于益都城下。这行刺者究是何人?乃是部下降将田丰、王士诚。此二人原是元朝官吏,摄于红巾军炽焰,遂叛元归附红巾,分别自称花马王、扫地王,屯军割据一方。察罕进伐山东,红巾军败退,二人转而投降察罕,率部参与合围益都。红巾军益都守将陈猱头,这是其外号而非正名,本与田丰、王士诚等一气勾通,及城围已急,复遣人密来引诱许以重贿,偏这察罕召见田丰、王士诚态度倨傲,二人心怀不满暗生反叛之心。偏这俩疑忌心强且又复谋变,遂设计引察罕入营巡视。诸将以天象示儆争来谏阻。察罕帖木儿慨然道:“吾推心待人,人将自服;若变生意外,也是命数使然,何能预防?”诸将复请多带卫士,察罕帖木儿又不许,只命十一骑从行,甫入田丰营,帐下伏甲突出,一将挺枪猛刺,贯入察罕帖木儿腹中。察罕帖木儿从马上跃起,大叫一声而亡。二人遂率众窜入益都城内,与陈猱头合军共守。此后故事,还是引用《元史演义》记述最好。
“察罕既殁全军失主,幸有扩廓帖木儿代为支持,军心复固。扩廓帖木儿含哀举丧,正在发讣,京使已到,赍传诏旨,说是天变恐应在山东,戒勿轻举。扩廓奉诏大恸,当与京使说明祸变,京使匆匆去讫。扩廓帖木儿含哀举丧,正在发讣,京使已到,赍传诏旨,说是天变恐应在山东,戒勿轻举。扩廓奉诏大恸,当与京使说明祸变,京使匆匆去讫。越数日,又有诏敕颁到,追封察罕帖木儿为颍川王,谥忠义,所有各军,令扩廓代父职守,袭有全权。扩廓拜命后,誓师复仇,攻城益急。田丰、王士诚已入城中,助贼协御。城外百计攻扑,城内亦百计守备,相持数月,仍不能下。扩廓大愤,密令人掘穿地道,以重赏募死士,从地道入城,自率大军从城外猱登,守贼只防外敌,掷射矢石,不意城中钻出健卒,纵起火来。若在《封神传》中,定说是土行孙、哪咤等举法。顿时全城骇乱,大军一半登城,一半尚在外兜围,登城的军士,杀入城内,擒住贼目陈猱头,并其下悍寇二百余人。兜围的军士,正在城门旁伏着,巧遇田丰、王士诚两人出逃,一声鼓响奋起兜拿,两人中捉住一双。设伏袭人,自己亦中伏被擒,正是天道好还。扩廓扫尽贼寇,便设起香案,供父牌位,推田丰、王士诚至案前,洗剥上衣,剖心致祭。祭毕,复将陈猱头等二百余人,槛送阙下,然后再遣兵略定余邑。山东悉平,乃引兵归河南去了。”此后的王保保,以大部精力参与元末宫廷内耗斗争,但在其后岁月,又执兵保元顺帝退回漠北,成为残元政权支柱。
青州城下的这场战役,自1361年末直到次年11月,差不多一年时间。山东全省恢复元朝统治。此间相对安定约五年,明军北伐的一场重要战役又在益都城下打响了。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机智,逐渐得其赏识和提拔,并成为郭子兴养女婿。后郭子兴战死,朱元璋代之,被龙凤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平章。他利用元军被毛贵纠缠厮杀机会,在江浙一带逐步做大做强,待羽毛丰满,便背叛红巾军,派人在瓜步江沉杀小皇帝韩林儿,除掉龙凤政权,开始统一全国战争。
对于攻灭元朝的部署,朱元璋称帝前已作安排。他认为,欲取大都必先撤彼屏蔽进取山东,待元都势孤援绝可不战自克,欲夺取山东则必先去其龙攻克益都。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25万大军,按预定筹谋先经略山东,后再北取中原。徐达英勇善战长于谋略,常遇春剽悍强劲敢于破袭,这是他最为得力的两员大将,对二人携手北伐,朱元璋寄予厚望,亲自犒赏三军为其壮行。此次北征采取两路并进钳击益都战略。其一由江淮北经沂州(今临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济宁、济南,再东取益都。
徐达常遇春率军入山东,先攻克沂州又继续北进,连取峄州、莒州、密州、海州诸地。遂分兵扼守黄河,然后又下东平济宁拔济南,陷济宁取莱阳,元朝各路守将或闻风遁去,或解甲投诚,最后又是仅剩益都。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1月,徐达自率大军专攻益都。当时坐镇益都指挥各路军政的是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普颜不花。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文武全才,元代右榜状元,曾多次带兵击败红巾军。这次镇守益都,面对来势汹汹的徐达劲旅,他几番带兵出城鏖战,然终因大势已去、力战不支退城坚守。此间,益都平章政事巴拜出降,城由此失陷。普鲁不花难挽颓势,归而“还告其母曰:‘儿忠孝不能两全,有二弟当为终养。’拜母趋官舍坐堂上。主将徐达素闻其贤,号之再三不往。既而缚之,普颜不花曰:‘我元朝进士官至极品臣,各为其主。’不屈死之。”先是,其妻阿鲁真历呼家人告之曰:“我夫受国恩,我亦封齐国夫人,今是至此,唯有死尔。”家人闻之莫不叹息泣下。普颜不花二弟之妻,各抱幼子及婢妾,溺舍南井死;比阿鲁真欲下而井填咽不可容,遂抱子投北井。其女及妾女孙女皆随溺焉。夫为国妻为夫,妾婢为主人皆以死殉国。这对于元朝来说,可谓满门忠烈了。
益都失陷,山东全境归于明朝版图,明军北进直取大都。益都城陷时在1367年11月,次年即1368年初,朱元璋于金陵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将益都路总管府,易为青州府,又在青州府之上,设山东行中书省。其治所与山东都指挥使司同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行政与司法分离,改山东行中书省为山东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移居历城。
当年的益都,也就是青州,既为中心战略要地,必然会首当其冲,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几番惨烈攻防之战,城垣被掘成胃穿孔,墙倒屋塌街巷催乎肠粘连,百姓流离失所,经济百业萧条,失却经济中心地位,政治中心位置也只得拱手相让。
虽嗜好文史,然才疏学浅,恳望智者勘正纠误。 (刘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