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党建特刊
 
标题导航
发展民族艺术 振兴烙画文化
益都水泥厂纪略
青州寺庙综览(25)
纸 鹞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北京孔庙作为国学孔庙正式建成。清代是中国文庙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现存的孔庙建筑几乎都经历了清朝大规模的维修、扩建或重修。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从以上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庙学发展至元代,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积累,不断规范的过程。对其重要节点的把握,对于发现和考释《碑文》所见的元代庙学情况,至关重要。通过考证和分析,临淄县早在战国时期已建有孔庙。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孔庙或毁或修。唐贞观年间,作为当时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这时临淄的孔庙应该不仅作为尊奉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承担起了儒学教化的功能。
  元代临淄县的文庙建设和庙学发展因有《碑记》和县志记载,故而可以进行十分明确的判断。梳理《碑文》和临淄县志,可以发现,元代临淄县增修文庙至少有5次。现罗列于下:
  第一次是《碑文》刊立的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由县尹刘从仕和委龙接续完成。
  第二次是《康熙临淄县志·卷十五》记载的《修学宫碑》,“至元戊寅(1278年),有善农者以达鲁花赤来为是邑……侯一日访诸耆旧,于市东得宣圣庙故基,芟荒治秽,掇拾瓦砾,缭以高垣,构以大殿、讲堂,庌庑相序而兴。经始于辛巳(1281年)之秋,落成于甲申(1284年)之夏。”由达鲁花赤善农自至元辛巳(公元1281年)至至元甲申(公元1284年)耗时4年。
  第三次是《康熙临淄县志·卷三》记载的“儒学。在县治东南。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建,元末毁。”
  第四次是《康熙临淄县志·卷五》记载的“忻覩,蒙古人,修学宫”。
  第五次是《康熙临淄县志·卷五》记载的“明理不华,蒙古人,修学宫”。对于此次修建学宫,《康熙临淄县志·卷十三》“元张起岩撰《加封大成至圣圣文宣王记》”有详细记载,通过此文推断,此次修建学宫完成的时间为“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春三月”,学宫修建完成后,参与此次修的县令明理不华、县尹孙邦杰等人专门上京城请史官张起岩写文记录。
  2.元代临淄县对庙学高度重视
  元代“自国都郡县皆建学,学必有庙以祠先圣先师而学所以学其学也。”而庙学之制“莫备于今,诏书屡下,风厉作成,视昔有加,可谓盛焉”几乎是学人的一致认识。著名教育家程端礼认为:“孔子庙遍天下,其制度沿革多有不同,然皆所以尊崇圣人而阐明其道,使君子小人有所瞻仰感化,同归于学则一而已矣。”元著名文士,曾任国子祭酒兼翰林直学士的虞集也认为:“夫庙无与于学也,然而道统之传在是矣”。通过对《碑文》和县志对元代庙学的增修频次来看,元代自有记载的《碑文》刊立的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第一次增修,到有记载的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最后一次增修,在短短79年内,临淄县曾先后5次增修文庙(学宫),足见元代临淄县对庙学的重视程度之高。
  《碑记》及《修学宫碑》《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记》透漏出的直接信息更是十分丰富。《碑记》开篇高度评价了儒学的作用和孔子的地位。直言“孔子之圣”“贤于尧舜远矣”。继而《碑记》提及元代对儒学的态度是“爰命国学,天下郡县以道统之传位”,“德至渥而礼至隆也”。也正因此,所以县尹刘从仕才一到任看到文庙损毁,才“惧弗称圣朝育材之旨,惕然以修建为己任”,而县尹委龙更是评价这一行为“尤副圣朝崇道古文之化者也”。碑文记载“国朝文学从兴,指出了临淄县地方政府”增修“文庙的动力和”增修“县文庙的直接原因。碑题既然冠以”增修,而不是“重修”、“新修”或“修”,可见元朝建立以后,第一次对临淄县文庙的修缮,是在对原先文庙修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同时,这也说明未修复前的临淄县文庙“殿庑圮隘,圣像阙略”的状况,已经不合符当时的定制。而从《碑文》记载的此次修建情况也可以看出,此次增修由两位县尹刘从仕和委龙接力完成,修复时间长达4年,足见重视程度之高,修复力度之大。
  《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记》撰文者是元朝首开科举后的第一位状元,曾任国子监丞、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等官职的章丘人张起岩。碑文撰写于“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刚刚过去16年。文中,张起岩照例追述并高度评价了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指出元代在庙学教育上“敦上文教,钦念圣制,推崇兴举屡矣。”并对临淄县文庙的儒学教育提出了期许。这时与元初相比,儒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元代临淄县文庙的规制。
  元代庙学的建筑结构是比较完善的,由于是政府办学,学田有一定的保障,经费相对充足,因此,其庙学的各项设施也比较完备。元代庙学有三部分:庙(也称礼殿、大成殿、夫子庙、文庙等)、学宫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庙以观其礼,学以育其士”,而教学辅助设施则是庙和学实现其职能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庙学之庙位于学校的中心,庙内塑孔子像,正中南面而坐,孔子以下为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东坐西向,十哲分列左右。庙的东西两边有从祀廊庑,绘七十二子像(后增至一百零五人)于其中。学宫由明伦堂(名称不一)、学斋及尊经阁组成。庙学的第三部分为辅助设施,包括:会食之堂,仓庚(库),直舍(宿舍)等。庙学周围有围墙,外为棂星门,内有学门,学门里面凿湖为泮池,池上修桥通往孔子庙。
  元代临淄县文庙建筑形制通过《碑记》可见一斑。此时,元初对文庙供奉祭祀的先贤已经有了“颜曾思孟,东坐西向;制增十儒,凛然配食”的标准。经刘从仕和委龙两任县尹的修缮和扩建,在至元二年(1265年)时,临淄县文庙已是,“爰建正殿,展修两庑,粧补圣像。神门规致严峻,棂星模范竦观。讲堂以爽,斋舍以完。皇皇泮宫,翰焕一新”,由此可见,元初临淄县文庙已经初具形制,拥有正殿、东西两庑、棂星门、讲堂、斋舍、泮宫等建筑。另据《康熙临淄县志·卷十五·碑文》中《修学宫碑》载,通过“缭以高垣,构以大殿、讲堂,庌庑相序而兴”,以至“诸祠庙棋布星列、金碧相望,素王一亩之宫”。此处“一亩之宫”,虽为谦词,但从整修时间跨度之长,以及诸祠庙”金碧相望“来看,此时的临淄县文庙的规模已经很大,布局构造已经非常完善,文庙的主体建筑也都一应俱全。
  4.《碑文》所见元代的文人的心态。
  元人以武力征服天下后,元世祖忽必烈早期推行尊崇儒学、重用汉族文人的政策,给了当时的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而且重修、增修庙学,正是元初推崇文治的表征之一。《增修庙学之碑》碑记中,“武以戡乱,文致太平。礼乐刑政,焕然可述。圣朝爰命国学,天下郡县以道统之传位……”表达了元初文人对新朝文治的期许,这成为了一种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心境。
  其次,文庙作为士子儒生实现兼济天下之志的起点和精神支柱,在碑记中他们既表达了战乱导致文庙毁坏的哀伤,同时又表达了他们迫切期望恢复文庙的教化功能,使一方百姓的民风民俗产生巨大变化的愿望。例如,在《碑记》中记载“若夫营丘之风俗丕变,人材辈出真儒之效,致君泽民,超轶三代之治,接夫道统之传,得非权舆于此乎?”
  5.齐文化对临淄影响深远。
  前文考证“营丘”可知,《碑记》对确定临淄即古代营丘提供了重要论据。此外,在县志中有记载的有关元代文庙修建的碑记中,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齐文化对临淄县社会教化功能的影响,在《增修儒学文庙记》中记载“临淄始封太公,国号曰齐,风土人物,其来尚矣。”在《修学宫碑》中记载“况我齐鲁,染圣贤之化,为礼仪之乡……临淄又齐故都……复礼仪之乡,未必不自临淄始“。再如《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记》中则记载”夫临淄,故齐都也,以列国考之,千有余岁。岂伯政之习,犹有存者,与圣朝文轨混一,化行远迩。”这些记述,出自不同人之手,但却不约而同对齐文化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可见齐文化在临淄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