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
□张景孔
多年来,笔者无时不在关注青州北阳河五龙口的定位问题。最近,与李森先生交流并向其讨教,收获颇丰。由是,对宋代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记(以下简称《石幢记》)进一步予以研究,并又到实地反复勘察。从而认定:《石幢记》中的相关内容,是五龙口定位的极其有力的刻石佐证,故而考证释解,以就教于方家。
以下从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其一,《石幢记》形成于宋代,见诸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段松苓的《益都金石记》第二卷。该著在载记“行状”的全部内容后,段氏对于碑文作了画龙点睛式的介绍和评析。文字介绍说:此幢“在城西北七里牛家庄石佛废刹。高五尺二寸,围四尺四寸,八面,共四十行。字径寸与七八分不等,行书……”。这里说的牛家庄,现在属于邵庄镇,在该镇的最东部,位于益都街道南端的石家庄西北、东岔河村北处,亦即北阳河从石家庄西南急转弯北流后的西岸。石幢碑文的落款时间是:“咸平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即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
其二,《石幢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述石佛院主讲广诚禅师的生平事迹,石幢是由广诚禅师的两名师弟和七名弟子共同修建的。《石幢记》由弟子道初撰写,介绍了广诚禅师的法号法名、祖籍俗姓名讳,赞颂其法业德行,记述其殒化之时“嘱事昭然”等等。段氏对此评述道:“文多为周旋,是方外亦开应酬法门。然以弟子为‘门资’,颇生新可喜。”(详见“附件”)笔者从研究五龙口定位问题的角度考虑,《石幢记》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有关广诚禅师葬地的记述。这便是:葬地在“龙津之北,月殿之前,下瘞灵躯,上安幢记。”换句话说,就是在“龙津之北、月殿之前”的相对应交汇处,即是广诚禅师的葬地标志——“大德行状石幢”。
其三,从以上分析的内容看,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尤其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个问题,“龙津”指的是何处?段松苓在全部评析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所谓‘龙津’,殆指五龙口也欤?”意思是,“龙津”,大概指的就是五龙口吧?段氏在这里用的是疑问语气,实质上是肯定的结论。《石幢记》中所记的“龙津”就是五龙口,段氏的推断完全正确。“津”者,渡口也。就是五龙口的险要“渡口”处,也就是黄卿诗句中所写的“龙口入滩倾”汇流以后向东不远的河道“瓶颈”处,即现在的“双拥路”上的石家庄桥附近(见拙文《广固城·五龙口·名人诗》,刊于《今日青州》2017年2月16日)。《石幢记》所书:石佛禅院广诚法师的墓葬在“龙津之北,月殿之前”,也就是说,从牛家庄前向南先为石佛禅院的月殿,依次再是墓葬地,再就是龙津,三处基本上形成南北偏东的一条直线。这就说明:在宋代,人们对五龙口定位的位置是很明确的。从实地反复考察看,也完全是这样。由此可以断定:《石幢记》的“龙津”,无疑指的就是北阳河“水侧山际”(或曰广固“城侧”)的五龙口。
第二个问题,自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述北阳河五龙口的相关情况(与郦道元同时代的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卷64《南燕录二·慕容超》中,描述五龙口的情况与《水经注》基本相同)以后,多数典籍予以转引沿用,没有超出郦道元和崔鸿的记述范围。这次研究的《石幢记》则不同,它是郦道元和崔鸿逝世几百年后的宋代,在北阳河五龙口北岸不远处竖立的石幢、在《石幢记》中所记录下来的五龙口的具体位置。在宋代,“大德行状石幢”犹如五龙口的标识;但到了清代段松苓考证的时候,石佛禅院已成“废刹”,所幸“惟行状为独完好”,故而段氏才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刻石资料。现在“废刹”也已不见踪影,遑论其他,唯有段氏载录下的《石幢记》的文字,收于他的《益都金石记》之中。噫吁兮!应当感激段氏松苓,他给我们后人存录下了宋时“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的文字记录——青州北阳河五龙口的刻石力证!
其四,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论定:今青州市邵庄镇牛家庄南,宋时有石佛禅院,禅院月殿南有广诚禅师葬地,葬地的石幢之南就是北阳河边的五龙口。“大德行状石幢”原物虽然不见,但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段松苓存录的《石幢记》文字却是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就是北阳河五龙口定位的最有力的刻石佐证。证据凿凿,不可动摇!
以上所书,如有不当,敬请读者指正。
(说明:书写此文时,征求了李森先生的意见)
附:宋·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
……
大宋青州石佛院主讲经论大德行状
业《唯识因明论》,沙门绍演撰
小师讲《无量寿经》、习《唯识论》,比邱道初书
粤教理尊胜是佛顶心,号大总持,名真法印,秘密而雄宣神呪,威灵而摧伏魔情,功消七返之殃,力拔三途之苦。即有当院主,公本沧州乐陵人也,俗姓掌氏,法讳广诚。祖袭门风,削繁不叙。北饮崆峒之气,上吞卯毕之光。诞而既端,长而既伟,从卯力学。及冠,业精以《礼》《传》,喾志淳素和光。忽自谓曰:“识环记并,可验于死往生来;拜骨鞭尸,方信于恶殃善庆。觉浮生之得,固知妙道之堪归。”广顺元年,投当院主先师,报恩求度焉,即棣州金刹院坐化高僧门弟也。诚公显德二年披落授具毕,性耽浑璞,戒凭净虚。高谈一端之经,大演十师之论。兼传百法,被晓五明。住持四十年,增修五七倍,盖弥勒殿一座,创众僧堂三间,造浑金佛像两尊,诵满字经呪六万。扫地而不伤蚯蚓,燃灯而护惜飞蛾。石磬辰敲,遏春莺而结舌;金经夜唱,逼秋猿以吞声。清节有征,寿高无恙。加以学行德业,活其道而饰其身;身喜舍慈悲,利其人而济其物。观身如梦幻,知命似风灯。大宋咸平六年十月八日不疾而殒化矣。僧腊五十余,俗龄七十七。
噫!将终之际,嘱事昭然:“莫坠前踪,宜芳后叶。两人师弟,七个门资,围坐而共评,交眸而乐譍。父母生我,质本师度。我身虽承鞠(鞫)育之恩,未及法乳之惠。欲旌孝恳,何报为良?厥次师弟显公上人,禀性淳和,立身耿介,内以秉执安其分,外以俭素廉其身,触目多能,运心饶益。”时呼法(姪)?道隆等,立而受言。痛忆师兄,悲而难会,答酬师主,劳而勿辞。我捐其財,汝竭其力。乃命良匠,琢贞(原左有“王”旁)珉,镌真言,列行状。龙津之北,月殿之前,下瘞灵躯,上安幢记。尘霑影覆,资归长乐之乡;睹像披文,廌入真如之界。亲教弟子七人,或精梵利,或务增修,或密行澄心,或传灯利众,咸推俊朗,皆仰高雄。石佛流光,晃营邱之乾位;金刹展耀,爀无棣之良宫。祖胎结而子子孙孙,庭树芳而枝枝叶叶。以绍演才智双腐,辞器全暗,既受坚呼,强编盛踪。
时咸平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建
同学师弟比丘法显、同学师弟比丘法圆;小师比丘道隆、小师比丘永光;小师讲《无量寿经》习《唯识论》道初,小师道澄、小师道悟、小师道英、小师道凝
段松苓评点:
右幢在城西北七里牛家庄石佛废刹。高五尺二寸,围四尺四寸,八面,共四十行。字径寸与七八分不等,行书。“启请”与“呪”间有残缺,惟行状为独完好。乐陵,自唐以来属沧州,棣州即今滨州境。广顺、显德俱周太祖年号。元年出家,至宋咸平六年卒,僧腊乃五十四岁,俗龄七十七,是生于晋高祖天福二年矣。字略具结构,然不能无懈笔。文多为周旋,是方外亦开应酬法门。然以弟子为“门资”,颇生新可喜。贞作(原左有“王”旁),无棣作“芜棣”,乃当时之鄙别字。所谓“龙津”,殆指五龙口也欤?
佛头出土后,青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工地进行了勘探,初步判断,佛头出土的地方的确曾经存在一座古老的寺院,这座寺院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在施工的残土中,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寺院残留的石柱。
佛头应该属于该寺院,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该寺院却几乎不见于史籍,只有《益都金石记》里有“宋石佛禅院大德行状石幢”和“宋石佛院造像题名”的记载,称寺院不是在岔河村而在离岔河村数百米远的牛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