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街道涝洼村、西邢村拆迁纪实

□本报记者 狄笑男
通讯员 马元钰
涝洼村和西邢村,先辈分别于明末和明天启年间迁来立村,历经四百年,两个村二十余代人用勤劳、质朴和勇敢分别创造了一座人文积淀厚重、民众安居乐业的村庄。而今,已然位于城市中心的两个村见证和参与了青州这座城市的又一次“美丽蜕变”--城中村棚户区改造。
“老大难”变成了“新速度”
5月24日早上6点,云门山街道西邢村的大街小巷渐渐热闹起来。一辆辆小型货车停在路边,不少村民忙着整理物品、搬运家具。6点半,棚改工作组干部陆续来到村委办公室,西邢村棚改协议签订、房屋腾空正式启动。
接下来的5天时间,西邢和涝洼两个村306户完成协议签订和房屋腾空,完成率达99.35%,创造了城中村改造“新速度”!
“这两个村情况比较复杂,有民宅,有沿街房,还有企业,但是指挥部稳扎稳打,帮助群众抓住了好机遇,群众认可了棚改的好政策。”云门山片区棚改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田军说,3月份工作组驻村后,很快了解到多数群众的改造意愿强烈,但是也有很多群众犹豫、观望心态严重。根据这种情况,指挥部决定把工作重心前移,深入进行宣传发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先后到潍坊市坊子区、高新区以及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圣水花园等棚改现场、安置区进行参观考察,并且召集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支持改造的信心和决心,真正认可了“早改早舒心,早签早主动”。
改造对象变成了工作组成员
云门山片区指挥部在给涝洼、西邢两个村派驻工作组的同时,在两个村分别成立了“自改委”。村里的干部、党员和群众,他们既是改造对象,是群众的“身边人”,同时也是指挥部在基层树立的“红旗”和“标杆”。
“城中村改造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是改善我们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的大工程,我相信,我们村的明天会更好!”李恩祥是涝洼村“自改委”中的一名成员,在棚改工作的各个环节,他积极耐心地做好亲属、邻居的思想工作,率先签订了拆迁协议,用实际行动支持改造工作。和李恩祥一样,涝洼、西邢两个村的“两委”干部、党员、“自改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把握机遇、顾全大局,带头参加会议、丈量评估、签订协议、腾空房屋,率先打开了工作局面。
单纯的棚改工作 变成了“全局一盘棋”
3月8日,云门山片区棚改工作第一次会议召开,会后10余名从市直单位抽调来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到位,从原单位的工作业务中脱离开,一心扑在了两个村的棚改工作中,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常态。
“今年,我们把棚改工作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南北两个片区分别由机关8大站所和8大社区成立16个工作组,关键时刻社区、站所人员可以一起上,人员由各社区、站所统筹调度,做到中心、业务两不误。”云门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剑发表示。
两个村开始签协议的当天,街道党工委又抽调16名机关干部到一线帮助工作。当日工作不过夜,问题处理不过夜,政策解答不过夜……大干一百天,奋战二季度,靠的就是这股子吃苦精神、这股子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