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年桥多次被毁看青州的洪涝灾害
□本报特约撰稿 李俊三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暴雨频发,洪水泛滥,江河决堤,山体滑坡,村庄被毁。许多城市城中看海,街道行船,楼房进水,房屋倒塌,几十万人被迫转移,损失惨重,教训可谓惨痛。他乡洪水理应唤醒我们的防洪意识,正视本地历史事实及防洪现状。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强似亡羊补牢,临危抢险,毁物伤人。
青州虽多年未见连续降雨多日,河塘暴涨,城乡积水,房屋倒塌的洪灾,但青州却不是风调雨顺水从人意的平安之地。而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循环交替的多灾多难区域。干旱的时候曾连续三年不雨,河干、塘枯,草木不生。涝的时候曾连续阴雨四十余日,致使山瀑河涨,洪水塞川而下,激流澎湃,簸荡城基,冲毁万年桥,裹走巨石,城中积水多日不下,居民无以为炊。宋朝青州人王辟之,在他的《渑水燕谈录》中就曾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南阳河)。每年六七月间,山水暴涨,蔽岸塞川而下,河流滂湃,簸荡城基。”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洪涝灾害隔几年就要发生一次。自明朝以来的六百多年中,仅有确切文字记载大雨形成的洪灾,既不可胜计。其中,怒浪排空,山洪咆哮,冲毁万年桥的特大水灾就发生多次。由此可窥青州水灾之一斑。
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秋水泛滥,南阳河水暴涨,塞川而下,漂没人畜无数。巨石构成的北大桥(今万年桥),毁于大水。(《青州府志》、《益都县图志》)
明正德年间(1065—1521年)道士李演政,为重修北大桥四处化缘,善男信女,王公贵族,争相捐款捐物,出力献计。终于桥成。可惜好景不长。
隆庆二(1568)年七月,大暴雨,阳河水深顷刻丈余。山洪裹挟树枝柴草堵塞城北大桥。怒涛激荡,漂没人畜无数。大桥难胜浊浪之挑摧,轰然垮塌。重建后的北大桥在怒涛撞击中,再次毁于大水。(《青州府志》、《益都县图志》)
二十六年后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青州知府及益都知县共同倡导重建北大桥,全桥由巨石构成,石缝间灌注糯米膏浆,并有铁柱钉连,历经数年,终于建成现在摸样的7孔石桥。河中6个桥墩各宽四米,迎水面由三尺见方的巨石砌成,锐角迎水,墩顶有传说中震慑洪水的龙首长鬣水兽“魨”盘踞。大桥落成之日,吏民同庆,共说桥之华美,雄如虎踞,势同长蛇。将大桥改名为“万年桥”。以期万年不朽,永世长存。
但,人们的祈盼常常不能如愿。
清康熙二十五(1686)年,大雨连降数日,山洪暴发,澎湃而下。重建的万年桥,虽用巨石构成,铁柱钉连,也抵挡不住怒涛激荡,奔腾咆哮的山洪。大桥北端三孔被狂涛卷走。万年桥第三次被毁。
对这次山洪冲毁万年桥景象,当时的青州进士安致远,在他的《万年桥碑铭》中有这样的记述:“六月徂暑,冻雨连朝,山瀑河涨,蔽岸塞川而下,万壑竞鸣,电泄雷奔。浮槎败庐,壅遏弗宣。水伯愤恚,力与桥斗,七门巍然,遂堕其三,势若颓山,响同崩雷。蹲象卧狮之石,随流冲激,砰訇数里。而桥上之廛肆居氓,俱逐波东逝矣。河流滂湃,簸荡城基。”连续多日的大雨,使南阳河山洪暴涨,泥沙俱下,裹屋狭树,雍塞桥洞。水伯河神愤怒,牵雷挟电,怒涛汹涌,频频冲击大桥,将“巨石构成,铁柱钉连”的7孔万年桥,撞毁3孔。桥身轰然垮塌时的气势犹如山石崩列,发出的响声如同沉闷的巨雷震撼两岸。桥上大如蹲象、卧狮般的巨石,被怒涛卷至数里之外。直至2010年青州市政府治理南阳河时,在大桥下游仍有三百多年前被冲来的大桥巨石。单块长约2.9米,宽0.9米,高约0.6米,比单人床还大。巨石上铁榫连接点亦清晰可见。
图为清康熙二十五年被洪水卷走的构筑万年桥巨石
重达三吨多的巨石,被怒涛裹挟到数里之外,可见当时山洪奔腾的威力及浊浪咆哮的狂野。看来安致远用“河流滂湃,势若颓山,响同崩雷,簸荡城基”来形容山洪暴发时的威势并不过分。形成如此巨大洪水的大雨,如果用今天的衡量标准确定其量级的话,可能会定为“特特大暴雨”,气象台发布警示颜色的话,恐怕需用“紫红色”了。
这次毁桥一废十年。直到康熙三十五(1696)年,知府罗大美谋划重修万年桥。法庆寺僧林成行与之同忧共同画,肉香燃指,不坐不卧,募化筹资。道士卜梦麟闻而助之,奔走呼号。官吏、士绅,窭人贫女无有远迩。布金施粟,大集群工。精心构筑,平砧方版,斗角钩心,固以灰垩,束以鐡铁。耗用万金,历时五载,终使万年桥恢复旧观。《万年桥碑铭》
隆十一(1746)年六月,大雨水。弥河拥沙成岭,距河三十里尽成巨浸。阳乾河水涌万年桥栏,北端桥头溃流。墙屋倾圮,禾稼淹没,居民流徙甚众(《益都县图志》)。万年桥再次遭难。
嘉庆六(1801)年,青州知府李戴春再次倡导重修万年桥。
道光十八(1838)年六月,大雨涟涟,山瀑河涨。阳河水携树木,裹柴草涌来。北门外浊水旋与桥平,漂没庐舍甚众。(《益都县图志》)
光绪二十七(1901)年七月,阴雨连绵,平地积水,弥河泛滥,南阳河水下泄受阻,水流万年桥上。城内积水,墙屋倒塌。(《青州市志》)
光绪三十四(1908)年七月二十三日,山区暴雨,冲毁地堰、庄稼、房屋,伤人畜甚众。南阳河水暴涨,万年桥上水深至膝。冲毁大桥北头。
民国十九(1930)年,阴雨连绵四十天,阳河、弥河洪水滔滔。铁路以北裴桥、徐七、孟七村一带,汪洋一片。城乡民房倒塌众多,民众无粮无薪,流落四方。
民国二十四(1935)年,县长杨九五组织民众修缮万年桥,四方民众纷纷响应。加固桥身,拓宽桥头,桥面增铺石板。(《青州市志》)
民国二十五(1936)年,四月初六至五月二十四,阴雨连绵49天,平地积水,河流行洪,麦田被害,房屋倒塌。
民国三十六(1947)年,六月初六后,大雨连降七昼夜,继而阴雨连绵四十余日。弥河、石河、阳河等多条河流洪水暴涨,沟壑溢水,平地积水。城区铁路以北孟七、康屯一带,平地积水1—2尺,多日不退。房屋倒塌无数,民众无以为炊。
1953年7月底至8月初,全县连降大暴雨。弥河水溢,阳河洪流激荡,康浪河、洗耳河多出决口。十万亩作物绝产,二十万亩作物减产。
1962年7月13至8月28日,县内连续降雨546毫米,洪水冲毁地堰两万五千多道,南阳河水塞满桥洞。房屋倒塌1284间,伤亡17人。
1963年7月19—20日,连续降雨250毫米。东南河拦河坝被冲毁。东南河、东南岭2村冲毁房屋近百间。平原地区沟满河平。一万五千亩作物被毁,受害无数。10月,秋雨连绵7昼夜,平地积水,沟壑横溢。致使大量地瓜酸腐、瓜干霉烂。全县普遍受害。
1964年6月—8月,降雨近千毫米,全县普遍受灾。多条河流泛滥,平地泉涌,沟塘四溢,道路成河流,三百多村庄被淹,三十多个村庄被水围困,房屋倒塌四千余间,伤亡三十多人。87.7万亩农田积水,多种作物淹死。谷子在棵上生芽。烤烟炉坑内涌水,被迫架设手摇水车抽水四十余日。洼地群众以笸箩为船,装载高粱穗,用牛牵拉搬运。南阳河多日洪水滔滔。县城众多居民院内积水。
1974年8月9—13日,全县平均降雨268毫米。河渠溢水,冲毁小型水库3座,塘坝10座,33.4万亩农田积水,61个村庄被淹。
2000年8月29—31日,五里镇观音沟一带,连降大雨三百多毫米。冲毁地堰、树木无数,道路被毁,房屋倒塌近千间,北阳河洪水冲走3人,伤多人。南阳河大水下泄,高原村浸入水中。云门山一带山洪,越过胶王公路,直冲朝阳居民区,益都中心医院内水深至膝,地下室被灌。驼山路、玲珑山路、范公亭路、云门山南路,水流如河。
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每隔一段时间会循环一次。纵观青州历史上旱涝发生事实,证实了这一规律。1414年北大桥建成后,干旱了80年,至明弘治七年(1494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漂没人畜,冲毁大桥;又经51年干旱后,至嘉靖二十四(1545)年,青州大雨连降,城内大水伤人;而后干旱23年,至1568年,南阳河山洪暴发,再次冲毁重建后的万年桥;再经45年干旱后,至1613年,青州暴雨连降数十日,南阳河水涌上万年桥,城内毁房屋无数;再次干旱73年后,至1686年,又是大雨连降数日,山洪暴发,激流澎湃,第三次冲毁万年桥。44年后的清雍正八(1730)年,大雨十余日,平地水深数尺,沟壑皆盈,茅屋尽仆,伤人甚众。又过16年后,至乾隆十一(1746)大雨水使弥河拥沙成岭,阳河山洪冲毁万年桥头。又过了91年,至道光十八(1838)年,又是大雨涟涟,山瀑河涨。北门外南阳水与万年桥平,漂没庐舍甚众。70年后的1908年,再次大雨成灾,山洪暴发,南阳河水暴涨,万年桥上水深过膝,冲毁桥头。1910—1929年,连续20年干旱后,1930年青州出现了阴雨连绵40天,城区北部汪洋一片,房屋倒塌无数,民众无以为炊的大水。后来又经1937—1946年连续干旱10年后,出现了1947年大雨连降7天7夜,阴雨连绵四十余日,河流泛滥,沟壑溢水,平地积水1—2尺的大涝。1975—1999年连续24年干旱后,于2000年8月,发生了3日内降雨三百多毫米的特大暴雨,造成道路被毁,马路成河,死伤多人,房屋倒塌千余间的重大损失。
本地历史的教训,南方多地的水灾,应成为我们今天的红灯。未雨绸缪,胜过临危抢险。防患未然,强似亡羊不牢。让教训重演,不是聪明人的行为。
青州城区的防洪以铁路为界分为两大片。铁路以南至云门山,主要靠南阳河排水。历史上有城南的角楼、红土、南门3条南北向大沟,将云门山一带下泻之水一部分引护城河,荷花湾,进南阳河。另一部分由角楼沟向东,经徐桥、关头、苏桥、夏辛、东圣水汇入南阳河。城区的雨水,经胭脂河、铎楼、北营、穆桂英、鸭子湾、西街等河沟,流入南阳河。铁路以北至王母宫,大面积洼地的排水,则依靠多条自然河沟分别泄入北洋河、茅津河、乌阳沟、王钦河,流入广饶、寿光境内。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青州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区面积迅速扩大。人们的防洪意识却因多年干旱逐渐淡漠,防洪设施逐渐取消。许多防洪沟渠被荡平,泄洪沟壑填埋,河道被拦截。历史上用于泄洪、排水的多条季节性河流、沟渠被夷为平地。在城市建设中只顾建楼、修路,不注意防洪排涝。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排泄云门山区域大面积山洪的红土沟、角楼沟、南护城河、胭脂河、铎楼沟、老牛尿脐等,今已不见踪迹。代之以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整个城市被建筑物占据,不给洪水留出路,一旦出现连续几天的暴雨,整个南部山区的山洪下泄无渠,很可能导致水患。这在2000年8月底,连续3日的大雨时,山洪窜过胶王公路,大肆涌入朝阳社区,冲进中心医院,灌了地下室,使整个院区浸泡在洪水之中的事实,以及2008、2009年大雨降临时,尧王路人民商场一带,出现的水托汽车底、道路成河流,外贸路口铁路桥下积水成潭的景象,已为城区防洪亮起了红灯。
担负城区主要泄水功能的南阳河,在城市改造中确实变绿了,变美了,用于泄洪的河道却变窄了,变浅了。河上的滚水桥、栏水桥、拦水坝多了,人们出行方便了,但行洪能力降低了。试想,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冲毁万年桥级的“山瀑河涨,蔽岸塞川,簸荡城基”洪水,其流量、能量有多大?若是再次出现这样级别洪水,这些桥、坝、闸会起怎样的作用?南阳河会是怎样的状况?洪水又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十几年前,笔者曾听家住北关的冀志海老人讲:在他的有生之年中,曾三次看到大水淹没万年桥吞口(桥墩上的石兽)的可怕景象。第一次是他14岁那年,大雨连续三天后,浊浪翻滚的洪水高出桥面,蹿越大桥北端桥头,滚滚向东急流。还有一次,大水中,上游冲下的一棵大树,树枝挂带柴草,堵塞了大桥的一孔桥洞,导致洪水很快淹没桥洞。当时的县太爷即刻出重金招募勇士,腰系大绳,手持利斧,从桥上垂到水面砍断树枝,清除柴草,加快泄洪。他说:发生大暴雨时,往往伴随狂风,刮走柴垛,拔起树木,掀翻房屋,随水而下。万年桥桥身大,桥墩宽,桥洞窄,极有可能被随水漂来的树木堵塞,导致水漫金山。近几次整修南阳河,将河底硬化,抬高了河床,缩小了桥洞空间,降低了行洪能力。一旦山洪暴发,很可能形成泄洪瓶颈,致使万年桥以上河段洪水暴涨,怒撞大桥,危及两岸。
水旱交替出现,暴雨行洪有道。历史是未来的教科书,教训是血泪换来的痛哭。临危抢险,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是聪明人的善举。南方诸多城市被淹的教训,应敲响我们的警钟。尽早采取措施,为可能降临的大雨准备好行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