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太保、中书省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伯颜察儿是元代杰出的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之孙。根据《元史》卷125“赛典赤·赡思丁”和几个版本的赛氏家族谱所记,赛典赤·赡思丁有5个儿子,长子名纳速剌丁;纳速剌丁则有12个儿子,伯颜察儿为其第9子。“伯颜察儿:中书平章政事、佩金虎符、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中书左丞相、奉元王、谥忠宪。”伯颜察儿是蒙古名字,意为“小伯颜”,又为“有福之人”。在山东济南赛典赤家族之《咸阳族谱》阿拉伯文谱序中,纳速剌丁的第9个儿子名叫胡什,胡什应该是伯颜察儿的回回原名。
《元史》的人物列传中并没有伯颜察儿的传,但是元朝从世祖忽必烈到顺帝妥懽帖睦尔几代皇帝的本纪中都曾涉及到他。笔者在此试着从中寻找他的踪迹。
伯颜察儿的生辰年月没有文字记载。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秋七月,中书省平章政事伯颜察儿以年迈多病奏请致仕(《元史》卷30“泰定帝二”),按照元朝的规定:官员“七十致仕”(退休)。那么1327年时的伯颜察儿应该有70岁,可以申请退休了。我们由此推断,伯颜察儿至少应出生于1257年左右。
伯颜察儿年轻时曾在蒙古大军中服役,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蒙古军统帅、左丞相阿术与宋军战于扬州,“遗千户伯颜察儿率甲骑三百助湾头兵势”。六月申戌,宋军夜至丁村,“至晓,伯颜察儿来援,所将皆阿术牙下精兵,旗帜画双赤月,众军望其尘,连呼曰:丞相来矣。宋军识其旗,皆遁。”(《元史》卷128“阿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诘旦,阿里、都督陈岩以湾头堡兵邀其后。伯颜察儿踵至,所将皆阿术麾下兵。姜才军遥望旗帜,亟走,遂大破之。”(《元史》卷9“世祖六”)
战争结束后,伯颜察儿转而担任了地方军政长官。据清乾隆《西安府志》卷23“职官志”的元朝部分中记载:“耀州知州(西安在元代称奉元,耀州隶奉元路):木八剌沙(回纥氏)、木薛惟、伯颜察儿、亦剌马丹、李□中都、曹谦(邠人),俱耀州达鲁花赤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州达鲁花赤,官秩五品。清乾隆《西安府志》中没有提及伯颜察儿在耀州任职的时间,不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伯颜察儿已经官至正四品的参议中书省事,所以,他在耀州担任达鲁花赤的时间只能在伐宋战争结束后的至元十四年(1277年)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之间。伯颜察儿在耀州担任达鲁花赤时还“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军中奥鲁主要负责军队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伯颜察儿的大哥伯颜(原名阿布·别克尔)由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进迁中书省平章政事(《元史》卷17“世祖十四”),世祖忽必烈赐他以“伯颜平章”之号。据14世纪波斯作家拉施特所著《史集》一书的记述,至元三十年冬,世祖奖赏伯颜平章,“并且以其祖父的崇高的名字赛典赤来称呼他。”与此同时,“合罕(可汗)对于他和在场的七个兄弟都赐予了荣服,发给了诏书和牌子。”这一年伯颜察儿三十多岁,也属于朝廷命官,故受到世祖接见的人中间应该有他。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月,忽必烈去世,四月成宗铁穆耳继位,伯颜平章继续受到重用。《史集》“铁穆耳合罕记”一节中提到“底万长官之职(即指中书省平章政事之首),他仍旧授予了伯颜平章。”并且“按照他的威信和地位,称伯颜平章为赛典赤。”十一月成宗破格提拔伯颜察儿“以伯颜察儿参议中书省事。其兄伯颜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避嫌。’帝曰:‘卿勿复言。兄平章于上,弟参议于下,何所嫌也。’”(《元史》卷18“成宗一”)。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诀焉。”(《元史》卷85“百官”)
后来,伯颜察儿因卷入一件官场受贿案而被关押下狱。拉施特在《史集》之“铁穆耳合罕记”一节中提到了这件事:“铁穆耳合罕的异密(大臣)和宰相在向商人们购买宝石和装饰品时”,被指控有“舞弊行为”。以此之故,“异密和丞相们都被抓起来了。”“他们为十二人:答失蛮丞相、撒儿班、亦里迷失、帖可平章、爱薛、怯里马赤、伯颜平章的兄弟伯颜察儿、苫思丁、浑都和另外四个平章。”后来经皇太后阔阔真和胆巴国师讲情后,他们才得以获释。
拉施特没有提及这一受贿事件发生的时间。笔者认为事件应发生在大德三年(1299年)。根据有二:其一,为伯颜察儿讲情的皇太后阔阔真于大德四年(1300年)二月去世(《元史》卷20“成宗三”),所以这件事情的发生决不能晚于大德四年。其二,《史集》中说,胆巴国师在为伯颜察儿等人讲情时,理由是天有异象(日食),应释放犯人以免灾祸。而根据《元史》卷20“成宗三”中记载:大德三年“八月已酉朔,日有食之。丁巳,太阴犯箕。戊辰,太白犯轩辕大星。”可知大德三年确有日食发生。
伯颜察儿卷入受贿案,虽然有皇太后和胆巴国师的讲情而获释,但依然被免去了官职。那么,被免职后的伯颜察儿去了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他去了山东益都,即今山东省青州市。理由有二:
理由一:益都有皇上赐给伯颜察儿的封地。2009年5月,笔者前往青州采访伯颜察儿的后人青州杨氏家族,得到一本由青州真教寺老主任杨有根主审,杨玉荣、杨志平执笔的《青州杨氏世谱》,谱中载有一篇重要史料——“益都杨氏世谱原序”,写序之人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南阳知府杨应奎。而在该序文的段落中,还穿插有清乾隆年间续修《益都杨氏世谱》的主修者杨峒为该序所作的注释。
杨应奎在该序中写道:“伯颜察儿,官至中书平章政事、佩金符、尚主、赠太师、奉元王。”“七世祖失其名讳,官益都路总管,及六世祖为临朐中尉者,遗有田宅于青。”“传至吾五世祖莫苏,居大都羊市角头,因以为杨氏。至明洪武元年,兵取大都,大将军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
杨峒作的注释中又说:“注:恒菴远祖行述略曰:其时两公有遗宅一区,门面房三十余间在大街之南偏,即衡府居仁门侧是也。又有敕赐地在郡北七里庄与城南桑村。”
以上两段文字说明,伯颜察儿的后人莫苏在明洪武初随父亲离开大都迁往益都,实因为益都早已是这个回回人家族在中原汉地的“根据地”了。那里不但有莫苏的祖父益都路总管和父亲临朐中尉早已拥有的田地和房产,更有皇上赐给他家的“敕赐地”。而在这个家族中唯一有资格接受这份高规格封赏的,只能是他们的老祖宗伯颜察儿。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伯颜察儿作为德高望重的赛典赤·赡思丁的孙子在战场上立过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正如杨应奎在“益都杨氏世谱原序”中所提,伯颜察儿是一位“尚主”。尚主就是驸马,伯颜察儿娶的是一位公主。
那么伯颜察儿是谁的驸马呢?清·张贞为杨应奎的曾孙杨搢珽所作“益都杨君搢珽墓志并铭”一文中写道:“迨伯颜察儿复以淮王尚主,佩金虎符。”(见《青州杨氏世谱》)也就是说,伯颜察儿娶的是淮王伯颜丞相家的公主。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的历朝历代只有皇上的女儿才可以称公主,而元朝则是诸王(亲王)的女儿也可以称公主。“秦汉以来,惟帝姬得号公主,而元则诸王之女亦概称焉。是又不可不知也。”(《元史》卷109“诸公主表”)当然这里说的诸王应该是指“一字王”,即亲王,“二字王”郡王的女儿则不能称公主。
淮王伯颜乃蒙古八邻部人,从小生长在西域,成年后回到大都,为世祖忽必烈所重用。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官拜中书左丞相,时称伯颜丞相。伯颜本来不属于皇族,但由于忽必烈亲自做主将察必皇后的亲外甥女嫁给了他,忽必烈还对这个外甥女说:“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元史》卷127“伯颜”、卷126“安童”)察必皇后是忽必烈8个皇后中的第二个妻子,于世祖中统初年立为皇后,位在“右大斡耳朵”,差不多相当于正宫娘娘。于是伯颜也自然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皇亲国戚。皇亲国戚家中嫁女儿,自然会得到一份“敕赐地”的陪嫁。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伯颜去世。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被追封“淮安王”,谥忠武。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又进封为“淮王”。(《元史》卷127“伯颜”)后人对他的女儿自然也就敬称“公主”了。
理由二:今山东青州昭德街真教寺内有一块石碑,乃为清康熙二十□年所立。碑上所刻如下一段文字:“清真回回礼拜寺为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元相伯颜”即是淮王伯颜丞相。“后裔”在汉人文化习俗中就是指男性继承人,但在古代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文化中,后裔是不分男女的。故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到的“元相伯颜后裔”应该就是指淮王伯颜丞相的女儿和女婿伯颜察儿——小伯颜。
元朝初,许多回回人因战争而远离故国迁来中原汉地。战争结束后,他们却没有自己的归宿之地。益都当时居于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是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其位置离大都也比较近,许多回回官员便选择在益都落户,一些战时伤残的回回军士也由朝廷安置在了益都,益都还驻扎了许多养马的回回军士,这些回回军士在战后大多脱离军籍成为编户农民,并和当地汉人女子通婚生子,长期定居下来了。(王立胜主编《青州通史》、冯今源著《三元集》)伯颜察儿也许是自己选择定居益都,也许是因为皇上给他夫妻的“敕赐地”在此,总之,益都就是他在中原汉地的家了。那么,待到大德三年(1299年)伯颜察儿被贬谪而离开中书省,也就只能回到山东益都了。
修建益都(青州)真教寺的大德六年(1302年)正是伯颜察儿被贬谪之后的第三年,这时,他和他的公主夫人应该就住在益都。这一年,伯颜察儿和夫人出重资盖建了一所颇具规模的真教寺,以方便回回同胞礼拜所用,其位置就在今青州市昭德街。这是伯颜察儿第一次被贬谪。
青州真教寺现为全国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青州真教寺简介”)。
元朝还有一位左丞相也叫伯颜,但是他属于文宗时期(1328—1340年)的重臣。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伯颜察儿被贬至益都时,这一位伯颜才只有十五、六岁,正在武宗海山的藩邸侍奉少年海山。而三年后的大德六年(1302年),伯颜察儿在益都盖建真教寺时,这一位刚成年的伯颜正随从海山北征,在迭怯里古、哈剌塔一带屡建战功。尚还年轻的他不可能已经有了成年的子女,所以他不是青州真教寺石碑中所提及的“元相伯颜”。(《元史》卷22“武宗”、卷33“文宗”,卷128“伯颜”。)
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伯颜察儿又恢复了官职。“大德九年十一月,复立云南屯田,命伯颜察儿董其事。”(《元史》卷21“成宗四”)。屯田是元朝军队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朝廷不时会派有关官员前往各屯田地区监督和指导工作。而派往云南董领屯田事的,则是伯颜察儿。云南屯田初定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三月,“立云南屯田,以供军储”(《元史》卷15“世祖十二”),领云南屯田之总管,秩正三品。
大德十一年(1307年)春,成宗去世,皇室内部为争帝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伯颜察儿的大哥伯颜平章因支持成宗之子安西王夺取帝位失败而被诛杀。(《中国回族大辞典》,《元史》卷22“武宗一”,《元史》卷136“阿莎不花”)伯颜平章遭诛杀后,武宗一朝中书省内没有伯颜察儿任职的信息,他很可能是因为受到大哥的牵连而又一次被贬谪。那么这一次他去哪里了呢?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卷十七“职官表”中,记有元代在沂州府任过职的部分官员名单,其中“柏颜察儿——蒙阴主簿”,“柏”和“伯”在山东话中发音相同,旧方志中因方言而出现的字形误差在所难免。故笔者认为,这个蒙阴县主簿柏颜察儿就是被贬回益都的伯颜察儿。据清宣统元年(1908年)沈黻清修《蒙阴县志》所记,蒙阴县于元朝初期并入沂水县,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又恢复蒙阴县,隶属益都路莒州。故伯颜察儿任蒙阴县主簿的时间应在元皇庆二年(1313年)。(一说在延祐二年,即1315年。)县主簿负责一县纳粮和典领文书簿籍诸事,秩从八品。
总之,从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到仁宗延祐初,伯颜察儿在山东益都一待又是8年,当中还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的蒙阴县主簿。这是伯颜察儿第二次被贬谪。
元仁宗延祐年间,伯颜察儿又被重新启用。这一次他就职的地方在江浙行省。
在《辽金元传记资料丛刊》第二十一册、吴廷燮所编写的“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中,伯颜察儿于延祐五年(1318年)到延祐七年(1320年)担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另外,该表中还有一段注释写道:“山居新话:脱脱丞相延祐间为江浙丞相,有伯颜察儿为左平章。”意思是说康里脱脱在延祐年间为江浙行省丞相时,有伯颜察儿同时担任他的左平章。那么康里脱脱是在什么时间内担任江浙行省丞相?“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中对江浙行省官员的记载,从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均是空白,无法查证。不过在《元史》卷138“康里脱脱”小传中却说得很清楚:“仁宗即位,眷待弥笃,欲使均逸于外。二月,拜江浙行省左丞相。”仁宗即位后第一年是皇庆元年(1312年),(下转二版) (周秉宜)
作者简介:周秉宜,周恩来嫡亲侄女,今年72岁。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贸易》杂志社编辑。2009年7月至今担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伯颜察儿及夫人画像(由杨志平先生提供。伯颜察儿为青州回族杨氏之先祖,明朝进士、南阳知府杨应奎为伯颜察儿后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