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南屋的后墙,垒在3米多高的石堰上。堰墙每层都找了水平,上层与下层每块石头都压缝,也没有太大的石块,乍一看去,石头并未打制,显得比较粗糙,然而非常讲究科学。整个石堰明显地分三大块,证明是三次垒成,也证明了当年王家经济上的拮据。
先垒起这堵堰墙,然后再垒房基。堰墙略呈弧形,因此屋角的地基,就用一块巨大的石板悬空挑出。这样使南屋的后墙取直,节约了土地,扩大了房屋的有效面积。
从这座几近废弃的王家古院落中可以看出,“辫子爷”王百田先生高超的技艺,也可领略北薛古村一代代石匠的聪明才智。
清末古宅 走进北薛古村,想找一家没有石墙的古宅是不可能的。北薛石匠多,自己开石,自己垒墙,自己建房,既省钱又随心。建出的户型更是各有所长,布置巧妙。
有一处建于清朝中后期的古宅,男主人梁聚万先生已经仙去,现在90多岁的老伴仍然住着。其老屋三间,地基高三层台阶,木制板门,方格窗,所用铁钉由匠人打制;东西长9米,南北深5米。能有如此阔绰的房子,在当时可算是豪门大户了。
北薛古村里这样的古宅,还有梁德万家等两三处。有的完好无损,有人居住,有的虽已经没有人居住,但前脸、山墙依然如旧。这些房子的前墙全是用錾子錾平、又打上均匀线条的青石。线条的密度仿佛打过墨线一样准确,经测试可知,在相同长度内,所画的线条基本相同。还有一种是所谓“站班石”,就是前墙用立起的特大石板垒成。这些石板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砌好的墙光滑而美观。由于全动过錾子,墙的缝隙那叫严丝合缝,连只蚂蚁也钻不进去。
杨家石楼 在杨家胡同里,有三座建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的青石小楼,称之为杨家石楼。
三座小楼的“前脸”都是站板青石。最下层的石条称“下压条”,高26公分。上面是四块立起的青石板,称为站板,高60公分。再上面一层条石称“上压条”,也是26公分。所有条石都是先錾出平面,再錾上相距1公分的斜线。
由于顺地势而建,最前面一座下层是沿街北屋,上层却是院中的南屋。这座小楼是清末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位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说,从小记事起就看到如此。主人也提供不出具体是哪年建成的。
三座小楼建于不同年代,但所用的石料近乎一个尺寸,石质也几近相同,只是后两座的木工部分已具备近代特点。
石楼的建筑十分讲究,石块打凿之细致,墙体垒砌之精准,令人叫绝。远看就像一块积木一样棱角分明。古楼的楼板是用高粱的秸秆(也就是庄户人所说的秫秸)所做,走在上面能感觉到明显的颤动,但不用担心会掉下去,坚韧的很。经历这么多年秸秆依然不腐,可算是奇迹。
这样的房子墙体厚,不但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住起来十分舒适,即使主人在城里买下了楼房,也舍不得离去。
也许再过一百年、一千年,这些青石垒砌的小楼,将更能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到那时,它静静地矗立在这儿,终究会成为多少人回眸追思的风景呢?
.jpg)
辫子爷宅第遗址
.jpg)
杨家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