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家在东高镇,距离青州城里约30华里。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到过城里。1980年考入城里高中了,每月回家一次,都是父亲骑着他的“大金鹿”自行车来接我,父亲当“司机”,我是“乘客”,对道路没有深刻的印象。1987年我在城里工作了,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了,才对道路有了切身体会。
我的工作单位在县城西南角,每到周末,我就骑上自行车回家。回家走哪条路?1987年的时候有三条路可供选择:第一条路,走“大件路”(现称309国道)。第二条路,走济青路(现称102省路或者称齐王路)。第三条路,走老营村,经石家庄,到大旺村的乡间土路,也叫生产路。
我最喜欢走“大件路”了。出单位大门,向北向东走市府前的石头路,从荷花桥向北就到了老火车站。西侧的交叉路口就是分水岭,往北直达“大件路”。虽然沿这条路回家最远,但这是青州1987年唯一的一条柏油马路啊。那黑乎乎的沥青铺成的马路,使得路面没有一点缝隙,没有一处坑洼。骑车走在上面,一点声音都没有,没有阻碍,车速飞快,省力气。骑得高兴了,就边按车铃边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一路铃声,一路歌声,路人侧目,好不惬意!
柏油马路也有缺陷。夏天来临,黑色的沥青吸收热量,用手一摸,道路发烫。有些路段,会看见一股股气流往天上跑;有些路段,远看好像有流水在上面,好像镜子一样,走近了,却什么也没有。穿着塑料凉鞋走一趟,鞋子好像要被沾下来,鞋底上也会沾上一层薄薄的沥青,黏糊糊的,令人讨厌。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就感到车轮阻力加大。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老舍的《骆驼祥子》,佩服老舍的话:“柏油马路晒化了。”
309国道在1983年的时候还是双车道,现在看来非常狭窄,当时却感觉很宽阔。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1983年夏季回校看高考分数的那一天。我们4名同学加老乡,都金榜题名,太兴奋了。看完分数,我们又结伴骑车,沿着“大件路”回家。因为心情高兴,我们拉呱就太投入了,不知不觉,我们就排成了一排,占领了大部分道路,我在最里边。一辆辆汽车从我的身边呼啸而过,我也没有发觉。忽然,我听到一阵阵鸣笛声,回头一看,是一辆大运输车。我们正值青春年少,上来了犟脾气,偏不给你让路,看你敢怎样?想来那位司机也是老司机了,也不跟我们生气,瞅准一处道路宽敞的地方,一踩油门,汽车从我身边冲了过去。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完了。”好像时间定格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运输车车身那么长,好像好长时间才从我身边走完,我与车厢之间好像没有空隙了,只感到一阵阵冷风吹过。汽车过后,我才回过神来。受此惊吓,我马上减速,规规矩矩地贴着公路右边骑行,再也不敢与同学并行了。
2018年的今天,309国道的狭窄处已经成了6车道了,宽阔处成了中间10车道,两边绿化带加非机动车道,真是道路越走越宽广了。
有时候也走济青路。1987年的时候,这条路还是单车道的沙子路。这条路上的车少,感觉安全,距离单位比较近,所以也常常走这一条路。还是出单位大门,向北向东走市府前的石头路,从荷花桥向北就到老火车站。从火车站一路向西,走过化工二厂,就准备下河滩过桥了。钟家庄村头的河滩长又长。一开始,我不敢骑行过河。一到河岸,立马下车,推着自行车走。看到别人,借着地势,骑车从高处冲下,从我身边冲过,衣服被风吹起,势如破竹,好像关公骑着赤兔马,手捧偃月大刀,正在冲锋陷阵,羡慕极了。不过,随着回家次数的增多,我也慢慢有了胆量,也达到了飞车冲关的境界。
虽然走这条路回家比较近,我还是不太愿意走这条路。因为这条路比“大件路”窄。遇到两辆汽车会车之时,就挤得自行车无处躲避。每当这时,我就恨自己车技不熟练,既怕被汽车挂到,又怕被汽车挤到沟里。还有呢,每当一辆汽车驶过,必然带起一股尘土,漫天飞扬,飞到你的身上,飞到你的头上,飞进你的眼里。走这条路的好处是汽车比“大件路”少,相对安全。最羡慕那些自行车车技纯熟的人。有一次,一辆拖拉机从我身边驶过,尘土飞扬之中,发现车后斗挡板那里有一人挂在车上。只见那人一手抓挡板,一手抓自行车把,身体还骑在自行车上。人、自行车、拖拉机联成一体,自行车真的名副其实成了“自行车”。忽然,拖拉机好像喝醉了,开始蛇形,想把“蹭车”之人甩下来。没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骑车之人技术高超,就像一颗口香糖,牢牢地粘在了车身上。随着拖拉机越走越远,直到我看不见拖拉机了,那人也没有被甩下来。2004年这条路也铺上了沥青,路面拓宽至12米,人们也普遍的骑上了电动车,我再也没有发现这种危险的“蹭车”现象了。
第三条路,是一次意外所得。有一次,我跟父亲各骑一辆自行车回家,我走在前面。行至钟家庄河滩,我就想在父亲面前显摆显摆。我一用力踩车蹬,借着下坡,车速加快,一溜烟似的冲下崖坡,冲过石桥,顺势狠踩几脚,就冲上了对岸。我得意洋洋得走了不远,发现父亲没有跟上来,就坐下等着。左等右等,不见父亲身影,我心里惊慌起来,骑车回返,发现父亲正坐在桥西头休息呢。父亲看到我回来了,就向北一指:“这边有条生产路,我们抄近路回家吧。你也熟悉一下道路。”于是,我们父子二人顺河西岸北行。骑行不远,我就不敢骑车了,因为这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只能顺着深深浅浅的车辙前行。一不小心,偏离车辙,就会歪倒。我们只好推车前行。好不容易到了石家庄村头,道路才平整了。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走沙子路。2016年春天,我又骑车重走这条路,发现这条路的石家庄至大旺村一段已经废弃不用了。老营村沿河至309国道一段,却是一条富有弹性的塑胶路面了,专门用于骑行。道路两边,垂柳依依。北阳河水流景观,处处展现绿色,绿色的河水,绿色的堤岸,花红柳绿,心旷神怡。
说完这三条老路,还得说说两条新路。第一条新路,就是现在的驼山路,当时叫西环路。1987年的时候还没有建南阳桥啊,但是这里有一条从河底走的弯弯曲曲的人行小路。每当走到南阳桥这个位置,望着深深的南阳河滩,心里就发愁。推着自行车往河滩走,河岸陡峭,生怕自行车自己冲到河滩里。河滩里长满杂草,忘记了是否有水。小心翼翼,生怕滑倒。对面又是高高的崖头,费尽气力推上来,已是气喘吁吁。又七拐八弯,走街串巷,拐到化工二厂前那条济青沙子路上去。1989年南阳桥建成了,从07028战备公路到309国道的道路铺成沥青的了。我高兴的从南阳桥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走了好几个来回。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树木,享受着凉爽的河风,情不自禁的吟诵毛泽东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骑车走在这条回家路上,心情格外舒畅,感到天特别蓝,树特别绿。我在心里一遍遍感谢政府为我做了这件好事,这件事真是做到了我的心坎上。因为我走这条路回家,行程一下子就缩短了七八里路,我能不高兴吗?我能不感激吗?
第二条新路,就是仰天山路,当时叫新西环路。2002年,忽然发现西门水库西边机器声隆隆,2005年建成了一条宽阔的直通309国道的沥青路。原来这里没有路啊。看来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这句话落后于时代发展了。这条路通车之后,大大缩短了我的回家路程,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新西环路就成了我回家路的首选。
现在,回家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还都是柏油马路,真是应了那首歌:“道路越走越宽阔,从来也没有的喜和乐,幸福美满向明天。” (闫玉新)
309国道韩家庄桥头段
摄于1982年“大件路”韩家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