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红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以青州西南部山区为外景地,摄制的一部电视剧。
《家乡红叶》剧情内容丰富,外景山秀民朴,人物事迹生动。该剧摄制完毕后,经多家电视台及时播放,即于1980年被评为全国首界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这是山东电视剧第一次获奖。
电视剧的获奖得益于剧本写的好,演员们演的好。外景地山川秀丽、景色诱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令人更为自豪的是,青州有多位人士参加了该剧演出以及为剧组服务的工作。
时间虽然逝去三十多年了,当回忆为剧组服务时的一些往事,那情那景依然历历在目。
青州市当时还称益都县,县里有第一、第二招待所。另外还有几处条件不错的旅馆,可是剧组却进驻了尧王山下的解放军某部军营。
笔者因为在机关车队工作,被安排随剧组活动一段时间,任务是接送剧组人员到外景地现场进行拍摄。和十几个人的剧组在一起,来来回回十分忙碌,却感到非常融洽快乐。
每天一早,和县委宣传部陈干事即赶往军营。部队招待所设在营区东南方向,这里住宿、饭堂和用于研究剧本的会议室等等,一应俱全,剧组就暂住在这里。
因为从广州某部结束服役回乡不久,来到这里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部队。眼前的排排营房,用于操练的场地,有时还会听到阵阵军歌声,感觉特别亲切。
拍摄剧组也像半军事化一样的生活和工作。他们集体活动,导演和副导演就象是指挥员,其他各位是战士。行动前也集合,查看人数,布置任务,各有职责。共有一个加强班人数的剧组(除临时安排的群众演员),需要去做的事务却复杂多样。不过,导演极精明强干,每天做哪些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外景地点分散在山乡好几处地方,近有五里(公社驻地)的井塘村,较远的是杨集三角地村等地。
每次要去的地方都是事先计划、实地考察后选中的,其中井塘村实录的镜头最多。这个村子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房屋和院墙,多以石块石板垒砌而成,布局自然,坚固宜居。登高眺望向东有溪涧,泉稍涌其味甘甜;临西伴崖坡,柿黄果红远近间。村北一方池塘,水面也还够大。池边有石铺便道,周边散落房舍数间。剧组利用池塘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景致,在这里拍摄了几大段镜头。拍摄时,在导演的指挥下,这池塘边顿时热闹起来,演员们扮成村民有来有往地走动。有的来担水也有人是浆洗衣裳。洗衣裳的多是些大婶们,她们边洗边拉呱说笑。这时全体人员都动员起来投入工作,最紧张的要数摄影师,掌控着机器忙个不停。直到告一段落,大家才稍作休息。这时导演继续给个别演员说戏,为再拍摄作好准备。
剧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有文化、有担当,热爱家乡,在那农业和农村变革的时代大显身手。由于出镜多,台词就多,主要演员除了出镜,就是背台词和分析推敲一些动作,也够辛苦了。其他人员,如演大婶的兼着做场记的事,手中拿着记录本,随拍摄不断写下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美工早备好各种道具,还有增强效果的返光板等,及时协助拍摄。记得有一次美工老师叫上我,来到一处山坡前采下了大束漂亮的红叶,拿到池塘边拍下一组特写镜头。
杨集的三角地村处于大山深处,这里山峦起伏、沟岭纵横。沙土的公路依山势,沿着河岸蜿蜒。行车临近三角地村时,右侧山崖间有石壁矗立,向上仰望林木丛生、红叶连片。左侧河内大小卵石遍布,流水清澈潺潺。对岸山腰坡角间农舍聚散,远高近低朝向亦有不同,全依地形地势而构筑。河上高架石桥,也是连接村子与外界的仅有通道。这里视野开阔,周围山乡风貌特征突出,正是拍摄电视剧外景的绝佳之地。
《家乡红叶》在拍摄过程中,有两位青州姑娘被导演选中,分别扮演了剧中山村里的年轻人,一个还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也加入到了其中。另外一些群众演员,多是附近的村民参与。陈干事作为群众演员,坐在农村常用来拉柴草的胶轮车上,也出现在了画面中。
在电视剧拍摄后期,笔者因为另有别的任务而离开了剧组。为剧组服务和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也结下深厚的友情。那段日子,亲眼看到了是如何拍摄电视剧的,也目睹了演职人员的勤奋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意。
此后,就非常关注省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如果腾导演还有其他剧组成员的名字,在屏幕上出现了,就觉的像见到了其本人一样的亲切。
今天,青州西南部的山更美了,水更秀了,金秋时节山岭崖坡上的霜叶更加红了。当年《家乡红叶》剧组涉足最多的井塘村,以“井塘古村建筑群”被确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省级“最美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等的命名。
近几年来,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等剧组也纷纷来此录制外景,这些助使古村声誉远播。来此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兴旺的旅游业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当年《家乡红叶》外景地选址于青州西南部山区及井塘村,电视剧拍摄成功并获得了奖项,足见导演和剧组的专业眼光。经历这次电视剧拍摄活动,当然也丰富了青州文化内涵,而使其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