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位居鲁中腹地,是齐鲁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有多种地形齐备的地质地貌,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有遍及城乡的贤孝新风,自古就是一块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民的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提升,前不久还荣获了全国“长寿之乡”的美誉,人人欣喜,备受鼓舞。“寿比南山”这一典故,出自云门山上的大“寿”字,说明我市的福寿文化源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到目前已有百岁老人48人,年龄最大者115岁,“长寿之乡”名不虚传。通过对15位世纪老人饮食习惯的调查,绝大多数追求素淡,并自觉控制食量;通过分析得知,坊间流行的“减口增寿”谚语,是很有道理的。
“减口增寿”最早流传在泰沂山区,乍听起来,似乎逆情背理,有些荒谬偏颇,但从怯病延年考虑,又不无道理;如果认真坚持下去,又能收到益寿延年的效果。于是广为流传,并被人接受。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用俗话说:“人是饭,铁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孝顺的子女劝老人多吃饭时说:“老饭力!老饭力!人老了只要多吃饭,身上就有力气!”随着社会的长治久安,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普遍得到了提高,旷日持久,人群中的体胖者明显增多了起来。正式报刊披露的消息表明,有的省市体胖者已占总人数的10%,新华社发布的消息说:“五个北京人,一个是胖子!”如果你到小学或幼儿园走走,“小胖墩”的身影越来越多了!从医院临床上看,由体胖引起的肥胖症、血液三高症、脂肪肝、糖尿病等成上升趋势,并成为危及人们生命的第一杀手!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除进行对症治疗和加强体育锻炼外,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安排饮食,调整饮食结构,通过坚持“减口”,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减口”,要从饭菜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着手:从质上来说,要减少肥甘厚味,少吃大鱼大肉和过于肥腻的东西,增加素淡之品;从量上来说,不要追求“肚儿圆”、“打饱嗝”,要做到“未饱即止”,只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坊间的俗语不俗,“吃饭省几口,活到九十九。”在日本,多年以前就流行着“少食健身热”,目前尚有短期绝食的方法治病的医院(诊所)上千家。在德国,也有29家医院开设了节食医疗门诊。意大利有个叫考纳娄的学者,在他的医学著作《延年健身的可靠秘方》中,正式提出了“节食延寿说”,并且身体力行,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每天只吃固体食品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以节制进食量。结果,他在83岁时还能骑马、爬山,100岁时寿终正寝。印度北部山区有个部落,每年冬天迫于大雪封山,运输困难,食品缺乏,只好节食,而这个部落中有多个百岁老人,而且都很健康。
人到老年,胃气变得虚弱,肠胃功能明显下降,每次进食不可过量,过量则增加肠胃的负担。长此以往,则损伤胃气。在祖国医学中,多有“饱食甘肥,必伤脾胃”和“多食积食为百病之源”的论述。古代政治家管仲有言:“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吃饭省几口,活到九十九”的食谚,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古人康节先生作了一首《防病歌》,里边也有“爽口物多终作疾”的句子,“爽口物”指的是那些油脂过多、热量太高,吃起来很解馋的可口食物,这样的爽口物吃多了,就会在身体内形成过剩和积累,天长日久,就容易成为大腹便便的胖子,造成“形累而寿命损”的悲惨结局。对此,北宋时期的思想家邵雍先生又用诗句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意思是说,为贪图口腹之欲,对那些爽口物暴饮暴食,终究会便人罹患疾病;在快心事面前要理智和冷静,否则会“乐极生悲,适得其反”。邵雍先生在劝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养生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吃果蔬少吃肉,精茶淡饭能长寿”,“美食不可多用”,道出了至理名言。奉劝那些已经呈体胖类型的老年朋友,用理智管住自己的嘴巴,通过“质”和“量”两个方面做到科学“减口”,争取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陈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