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三、《周礼·乡师》:“人挽行。”注解说: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古代宫中人拉的一种便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这里一连做出多种解释,可见周朝的车辇已有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但字里行间却始终没有用马拉车的信息。
若像这里说“辇”是人拉的车子,就几乎把“辇”与王家辇的关系给全部切断,也难怪有人要提出质疑了。因为王家辇村距齐都临淄,当时曲行有三十里,就现在道路直通的情况下也有二十里。虽然算不上太远,但那时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平坦,用人拉车载齐威王来围猎,可能性不大。
四、《周礼·地官·小司徒》:“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这里只把六畜、车辇作为货物种类并列在一起,仍然没有用马来驾驶车辇的记述。
五、“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荀子·大略》。意思是说:周朝天子召见诸侯国的君王,君王赶忙用马套车(赶往镐京)。并且特别注明:二马为车,四马为驷,八马为辇。即:由两匹马拉的叫车,是低档次的;由四匹马拉的叫驷,是中档次的;八匹马拉的叫辇,是高档次的。
荀子与齐威王生活在同一时代。《荀子·大略》的记载,使所有的疑惑如拨重雾,一切变得明朗起来。齐威王时期不仅有“辇”,他乘的车自然是最高档次的,非“辇”莫属。齐威王是王家辇的常客,“辇”与王家辇的关系也就自然密不可分了。
幸甚王家辇
王家辇,一个很有味道的古山村,背靠黑山,依山势而建,石砌建筑集中连片分布,街道和台阶都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或天然而成。每次采访走进石巷,会忘记一切,连心也变得古朴清纯。
王家辇,真是幸运,因为齐威王和诸公侯们的青睐,沾了“王”这个高贵的名字,还跟“辇”沾亲带故,这是件多么荣耀的事!
当游客们穿过古村,站在小顶山上向下俯视,遥想一世声名赫赫的齐威王,战捷暇余,乘着八匹骏马的大辇来黑山狩猎,奔驰的辇车,在驿外村旁戛然而止。威王昂首挺胸,阔步前趋,文武百官前呼后拥,是何等威风,何等气派……
三 神秘白马涧
白马涧是王家辇古村北的一道涧沟,涧内有两块长形巨石。相传,巨石由两匹白马变成。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颇多,他们是齐威王、田忌、孙膑、淳于髡。
“白马涧”和“王家辇”这两个名字,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叫响的,并且与以上四位著名历史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尤其当地老翁对“白马涧”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使人们又置身两千三百年前的历史画卷中。
但是,有一个疑问却一直凝结心头:自古帝王之马多为枣红或火红色,为什么齐威王遗于此涧的两匹石马是白色呢?
威王易马
齐威王掌政之初,喜欢拿自己的宝马跟大臣们的劣势马比赛。名义上赛马,实际上有显摆之嫌,因为威王每次必赢不输。
后来,就有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先用下等马同威王的上等马周旋,再用上等马去对付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去对付威王的下等马。三场赛完,田忌只输了一场,威王则以一比二败北。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
史书中讲田忌能够取胜,是足智多谋的孙膑给出的主意。民间一说田忌的两匹白马是天上御马下凡。不论哪一种说法,齐威王都不知内情。一贯总是赢家的威王,这次糊里糊涂地输了,着实令他吃惊,心里也很不舒服。
威王阴沉着脸,可把大臣们吓坏了。田忌也有些害怕,心里说早知如此,还不如不赢呢,这不是捅老虎屁股吗!
威王却瞪起老虎般的眼睛,盯着田忌的马。这两匹马,都是白色的体毛笼着浅蓝的光,尾巴和颈上的毛白微微有点黄;四蹄是特别深色的蓝,蓝到发黑,闪着玉的光泽。马头优雅,两耳尖尖竖着朝向前方;眼距稍远,让人觉得它视野开阔;体态轻盈,使人联想到它奔跑时腿脚是多么的灵活自如。
谁也没有料到,威王忽然放声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好马!好马呀,真乃神马也!”
大臣们这才松口气。田忌擦掉额头上的汗,急忙躬身道:“大王倘若喜欢微臣的劣马,臣自愿奉上。”
“将军的话正合……寡人之意。”威王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又怕在众人面前赚个“霸道”,赶忙把话一转说“寡人岂可白要你的马,拿寡人两匹枣红宝马,换你的白马如何?”
如是这般,田忌这两匹白马,就名正言顺进了齐威王的马厩。
白马的归宿
自从得到两匹白马,齐威王神情大悦。原来的红马儿都失宠了,八匹骏马拉的大辇也不坐,倒是经常乘坐两匹白马驾辕的轻便车辇外出巡视,不久就得了个“体恤民情,与民同乐”的好名声。齐威王还多次亲临战场,因为骑的是白马,常常使敌人误认为他是普通将士而躲过暗箭。总之,两匹白马为齐威王和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王”以后的某天,齐威王同田忌、孙膑、淳于髡几位近臣,也不用车夫,各乘轻车,出临淄城一路南行,临近中午时分,来到王家辇村外。此太平盛世,车马随便放之山麓也很放心。
孙膑径自进驿馆修著兵书不提。且说威王一行上黑山打猎,正值夏末秋初时节,虽有茂密的森林覆盖,但还是热得要命。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忽然风起。一会儿,就有云聚来,先是三滴两滴地下,紧接着大雨倾盆。待到威王跑下山来,再寻车马,其他车马都在,唯有两匹白马已不知去向!
众人先是大声呼唤,再顺着河道向下寻找,寻到王家辇村北路绝处,忽见深涧中凸起的汀洲上,两匹白马正在嬉戏呢。齐威王暂且放下“王”的身价,轻声唤马儿回来。两匹马都不予理会,仍欢蹦乱跳。田忌、淳于髡声嘶力竭地呼唤,也无济于事。威王禁不住恼怒,吼道:“再不回来,寡人可要放箭了!”
这时忽然一道闪电,从天上传来一个慈和的声音:“大王莫射,两匹马儿本是天庭御马来人间助你的,现已功德圆满,且今后长期无有战事,就让它们在此安歇了吧!”抬头望时,但见风雨的天空中一位白衣仙士,已驾祥云向西南山岫中隐去。再看涧中白马,业已安静下来,忽又一道闪电,白马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两块巨大的矩形白石。
威王伤心到极点,田忌、淳于髡二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大王切莫伤心,白马虽已化作顽石,魂魄却未曾死去。”不知何时,军师孙膑来到威王身后,劝道,“正如白衣仙士所说,百姓从此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这是祥兆啊!”
威王仔细看时,见此处沟深涧广,夹岸草木葱茏,正是马儿久歇的首选佳地,只好说“此处就取名‘白马涧’,以示对马儿的纪念吧!”
君臣依依不舍地离去。当走出十几步远,威王猛然回头大喝一声“白马儿!”涧底不见白马复活,却随即传来了马儿“咴咴”的回音!
白马涧借马
白马涧中有了两匹石马,故事渐渐多起来。先是在一个孩子被洪水卷走时,人们顺河道寻找,以为孩子必死无疑,却见孩子骑在石马背上。待救起询问,方知懵懂中被石马叼住衣裳,甩到背上给救了。到后来,哪家要赶远集缺乏脚力,哪个穷小子娶媳妇太寒酸,也不管是王家辇本村还是外村的,只需来烧烧香许个愿,指明要借哪一匹马,即能如愿以偿。
离白马涧不远,有个叫南王孔的村子。村里有一个王姓举人,他的墓地就在王家辇村西。关于王举人的中榜经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王举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秀才。有一年乡试的日子临近,不料上山砍柴时摔折了腿,卧床难起,母子俩只有抱头叹息的份儿。临考前一天夜里,老母亲忽然想到了白马涧的白马能替人分忧解难,于是备好香火,摸黑儿蹒跚着前去祭拜。
母子俩忧心如焚,一夜未眠,天亮时,王秀才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一匹白马驮起他就跑,一盏茶的工夫到了一处,也不知是学堂还是衙门。王秀才一打听才知道,这正是梦寐以求的考场,来得也巧,若再晚到,那就迟了……也不知怎的,恍恍惚惚地考试就结束了,王秀才并不抱多大希望,匆忙中有不少纰漏。
住了些日子,揭榜那天前去查询,所幸考中了——虽只中个末榜举人,但已足够欣慰。王秀才欣喜万分,急于回乡告与母亲知道。
刚到家门口,却听到一阵哭声。他慢慢睁开眼睛看时,发现老母亲正伏在自己床前。见他醒来,母亲忙擦掉眼泪:“我儿活过来了,活过来了!”
原来,王秀才一迷糊就是几十天。母亲和乡亲们都以为他死了,但摸时尚有脉跳和鼻息,便日夜守着。
王秀才对母亲和乡亲们满怀感激,回想乡试的情景,竟是南柯一梦。刚又要叹息,忽听门外有人高喊:“王老爷在吗?这可是王老爷府邸?”说话的工夫,就有两个差役双手托着“报单”进了屋,接着又有几个差役抬了箱柜进来。这回王秀才是真的中举了。
众人正在惊愕,王秀才忽然坐起问:“马呢?白马哪里去了?”说着跳下床就向外跑,出了家门,径直向着白马涧的方向跑来。母亲跟在后面喊:“我儿的腿!”
远远可望见,白马涧突起的汀洲上那两匹矩形石马。石马依然安在。王秀才围着石马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看这边再看看那边,他已辨不出骑的是哪一匹马。
王秀才愣愣地站在涧底。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猛地跪下磕起头来! (上)
白马涧
饮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