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影响了家庭或家族的命运;有的人活着,影响了一个群体的命运;有的人活着,则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人,已经不属于他自己。青州退休教师刘沂生,就是这样的人。
他一生两次封笔,长达近40年。第一次“开戒”47岁,斗胆上书,一举改变了教师的命运;第二次“开戒”66岁,十年井喷撰著出版六部奇书,为社会留下了丰盛的精神财富。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个为师请命的“臭老九”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师地位依然低下,“臭老九”帽子紧紧地箍在头上,导致高中毕业生不愿第一志愿报考师范学校。不少在职教师,也纷纷跳槽离开教育界。教育人才青黄不接,危机重重。
当时,刘沂生是青州二中的高级语文教师。身在教育一线工作21年的他,看在眼里,忧在心上。民族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教育,现在出了问题,何谈建设社会主义?
1984年7月1日,他彻夜未眠,以《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为题,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信,向中央和社会发出“救救教育、救救教师”的呼吁。该报于1984年9月2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同志,于9月4日作出“对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重要批示:“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陈云传》下部中有记载)
陈云的批示得到迅速落实,从1985年1月起专门为教师提了工资,并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值得”一文,被评为1984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入《人民日报30年好新闻》专集中。1988年教师节前夕,陈云曾派夫人于若木一行三人亲临青州二中,探望刘沂生先生与老师们。
刘沂生的一封信,成为中华教师命运的拐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因而他被誉称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并被青州市推举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
2005年纪念陈云100年诞辰,中央台播放五集记录片《陈云》时,第五集中出现了陈云读《人民日报》上刘沂生的《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文章的镜头,与作出“尊师重教”批示的报道。《大众日报》有关领导看后,第二天派逄春阶等来采访刘沂生,并在《大众日报》上刊发了重要报道。
两次封笔近四十年的“犟牛”
有心人不难发现,被称为奇人、文化名人的刘沂生,一生有过两次大的封笔,每次长达二十年,总封笔近40年。
刘沂生长于传奇,兼工诗词。1937生,笔名瘦叟,自号犟牛,作协会员、潍坊市文明市民、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195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那是饥饿的年代,人人面带菜色。即使如此,他仍就一头钻进图书馆,陷入对冯梦龙《三言》的研究不能自拔。在校期间,常发表诗歌和民间故事,并创作了闻捷体长篇叙事诗《桃李会》。
从教三年后,1966年“文革”开始,深受文字狱迫害。断章取义《桃李会》主题诗,将他打成“现行反革命”。抄家关押,游校批斗,备受折磨,连肋骨也被打断数条。从此,他立誓封笔,几达20年。
第二次封笔是1984年,也就是第一次“开戒”,上书《欲纠无策空叹息》之后。这次封笔之前,他已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他大学选的是师范,从业是教育。所以,这次封笔,除了其他原因外,主要的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愿为之奋斗终生,不想因写作而分散精力,贻误子弟。人生的个中滋味,或许从他家悬挂的巨幅书法横匾上可略会一二:
躬耕杏坛度春秋,为师请命志得酬。
敢诩此生无憾事,笑看弟子遍九州。
归里田居何得闲,伏案著史吟渡头。
静坐凝思观天下,甘为布衣蔑王侯。
襟怀坦荡无所畏,纵横艺海一犟牛。
三头六臂写春秋的“冯梦龙”
两次大封笔之后,到了2003年,已届66岁高龄。十年间,他两年一部奇书。不算短章和碑记,写出章回体自传小说《犟牛本色》、人物传奇《魏嵋传》、传奇集锦《古州传奇》、英烈传《碧血沃古州》、王府传奇集《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六部作品,多达200万字。而且除了第一部《犟牛本色》外,其余五部全是自己打字、排版与设计封面。
2003年出版的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是井喷的第一部奇书,仅用十个月时间,未加润色,一稿而就,令人惊叹。本书已初得冯梦龙“三言”神韵,洋洋洒洒,环环相扣,再现了他的传奇人生,也客观反应了他所经历的60年社会现实。
2005年第二部人物传记《魏嵋传》,是他探索用传奇体式撰写长篇小说的成功。此书,破冰同时歌颂初建时期的国共两党。一经出版,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举改变了魏嵋一家被冷落的历史现实。山东新修订出版的《山东通史》下部,已将魏嵋与其子魏复中列为近代历史人物列传第一名。
2007年,刘沂生不满足以上两本纪实文学的写法,融入更多传奇色彩,出版了近50万字的《古州传奇》。《古州传奇》,以青州民间传说为底本,经过艺术加工,对青州的许多文物景点、历史人物,以及诸多奇闻异事,都有浓墨重彩地描述和演义。其作融古今轶闻于一体,收世事盛衰于笔下,奇闻异事毕集,令人拍案称奇,的确含三言“喻世”“警世”“醒世”之良苦用心。
2009年,72岁高龄的刘沂生,又以抗日战争中青州南段村刘旭东家一门九烈英雄事迹为素材,撰就20万字的《碧血沃古州》。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与曲坛新秀勾超,对此书大加赞赏,并将其收为演唱书目。
刘沂生长于传奇,兼工诗词。2011年出版诗集《草堂清韵》,收入诗词作品近300首。他的诗属于古体诗,却不拘故格,灵活多变,自成一体。
2013年,76岁的刘沂生老当益壮,又写成30万字的《衡王府史话》,翌年出版。其中32组衡王府故事,已雕刻在青州衡王桥两侧的石栏板上,使宏伟的衡王桥成为一部壮丽的王府史诗。
大气磅礴的碑记写手
碑记,镌刻在石头上,是古代的一种常用文章体材。散文结构,兼及诗词风采。初始,只局限于墓志铭;其后,扩展至景观志与建筑物落成志。
景观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闪光点,例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妇孺皆知。刘沂生是解放初的老文科大学生,对文言文颇有研究,对碑记体式更加青睐。近年,他古为今用,将文言碑记融入现代文化特色,创出一种通俗易懂、独具一格的新骈体碑记。行文凝练、形象、节奏感强,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畅,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
纵观刘沂生的新体碑记,视野扩,境界高,语言畅快,气势恢宏,不乏“栖鸿曼舞,喷泉乐伴,轻舟冲浪戏飞鲤;琴声悠扬,清风拂面,佳丽披彩舞蹁跹”这类优美文句。诸如《青州龙兴寺复兴颂》、《圣水祠赋》、《雕塑“盛开”落成记》、《碧波长流弥水颂》、《重修卧龙桥志》、《东建德沿河东路拓修志》、《南张楼村腾飞志》、《王府长庚养生文化园落成志》、《春晖桥落成志》、《仁爱亭记》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王府故事”等作品,为青州市诸多景点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
墓志铭,是由故者的好友,或者乡党文魁撰拟。刘沂生先生的《为亡妻秀美志铭》更是独出心裁,竟是活人为自己拟写志铭,真是奇人奇事奇文章,令人惊叹。其结句“生离死别,本属常情。惟怜汝,冥乡陌路,孤单独行,足力疲时寡照应,令人心痛。呜呼,待到他年相会日,再向拙夫诉苦情”,足以催人泪下。
刘沂生先生,堪称文化奇人。耄耋胸怀凌云志,犟牛虽老仍奋蹄。年届八旬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焕发着夕阳更红的光彩。 (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