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是世界电动车最多的国家,城市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类型的两轮、三轮、四轮电动车。电动车的增加,改变了原来公路的生态系统,由于这种交通工具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定位有些模糊,导致本来就超负荷运转道路堵塞和拥挤,事故频发,电动车成为众矢之的。禁止电动自行车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大多数骑电动自行车的是老人和低收入群体,电动自行车是其主要的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电动车是其主要的代步工具,但是由于当前的道路系统没有专门的区间满足其需要,再加上车辆多,信号系统复杂,造成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该如何“走”,经常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来回的变换,留下安全隐患。少数电动车驾驶人,由于交通意识淡薄,乱闯红灯、逆行、乱停乱放、随意拐弯等造成的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部分城市明令严禁所有电动车上路,违者分别给予扣留车辆、罚款和拘留处分。此举导致有的地方驾车人和交警发生了冲突,执法成本高,难度大。
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不仅要“堵”,更重要的是“疏”。在“堵”的方面,要对不符合国家标准、速度超标、结构不规范的电动自行车坚决取缔、禁止上路,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在“疏”的方面,要认识到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的背后涉及大量的社会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大批的相关企业。要从提升道路硬件水平,改变管理的能力上入手进行管理。最近,有的城市的主干道都建起了双向六车道道路,有了电动车自行车专用道。机动车线外是凸出的台基、树木花坛和水泥隔护栏与深红色平坦渗水的非机动车道专行道。非机动车外,还建有漂亮的人行道,这是当地政府为解决各种车辆造成的纠纷出台的各行其道新措施,这人性化的道路解决了道路堵塞和电动车与各种车辆存在的矛盾,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在管理方面,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对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与每个人的诚信记录联系起来,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违法成本。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和谐发展。 (孙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