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重访张家峪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访张家峪

  

  张家峪以浓郁的山村气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我,因而多次寻访。所谓寻访,即不仅游览,也包括风景写生、考察人文、体验山乡生活。以前寻访往往浅尝辄止,未能深入。2016年的一个夏天,我随《潍坊日报·今日青州》的编辑去张家峪,借机再次重访。
山村大美
  张家峪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境内,在驼山之南,玲珑山东北,虽在山区,但距离青州城区并不远。我们乘车出城,走驼山东侧公路,至驼山南转而向西,拐过山鞍口,沿山际小公路迤逦奔西南,就到了张家峪新村。公路就穿越此村,通往玲珑山方向。
  村庄概况如何?1991年《青州市地名志》有记载。记曰:该村“在五里堡东南6公里,聚落散布于四面环山的峪中。237户,861人。耕地550亩。产杏、桃、山楂等。缺水易旱。设小学。《张氏茔碑》载,明初张姓自枣强迁此立村,故名。”一晃25年过去,该村面貌大变,不变者,山川位置也。村东山名太平顶,山阴有洞,人称南极洞,不阔而深,详情无考。村西许山、冷山、灰山子高低错落,连接成一片。村南为簸箩顶,山北麓亦有洞。此洞有人为活动遗迹,具体是什么人的活动尚不清楚。村东北为驼山及其附属山岭。村的西北方向,则是南北狭长的深沟大壑。这条沟壑发轫自张家峪村南。沟壑底部水自成溪,其源头来自村东、村南山麓。此水顺沟蜿蜒向北流入郄家圈村前的南阳河支流。但是,此溪在干旱季节断流,现在基本成为干河床。雨季汇水成溪,风景仍佳。群山环绕,林木葱笼,溪泉淙淙,座落以村庄民居,构成了张家峪的优美风光。
  1986年春,我去井塘村路过张家峪,发现此处风景甚美,但未及游览。1989年春,我专程来访,画了村北古槐。1991年秋,我与张春立陪文化馆谢老师摄影,在张家峪村中拍了许多镜头。谢老师与电影公司宋执昂先生是青州早期的摄影家,他们经常来这里拍风景照,开始是黑白的,后来才有了彩照。谢老师拍的“果实累累”柿子彩照,发表于中国摄影画报。这照片拍自张家峪。
  张家峪村北,面向沟壑溪涧,有一片巨大的石坪,具有别开生面的景致。常年流水冲刷,石裂为谷,断崖处形成瀑布,水帘飞溅,落水汇成曲折的溪流,天生妙境。当地老农对我言道:有一帮人经常来游玩,他们在这里像是聚会饮酒,每人作诗,还互相议论呢。后来我了解了此事,原来是陈永庆等部分退休人员、诗词爱好者的雅举。陈永庆有《山乡桃花》,诗曰:“佳日寻芳野径行,乱红灼灼笑含情。多姿秀岭迎知己,无那轻风送落英。漫听山歌花侑酒,时传隽语鸟应声。琼枝已孕金秋密,待到酿成遐迩争。”他诗后注:1993年4月,在驼山南侧张家峪梯田,十人游。这十老人诗会经常举行,时间地点现定。他们在石坪的聚会,有时在清明,有时在仲秋,有时定在九月九。
  画家的兴致不低于诗人,来张家峪写生者越来越多了。近几年来,张家峪在市里领导支持下,将山村打造成了画家写生基地。
民居妙境
  以前,由青州城通往西南山区的古道既窄又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经过古村张家峪。解放后开始有机动车通行,有的地方必须另辟蹊径,加宽整平以便车行。有了公路,人们便向路边建新房,张家峪民居就成了新、古两部分,被称为“新村”、“古村”。我们在村外最高处,欣赏这里的所有建筑,真所谓美在自然,各式房舍俱有。新村房屋以“锁皮厅”为多,亦有老屋,更有新楼。
  古村处,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石屋残存,多数是解放前后的石建住房,有四合院,有配套不全的房舍。由于地势决定,民居因地制宜,有聚有散,随高就低,分布自然。有的民宅建在沟崖之上,树木掩映,半隐半显,远望巍然绰然,如同画境。有的民宅倚山而建,利用山根石壁为墙,节省建材,增加了空间。有的则就高处填低处,砌墙为宅。有意思的是一屋两层,前后分别开门,分为上下两院。走在古村小巷,触摸、欣赏那老墙,忽来历史沧桑之感,人与自然的体验亦在于斯。有许多宅院石墙或者屋基,就是建在了裸露的山脚岩石上。虽然,算不上巧夺天工,却是巧借天然,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建房者讲究美观,他们看重的不是屋基部分,是正房与大门的颜面装饰。山里人多会石工活,善雕刻者多,若干雕刻构件就镶嵌在建筑门面处。古村旧有关帝庙一座,其建筑很精巧,解放后逐渐废圮无存了。
  袅袅炊烟,鸡犬相闻,或一河边,或一向阳山坡,或一平原大地上,坐落着一座座村庄。从古至今,人们一辈辈就在这样的村庄中繁衍生息。张家峪村就是倚山而建的山村,其先民来此定居首先看中了这里的地理条件。第一,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房屋;第二,居高临下无水患之忧;第三,就近有溪泉,吃水不成问题;第四,村周边有地可种;第五,草木丰盛,可食用或药用种类甚多,烧柴随地可取。张家峪的生产用地多分布在村南村北,有较大的地片,但更多的是一块块梯田。现在梯田多种植果树。这里的山楂、密桃自古有名。以前,老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粮、果、菜,有畜、禽,有水有柴,日子虽平淡,然清静可享。据介绍,该村老人的寿命之高远远超过我市老龄的平均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有一个“老家”,即我们祖辈们生活的地方。所谓家乡最后归结就是村庄。现在,年轻人有的在外工作,有的外出打工,古村老屋多为“空巢”。老井闲置,碾盘废弃,昔日的农作物高梁、谷子没有了,时代变迁,是山区普遍现象。
  是啊!古村车都开不进去,年轻人谁还愿意去住呢?但,别忘了古村是基础,是根本;别忘了古村的许多好处,无论如何,记住乡愁。
桥边风景
  山村皆石板路,遇有沟堑,必然建桥连通路径。桥,首先是其实用性,但它又是古村的一道风景。张家峪村前后贯穿了一条大沟,沟壑段落宽窄不一,拐了一个大s型,通往村后。沟底部自然成溪,随沟而流。实际上,沟壑就是大水所造就的。村人在沟最窄处建桥,有新旧两座桥,都在庄的南部,旧桥偏东南。
  我们在村西公路桥边考察,有人马上看到桥拱石额上刻的五角星。这是集体生产时期的产物,明显的标志性图案。村里人说,此桥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连通公路而建。桥高约10米,长15米,宽8米,为一孔拱桥。桥下流水,草丛茂密,白杨参天,绿意盎然。由桥北左后拐,有小径通往一座井台,台上有双井,亦称“鸳鸯井”,现在其中一井已废,另一井井水仍旺。从井、溪之水看出,这里的水源很丰盛。
  来到桥的东侧,向导老张领我们看石崖断层现出的天然石井。这里石隙出水,水大时形成瀑布,常年冲溅,水滴石穿,岩石被水冲为井状。井水溢出,又是一道瀑布,下流入沟底溪中。这是一处自然景观。报社编辑小赵建议说:“这景观应该有个名字,房老师给起个吧?”我思忖片刻,说:“这里水丰景美,可以题刻‘思源’二字。”此时,有令衡先生在桥侧,发现桥的东向拱面刻有“幸福桥”三字。我想,“思源”与“幸福”相对,取“饮水思源”之意,比较合适。此桥的东面额刻“幸福桥”,西面额刻五角星,具有时代特征。
  顺着新修的村路弯转向东南,老远就看到一座双孔桥,这是座古桥。此桥长8米,宽6米,高8米,两孔,南侧为迎水面,中间桥墩为三角形,有分水作用。桥一向无名,报社张编辑建议我为桥取名。向导对我们介绍说,此桥是衡王嫁女古道上的一座桥,村中便有古道。
  明代中期,衡庄王的女儿下嫁于井塘吴姓小伙。为嫁女,衡王命工从青州城修路一直到井塘村。联系多年前,我曾观察过驼山南垭口存留的一段石铺路,那就是与此村相连的嫁女古道。嫁女是喜事,此桥为双孔,起名“双喜”有一定的含义,比较帖切。何况,嫁女随行队伍,逢桥必贴大红的双喜字呢。正在这时,文友、摄影家闫玉新兴冲冲自西南的山岩边回来,他说发现岩石缝隙往外溢水,可作为一处景点。我说:“若为景点题名,可以叫作‘溢水岩’,‘喜溢河洲’是过去的喜庆联语,与‘双喜’有联系。”此名虽然牵强,但却实际,也不难听。桥下之水,由二孔流出,其景给人以美感。
古树沧桑
  张家峪村北有一株苍劲的古槐,这是一株明代古槐。此槐树干围长3米多,主干高6米,树冠庞大四伸,夏天浓荫密布,其势伟岸磅礴。树之根部裸露,的确是“树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当地村民对此树非常爱护,并带有崇敬之意。据传,此槐是当年衡王府为嫁女修路时栽下的,所以人称“公主槐”。其实,当年所栽不仅仅是这一棵,有“五里双槐”之说。这株槐命大,躲过了一次次劫难,幸存至今。国槐,青州市的当家树种,在平原,到处可见;在山区也很普遍,但长成大树不易,在山石间比土地上生长要艰难得多。
  1989年春,我骑着“大金鹿”到山区写生,刚到张家峪村口,一眼就望见了这株古槐。善意的人们向我介绍了此槐的来历,并围拢着看我画树。暮春时节,点点绿色普绽枝头,生机盎然。树的东侧是一水囤,供村民吃水。再东是民宅,此宅之墙是自下而起,以石垒砌,院落在山岩上,有三层楼之高,人在院中,如立城头。公主树的北面是公路,向南是村街,显然处于人群交通、聚集的重要地方。人们劳作之余,在树荫下闲话古今,道家长里短,也是非常惬意之事呢。我画了树的写生稿,后以国画作品参加了展出。这是我与张家峪之缘。
  在这次寻访中,我们发现村中古树还有不少,除古槐外还有古枣树、古柏、古杏树等。张家峪杏树特别多,有的成林,有的独立,开花时节,一片粉白,婀娜多姿。春天桃花,初夏槐花,秋后山楂、丹柿,为山村渲染点缀,美不胜收。在村南部路旁,散立着多株大核桃树,造型壮美,树姿入画。林木繁茂,覆盖了山村,绿树繁花,令人陶醉。山荆、山榆、山棘、连翘遍布,野花簇簇,扮靓山乡。
勤朴民风
  张家峪村村民以张、王二姓居多,另有冯、梁、袁等姓,各宗族人们和睦相处,非常融洽。村民有什么大事皆互相帮忙,形成了优良传统。张姓是明初枣强移民,最早来此立村,人口繁衍,并逐渐有外出另居者。至今,张姓祖莹有墓碑以为传承的印记。
  该村人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建设家园。早在大跃进时期和大集体生产时期,大家一心扑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大整梯田,平沟造地,创造了非凡业绩。所垒梯田,修的桥、渠、水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村南大池塘,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高深12米,体积庞大,十分罕见。此塘便是大集体时期的成果,是村民用汗水换来的。我们在此寻访,感受颇深。有人提议,现在应更好地利用此塘,放水养鱼,打造为旅游景点。我认为必须先为水塘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此塘之水来自南山,水多时能满槽,溢出塘外。以“汇丰池”名之,是敝人之见。
  张家峪人淳朴善良,尤其是老大爷、老大娘们,见有外来人先问渴不渴,其态度使人感到非常温暖。1990年春,我和画友杨福荣(回族)来张家峪看杏花并写生,不知不觉间已是中午时分。那时山村还缺少饭店,我们自带午饭,准备野餐。尚在彷徨之际,我们遇到了一位叫王玉明的老大哥。问询之后,他就要我们去他家吃饭。我们感到意外,但见老兄出于至诚,便爽快地答应了。他也算遇到了实诚人。王老兄家境一般,但他是尽力而为。热腾腾的菠菜炖豆腐,一壶烧酒,我们享受了他的盛情。其古道热肠,与人为善,使我至今不忘。20多年了,未见其人,只记得他家在村西土崖上,门外石堰上盛开着迎春花。
  张家峪人以孝为本,以德立村,尊重传统,不断进取。高龄老人的现象、历史文化的宣传、画家村的建设,说明该村自然环境是优越的,人民生活逐渐提高,村庄管理与建设日益完善了。我的重访虽然收获很大,但还不能全面了解古村深邃之处。我还会来的。       房崇阳/文 闫玉新/图

张家峪寻古
□有令衡

  在青州城西南8公里处,越驼山南岭西行约一公里,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古村落——张家峪。据该村现存的张氏祖茔碑记载,明朝初年,张姓从枣强迁此立村,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500年前,这里曾是衡王嫁女的主要驿道。历经岁月,至今这座古村落,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有山、有水、古民居、古树、古庙、古井、古桥、古塘、古驿道、古碑刻、古洞。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独特,幽谷深邃、魅力独具。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古村寻古探幽。近日,笔者有幸随《潍坊日报·今日青州》的记者,对该村进行了实地寻访,可算初识了芦山真面目,收获颇丰。
  张家峪村分新老两村,新村在北、老村在南。沿着村东新修的环山公路进入老村南端。宽敞的停车场环抱于绿树之中,清爽宜人。停车场北侧有数间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为我市书画界的写生基地及农民画创作基地。停车场的西南角有一个十几米深、数十米直径的石砌大池塘,池内鱼戈蛙鸣。据村民介绍,此塘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至今有着近60年的历史了。池塘南侧20米处,便是怪石裸露的山脚子,这里的怪石形状、纹里、石色在我市境内独有,敢与偶园内的四大名石相媲美。沿停车场东西两侧向北,便进入古村区。东路北去沿山坡而上,石墙石屋步步登高错落有致。西路向西北系石砌村路直至谷底。西路坡道右侧有数百年树龄的皂角树、枣树,谷底有东西向的一座两孔古石桥,传说是当年衡王嫁女的必经石桥。石桥下的南北谷底以层层的自然山石形成天然的河床,落差较大的地段形成了多层次的瀑布。沿石坡路北去有一条2米多宽的碎石古道,直通村中,这便是当年衡王嫁女时走过的唯一古驿道。驿道的乱石尽管高低不平,但石面都磨得溜光,这就是时空年痕的最好佐证。沿古驿道继而前行,有一条东西深涧,上横跨一座八、九米高的一孔大石桥曰“幸福桥”。从桥上的石刻匾额得知,此桥由南闫大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从东而西流淌的山泉水经桥下,向西汇入南北主河道,十几米之外能听到河水清莹的流淌声。沿一条小径曲迴而下,近至沟底,见一5平米见方的石筑平台,平台之上并摆着两眼古井,传说叫“鸳鸯井”。两井相距1余米,石井口上都布满了数十道深深地绳痕,对井的历史谁也说不清。传说衡王的女儿女婿回娘家,这两眼古井和驼山东侧朱家庄的那口古井是途中唯一的两处供水处。东边的那眼古井至今仍水源充沛清澈如镜,井上架以原始的汲水工具辘轳头,时有村民来此汲水。西面的那眼古井不知何年何因已被填平,仅带痕的那个古井口原封没动的裸露在井台上。至于为何叫她鸳鸯井,是否与衡王的女儿女婿有关已成为难解之谜。
  在古村落的中心地带,原有一座关帝庙,系当年村民们供奉关老爷的地方,在其遗址处仍能见到原庙宇的一些石建筑构件和一通移地存放的《重修关帝庙碑记》,据村里的负责同志讲,下一步准备将关帝庙在原址原味重建。从关帝庙遗址沿石墙石街小巷北行不远,在南北干道东侧,有一株一米多直径、主干高4米,树冠十几米的古国槐树,据说树龄在500年以上,古槐虽饱经风霜,但至今生机盎然。对古槐的来历,村民们有两种传说,一是衡王嫁女时栽植,二是明初立村时栽植。不管哪种传说,古槐树龄在500年以上确是无异。这些雅称活化石的古树,村民们都视之为树神,世世代代倍加保护,倍加敬畏。该村所以能保存下来这么多的古树,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
  沿该村山谷南去1.5公里的南山上,近至山顶的悬崖峭壁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名“南极洞”,当地村民又称之“二前洞”。洞口高4米,宽6米,洞深13米,洞口原有石刻匾额,曰“南极洞”。传说当年南极仙翁曾在此洞逗留过,当地还流传着洞中有个蜘蛛精,常来山下偷棉花的传说。因该洞处于偏辟之地,无正道可攀,故少有人至。
  张家峪,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能保留着百年以上的老石头民居130余座。500年以上的古桥、古树、古井、古驿道等带“古”字的老景物,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深山藏秀”四个字,可为对该村的有力写照。这一处处老景物,焉然是对这座古村最有力的旅游解说词。游人徜徉其间,仿佛把时空前推了数百年。这次笔者对张家峪古村的寻访,虽仅是初识,但这一别雅怡神之行,足以将我折服。我相信,明天的张家峪,将成为咱青州的第二个井塘村。
 

张家峪以浓郁的山村气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寻古探幽

村南大池塘,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高深12米,体积庞大,十分罕见

鸳鸯井

幸福桥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