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人民的读书活动。就我们青州来说,近些年年年都举办全民读书节活动。世界上的书多得不可胜数,常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词语来形容。每本书从作家动笔写作到摆上书架,底稿是忠实的载体。底稿上不仅洒满了作家们笔耕的汗水,有的还附丽着许多趣闻轶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及其时代背景,有的还可以在治学方法、处世做人等方面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至于经典著作及大师们的底稿,还有“存史、教化、资治”等方面的作用,常常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而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国宝,价值连城。下面是几本山东书稿的故事。
被小偷偷走的书稿
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最佳美术奖和首届中国时装节特别荣誉奖的得主史延芹,山东青州市人。她多年来一直潜心于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并取得一流成果。她编写的《我与红楼梦》中,除用文字表述外,还有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十分珍贵。书稿稍事修改加工,就可付梓出版。她把这本书稿装在一个皮箱里,在车站候车时,被小偷发现了,以为里面装着什么值钱的宝贝,结果,皮箱被顺手牵羊偷走了,书稿《我与红楼梦》也就泥牛入海了。
捐赠给母校的书稿
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潍坊诸城市人,山东大学的老校友。他的诗作跳动着时代的脉博,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建国之初,他的诗作《有的人》,就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六十多年过去了,当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不乏背诵如流的人。在他去世后,儿女们经过商议决定,把他的遗稿捐赠给他的母校山东大学收藏。山东大学同时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这天定为“臧克家日”。每年这天,师生们可以举行臧克家“纪念会”、“追思会”、诗歌创作研讨会,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更加丰富多采了。
炮火焚毁的书稿
1930年暑假,老舍先生来到了尚未开学的齐鲁大学,被安排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今山东大学西校区)院内,他住在二楼西头向南的一间办公室里。在这里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的写作,然后寄给《小说日报》发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底稿被日本人的炮火焚毁了,老舍却没有留下另外的底稿。
在征战中丢失的底稿
著名作家峻青,山东省海阳县郭城镇西楼子村人,小时候当过放牛娃,做过童工。抗日战争一开始,他便参加了革命,而且一直在最尖锐、最激烈的前线和敌后、边沿地区战斗、工作和生活,他家乡的黄土地上,有他苦难生活的血泪;家乡的山岭上,留下了他浴血奋战的足迹。就连昌邑的潍河岸畔和渤海之滨,也是他纵横驰骋的战场。他的代表作《黎明的河边》、《海啸》等,都是反映当时昌潍大地和沿海一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他当时在戎马倥偬之余,还创作完成了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战斗的乡村》,在战斗的间隙里,就拿出来修改、润色,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小说底稿有厚厚的一大摞,用一个布包袱包着,行军作战时就驮在马背上。一次,在战斗结束后发现,包小说底稿的包袱不见了,使他痛心疾首,十分难过。后来,这本小说底稿再也没有找到。建国后,作者进驻上海,因公务繁忙,和“文革”中因受冲击身体受损,再也没有听到他重写这部小说的消息。他今年已是94岁高龄的老人,在上海颐养天年。在过去的年代里,他都把当年生活过、战斗过的昌潍大地当成他的第二故乡,多次返里探亲,到昌邑看望他的老房东、老熟人、老战友,参加昌潍地区的许多节庆活动。乡音不改,一往情深。
颠沛流漓中丢失的底稿
冯毅之,青州长秋村人,青州十中毕业生。当代著名作家,青州第一任市长,代表作有《淄水长流》等。抗日战争一开始,他便在青州西南部山区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工作。1930年入党,后去北平参加革命活动,并参加了“在联”,任组织部长。那时干革命没有工资,为谋生和作掩护,他在北平拉过洋车,十分熟悉洋车夫的生活,写有《洋车夫日记》,反映的是当时北平洋车夫的苦难生活,和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同时,都是以当时的北平为背景的。这部珍贵的书稿,在为革命奔波和颠沛流离中丢失了。 (陈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