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南燕皇帝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

  将军府,人称将军衙门、大人府,位于城内十字口东北角,南北长六十丈,东西长五十丈,官房八十五间,门前左右列石一对,东西两侧筑牌楼式辕门,东辕门上书“青齐名郡”,西辕门上书“海岱雄帮”。辕门里分别题“澄清北海”、“保障东藩”。门对面有一字影壁,大门台阶九级,院为三进,两边先是值班房,后依次是公事房,中间为大堂、二堂,两边厢房。议事厅后院有书房,花园及眷属居室。
  周贵德《青州纪游》对民国时旗城与东阳城马驿门的记载:“出北关西北行,不半里,有断石残瓦,堆列左右,南北有道通焉。即东旧城之车辕门遗迹也,已鞠为茂草矣!再西北行约里许,遥见城楼巍峨,雉堞参差。宗鉴云:”满洲城至矣!“满洲城俗呼为北城,有门四,城墙为三合土所筑,颇坚凝,为逊清八旗兵驻防地。居青兵皆隶兵籍,共万余家。……居舍栉比,街巷纵横,有如棋盘。旗妇峨架头(旗女梳头式样之一),曳绣履,口吸淡巴菰,操北京语,流利可听;男则手携鸟笼,口嗑瓜子,相与蹀躞乎街头,笑傲自若,而商贩喧闹,络绎其间,俨然一繁华小都市也。副都统府在城内……两辕门外,有”私窥者斩首无赦“之禁令。自民国肇造,旗饷停发,满人……由万户减至七八百户,非复当年繁荣矣!城之东南隅有万寿宫,为满清臣民祀天子之所,今渐荒废,已改办小学矣。出南门西南行,约半里许,遥见突兀高耸,翠柏环生,东西绵亘及数十丈者,则镇青门也。镇青门又名马驿门,以古代门北有驿站而得名,东阳城之西北门也。城址废圯,而门巍然独存,建筑坚固,势颇崇峻。额曰”镇青门“,为洪武十五年重修。门洞长六丈,高二丈馀,规模雄大。门内西墙上有斜痕一道,长数尺,深数寸。郡人相传为”南燕慕容超盔翅所划“。度其高度,约近两丈。予相其形势,该痕或为竖门闩时,闩有铁头,误由左上方斜滑,下至门枢中止而成。……门洞极阔,两旁小贩罗列,乘凉者踵相接。……留连约时许,同人乃先后由东端朝阳门拾级而登,门为崇祯元年建。门外有古柏十馀株,枝干蟠屈,……突生于石墙罅隙间……进门则槐柏掩映,有殿宇甚多,中有五楹,供天仙圣母,神像庄严。……凭槛四望,北俯满洲城,南瞰法庆寺,历历如在目前。……由原路下,出镇青门北行,而访关岳庙及海岱书院焉。”
南阳城
  南阳城初为土城,始建于北魏,金元明清时为府署所在。砖城建于明洪武三年,城垣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四方各辟城门,东日:“海晏”(旧称“海岱”),西曰:“岱宗”(旧称“泰山”),北曰:“瞻辰”(旧称“凌霜”),南曰:“阜财”(旧称“云山”)。四门都有瓮城,瓮城内建屯兵房,东门和南门瓮城曾建有照壁。里外均为双层城门,里大外小。外门洞一般高6米,宽5米,进深15米左右。内门门洞高7米,宽6.5米,深20米左右。外城门楼以瞭望防御为主,门楼小而坚实。内城门楼宏伟高大,均为四面外廊重檐歇山式建筑,内置不同神像。城池四角建有三个角楼(因西门处在城西北角,故没建西北角楼)。角楼建于10余米高的高台之上,亦均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城墙内侧留有马道,经马道可四门贯通,使于巡逻及传递信息。城外有护河环绕,分别建有护城河桥万年桥、海岱桥,云山桥、永济桥。城内坊巷布设有序,可容数万军民。今城墙遗址仅西门外一段和北门外一段基础留存,除永济桥由多孔平桥改建为三孔拱桥外,其他三座护城河桥均留存至今,东护城河壕沟遗址尚为清晰。北城墙处水门有老照片,可知是较为宽阔的排水口。青州城南门内城门称大南门,门洞中左右两壁建有许多值勤兵卒体息的小洞。东门比南门又高又大,城门高约十五、六米,门洞深约30米,宽约10余米,城门外侧的石壁上刻有很多图画和文字故事,门洞顶部的青砖有一道数米长、十几厘米深的沟。东门瓮城特别大,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聊斋志异》中曾提到过家住青州城东门外的王光即是此东门。小东门洞壁同样建有许多小洞,供守城将士休息,门外左右沿城根修建跑马道通向其他城门,供守城将士巡城之用。
  奎星楼,即青州府城东南角楼,宋代所建,故址在今云门山路与凤凰山路交会处。古“青州十景”中有“南楼夜雨”一景,说的就是此楼此景。据记载,当时此处四面白杨参天,风吹叶动,势若雨声,夜深人静尤觉清晰。明代万历年间山东省右布政使、青州知府李本纬有诗赞美“南楼夜雨”一景:“不驾屏号驭,栏杆漏正长。如何消寂历,偏听雨淋浪。……”清代画家王在镐也有诗赞美:“城上依雕栏,澄怀放眼看……古今凭吊处,云雾总漫漫。”还有诗云:“消闷登楼观山色,睡余依枕听霖声。”
  《齐乘》记载:“府城五门,周二十里,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因其崖以为壁,盖古者合为一城,或皆羊穆之所筑,或后人增葺,未可知也。【按《水经注》:阳水又东迳东阳城东南,义煕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所谓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盖浊水与长沙水自西南而东北,故亦通称东、西。东阳,即南阳,不得更以为南城之号。而阳水迳东阳城南,则今府城非羊穆之筑,审矣。王闢之《渑水燕谈》曰: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王,北宋人,当时形势如此,则于氏谓古昔全盛之时合为一城者,误也。特南城建置之始已不可考耳】《舆地》记曰:北齐移益都县入青州,以城北门外为治所。【按《寰宇記》云:北齐天保七年,移于郡城之北门外,今县理也】唐《通典》曰: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欧阳公《表海亭诗》注曰:南洋、北洋河,一在州中,一在城外。曾肇《南洋桥记》曰:东阳城,府治之北城也,由此推之明是一城。古昔全盛之时初无弃地,靖康兵烬之余,金人止据北城立府,后徙南城,遂为瓦砾之区耳。《齐记》补曰:(金太宗)天会中,北城颓废,移州治南阳城,为益都府。愚按:南阳,郦道元通为水名,北齐尝为龙兴寺名,其为城名不知所据。”
  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记载:“青州府古城在临淄县,距今府城二十里。汉属齐郡。晋曹嶷略齐地入临淄,以城大地原,不可守,移置尧山南三里为广固城,后为南燕都。宋刘裕攻破之,夷其城,以羊穆之治青州,乃建城于阳水北,名东阳城。北齐废东阳,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即今城也。唐宋金元因之。国朝洪武三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周一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壕阔如之,深一丈五尺。为门者四:东曰海宴,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山,西曰岱宗,旧名泰山,北曰瞻辰,旧名凌霜。天顺间,都指挥高源、知府徐郁、赵伟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佥事牛鸾、知府朱鉴、嘉靖八年知府江珊相继修。西门旧无月城,嘉靖十三年兵备佥事康天爵增筑,自为《记》。《修城记》略曰”……青为海岱都会,自舜分以迄于今,封建郡县亦云屡次爽鸠,而下邈弗可稽。……北齐始筑今城,唐宋金元率皆覆土,……”
  咸丰《青州府志·营建考一·城池》记载:“青州府城南阳城故址也,建始之年不可考,唐宋以来皆因之。本土城,明洪武三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甃以甓石,增崇数尺,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池广亦如之,深丈有五尺。”
  康熙六十年版《青州府志?卷四·城池》记载:“天顺间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嘉靖八年相继修西门月城,嘉靖十三年增筑。国朝康熙五十五年修城东门楼,并塑东镇神像。其瓮城内,旧有照壁,岁久倾圯,小民侵构肆合,壅塞咽喉,今移肆于两傍,照旧立壁,壁后建大士香舍一楹。又修东南城上文昌楼(是岁决科者十三人)。又修北门楼,额曰瞻辰。南门城楼,久遭回禄,于五十六年先修外楼,祀关圣像,六十年重建内楼,俱有碑,载艺文志。”
  光绪《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记载:“青州府城,南阳城故址也。建始之年,不可考。唐宋以来,皆因之。本土城,明洪武三年,守御都指挥叶大旺甃以甓石,增崇数尺,周十三里有奇,高三丈五尺,池广亦如之,深丈有五尺。(《蕉砚录》云:俗云“卧牛城”。西门西去二三百步,与南城相对,少东以西为“牛首”,内有土邱四,曰“牛角”、“牛耳”。南城上一台二洞,曰“牛眼”。正西一炮台中空,曰“牛鼻”。西门侧有窦,曰“牛涎”。北门西有旧水门,曰“牛脐”。东北角楼下大水窦,泄城内阴沟之水,曰“牛溺”。此北一带为“牛腹”。南面坚实整饬,当是“牛背”。)门四:东曰‘海晏’,旧名海岱;南曰‘阜财’,旧名云山;西曰‘岱宗’,旧名泰山;北曰‘瞻辰’,旧名凌霜。天顺间……修城楼、台铺。正德七年……嘉靖八年……相继修。嘉靖十三年,……增筑西门月城。国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府陶锦修城东门及南门楼,又修东南隅文昌楼。六十年,重建楼垣。乾隆四十七年,知府李涛请帑修。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重修。”
  明嘉靖十三年康天爵《增筑青州府城记》记载:“秦罢侯卫以来,晋治广固,宋治东阳,迁置不一。北齐始筑今城,历唐、宋、金、元,率皆覆土。明洪武辛亥,始加甃甓。南枕山麓,北距河流,雉堞翬飞,楼观云丽,隐然东方一巨镇也。乃者嘉靖戊子,秋雨大作,城之艮隅,遂弗可支。……量工命日,财用板干之属,咸有程式。”
  明冯琦《修青州府城引》记载:“地控海邦,万里扫鲸鲵之浪;云开天府,千山当虎豹之关。请恢大国之雄风,水作中原之巨障。欲标铜柱,先壮金城。念我三齐,夙称四塞。西连泰岱,东俯沧溟。惟兹百雉之城,近压五龙之口。拥三齐之郡县,有建瓴高屋之形;拱千里之邦畿,有击柝重门之义。”
  康熙五十五年陶锦《重修东城门楼碑记》记载:“城之闉闍四达,而海晏门踞其最胜。出中内外,地阔物丰。商货从汇,人烟万室。凡轮蹄之驿络,民物之往来,趾错肩摩。而雉堞之上顾,少层楼杰阁,以肃远近之观瞻。讵不以因循敝陋,贻讥乎哉?盖城楼自前代修葺于今,废弛不治者垂百余年。风雨摧蚀,柱挠栋腐,漫漶倾陊,亦时日所必至。……于是,鸠工庇材,吉蠲营度,矢棘翬飞,计日而就。而又妥东镇沂山之神于其中,此又事之以义起,而不偭于典理者也。”
  陶锦《重建南城门楼碑记》:“郡城创始于高齐,谓之南阳城,迄今已千有余年矣。耆旧相传,惟南门仍其旧筑,其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据《旧志》所纪,门上建置重楼,则始于故明天顺间。二百年来,摧剥毁圮,屡有修葺。而南门之楼,向以康熙四十一年之五月为祝融所杀伐,栋榱瓦甓,荡析无余,颓垣断壁,遥望色赭。往来其下者,有废兴不常之慨焉。念郡城南面,逼近山麓,岩阜亏蔽,其深杳以百里计,庐落稀疏,轮蹄艰于荤确,故南门之冲繁稍逊于三门。然而,其地形独亢,据位独尊,任其废陊而不兴复,非所以壮金汤而肃瞻瞩也。余莅任之七载,岁在庚子,卜吉于农隙之暇,乃出俸锾而重建之。木石砖垩,计日落成。于是,登跻其上,排徊引眺,千岩万壑,竞秀争流。企首南望,与南山之洞门,通达相对,山则层峦崷崪,楼则结构巍峨,殆千万年同其巩固也已。”
  《蕉砚录》记载:“城周围十三里零三步,垛口称一千七百七十五,实一千七百七十七。”
  《青社琐记》关于“卧牛城、金鸡”的记载:“俗谓郡城为卧牛城,西南牛首,东北牛后,南一带背,北一带腹。接:《类稿》谓府官有边姓者,则城必坍损。此太附会,今不闻有是说。俗有所谓放牛小厮者,石像也,横卧于瀑水涧迤北坡陀间,谓必卧不可起,起则驱牛去而城亡。又《类稿》谓,镇青门侧,或以石击地及砖,则有若鸡栖之声,曾亲至试之。此即旧《县志》所称”古郭金鸡“也。实则不惟此地为然,城南门外、西门外,如此者皆不止一处。”
  《青社琐记》关于“南门照壁”的记载:“吾邑科甲之衰,形家或归咎于南门月城照壁,谓障云门清淑之气不得入城,不得由城以散于乡也。因又谓月城石道,直出照壁下,非绕出左右,是石道先,照壁后之证。既非固有,是可毁。光绪己未……?毁之。其基下有粗质瓷瓮三,东西列,覆以石。启之,一满贮水,一半贮水,一无水。盖满注水者完,其二微坼也。又有石子二,大如碗。谛视之,又各有朽未尽朽之鱼骨,遂掘之出。适南门内有丁姓老人,年九十余,曰:‘壁之建,吾及之。其时,城内屡火,或谓火神庙逼近南门所致。……遂建此以障之。置瓮贮水与鱼,皆以压火,石则不知何意,计至今八十二年矣。’信如老人言,壁之建,当在嘉庆十九年,未审确否?壁既毁,科名之不振犹昔,城内亦不火,形家妄言,进退无据。”
  《青州纪游》记载:“初七日早起,余辈乃于晨光熹微中,相率登城东门。循城墙南行,雉堞历历,城垣崇宏,想见古代建筑之伟大。予语宗鉴:‘该城垣宽大,土质肥沃,造林其上,可以护城,可以乘凉,可以长材木。数年之后,环城树木,蔚然郁然,为老大古城增色不少也。’……前行不里许,有阁翼然临于城上,为奎星楼。
  奎星楼又名东南城角楼,凡二层,建筑高大,惜已荒废。有石镌明王世贞登城东南角楼诗嵌壁内,已残阙不完。登楼远望,则群山环拱,树木青葱。其东有山东第四监狱,规模宏伟,红楼历历。由奎星楼下瞰,相距咫尺。城南有黑虎泉,筑石范之,早已涸竭。楼北碧水一泓,波平如镜,绿柳奎楼,倒映其中……询诸土人,为荷花湾。……据云,每当夏日,芰荷盛开,来赏花品茗者踵相接。……
  由奎星楼循城墙西行,至城南楼,即阜财门楼也。南望云门、驼、劈诸山,环城拱卫,苍松峭壁,屏障天然。北俯全城,庐舍栉比,市井阗咽,繁庶之景象也。楼北墙半空中,斜古柏数十株,大者合抱,苍翠欲滴。每当星月交辉,更深人静,如风雨骤至,似万马奔腾,松涛汹涌,蔚为奇观。所谓“南楼夜雨”,青郡八景之一也。惜城楼倒塌,碎瓦颓垣……由城楼拾级而下,西北行即衡宫故址。
  阳水两岸,绿柳成荫,雉堞参差,水上有石桥通焉,桥名“永济”。每届春秋佳日,城中士女,联翩如云,徘徊河上,咸流连忘返。……流连多时,乃循城西折而东入岱宗门,岱宗门即西门也。瓮城内有德政碑。……折而东行,阡陌相接,禾稼葱茏,几疑身在旷野,不复在城内也。盖城内西南各方,荒野数里,居民垦作田畴。”
 
 
南阳城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