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4版
党建特刊
 
标题导航
青州赞歌
又到麦浪飘香时
军干所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老干部事迹采编活动
诗韵青州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赞歌

  

 前方,更多的美好在等待着我

◇李彦娟
 
  每每回首童年往事,有一股热流在血管里涌动,窜到了鼻尖,窜到了眼眶,那种感觉,不曾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岁月的一幕幕如翻开的日记又在眼前浮现。
  在我刚开始有了朦胧的记忆的那一年,15岁的大姐跟着大娘去了新疆;那一年,妹妹出生后就被送了人;那一年,娘一直在哭,哭的眼睛都瞎了;那一年,爹的脾气特别坏。爹和娘经常扭打在一起,我和姐姐们像受惊的兔子,忍着饥饿躲在角落里,看爹和娘把那个一贫如洗的家闹腾得鸡飞狗跳……二姐、三姐被娘撵着去要饭,哭着出门,回家时袋子里有了黄灿灿的煎饼,地瓜干……晚上听到二姐、三姐在西厢房里唱歌,娘搂着我在东厢房里哭。那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日子过得特别特别得漫长。
  天气刚刚转暖,田野里萌动出第一抹嫩绿时,我就跟着姐姐去地里挖野菜充饥。整个大地都变成绿色的时候,人间也充满了生机。家里的猪啊、兔子啊也、每天都等着我和姐姐给它们带回来田野里的美味;秋天跟着姐姐去搂树叶、割水草;数不清的早晨娘把我们从被窝里拖出来推磨,抱着磨棍迷迷瞪瞪,好像永远都是推不完的磨盘,不够吃的煎饼。
  我十岁那年秋天,生产队里的地分到了每家每户,我家也分了一大片。东方红拖拉机一路高歌从田野里走过,身后翻出了一片崭新的土地,我们光了脚丫子在新鲜的泥土里奔跑、欢呼,捡拾着地里的豆虫。大人们也撒了欢,爹和三叔光着背在喧软的土地里摔跤,一大圈人在围观、叫好。爹不玩了,三叔不依不饶,爹仰面躺在地上,三叔骑到他身上得意地宣告自己的胜利,爹在笑,三叔在笑,惹得众人也哈哈大笑,田野里到处流荡着欢快的笑声,在一片笑声里,家家户户满怀希望地将小麦的种子播下,埋下了希望,埋下了期待。
  小心地守护,耐心地等待。第二年场院里的小麦堆得比我还高一截。爷爷拄着拐棍围着一堆麦子一圈又一圈地转,满脸的皱纹如盛开的菊花般绽放。接下来的日子,家里有了馒头。后来天天都有馒头,真香啊,好像总也吃不饱,出去玩一圈,回家还能吃一块。幸福的感觉充满了我小小的胸膛,那时我觉得能天天有馒头吃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爹留出了一块地,种了各种菜和瓜,西红柿、黄瓜、萝卜、豆角、银瓜、西瓜、羊角蜜……菜地一片生机勃勃,我家的日子也生动起了,有了色彩,有了味道。看菜园的日子里,我像一个骄傲的君王,每日里巡视着属于自己的领地,为所欲为,吃的肚儿溜圆。幸福的感觉再次荡漾在心头。
  后来家里买了自行车,爹带着我去逛县城,还去了动物园,应该就是现在的偶园,在那里,我看到了猴子、孔雀,回家后炫耀了好久。大队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个专门的放映员,每晚吃了饭早早地拿了板凳去大队院里占好位子等着看电视。从那个方方正正的盒子里我看到了小鸡破壳而出,看到了花儿迅速开放,看到了好多好多神奇的东西,我也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生活远不止吃上馒头,有个菜园那么单调。
  后来我家里也买了电视,我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我想好好学习,将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年我十五岁了。
  十年后我吃上了公家饭,成了父母的骄傲。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家,是单位分的两间房子。先生说好好攒钱,买辆好摩托车,拉着我到很远的地方去玩。女儿三岁时,攒了四千块钱,又借了四千买了一辆金城125。那时以为这辈子也就买这辆摩托车了,既然买就买好一点的,省的以后再换。没想到几年后我们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三年后我们在城里买了楼房,电脑、冰箱、空调、全自动洗衣机……能想到的现代化的装备都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今年春天和几个发小偶然聚到了一起,人到中年,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年流着长鼻涕,光脚丫子的玩伴,如今有的已经为人师表,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做了美容师,有的当了老板……看到彼此的变化百感交集。我们通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一起去拜访。白发苍苍的曹老师远远地迎着我们,见面的那一刻都泪流满面,曹老师拉着我们的手问这问那,岁月啊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段时光。曹老师感慨道:“没想到啊!没想到你们都这么有出息了。没想到啊,日子现在这么好了,你们这些孩子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可是没法比啊。”
  是啊,那时候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今天的我很知足,不管钱多钱少,日子总是那么不急不忙地过着,不攀比,不浪费,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与人为善,对不如自己的人能帮就帮;小时候姐妹们相互搀扶着走过,教会了我宽厚待人,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不与人斤斤计较;小时候的苦难也教会了我要珍惜今天的日子,知道感恩,知道满足,知道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都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惑的年龄已过去了,我已奔忙在了知天命的年龄,岁月匆匆,时不待我,前行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回首昔日岁月,觉得再大的事都不算事,再小的快乐都是最大的幸福。
  那些经历,那些岁月光阴都会记得,我也会记得,且行且回首,满载着幸福阔步前行,因为我知道,前方,一直有更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我。

奶奶的憾事
◇闫桂红
 
  奶奶于2017年去世,享年近九十岁。她的一生,宽厚仁慈,忍辱负重,对孩子少有打骂。于心平气和中就把鸡毛蒜皮的琐碎事情化为乌有。但是在我看来,奶奶仍有两桩旧事,到底不能释怀。
  我们家是在青州西南的山区,山清水秀,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区了。小时候,谁要是吃饭挑三拣四了,我就会说“你忘了减年的时候吃啥了?”我不记得,是跟哪个大人学的了。减年,具体哪个年代我也不清楚。减年之所以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从奶奶跟我讲述故事一样的往事中得知的。
  奶奶说,减年时,有两个外地逃荒过来的男孩子,十岁左右的样子。在我们村南头的杏树林里捡了一把杏核,咂去外皮后,就用一块薄石板生火烤了吃。苦杏核生吃有如同砒霜的剧毒,但是石板怎么能够把杏核烤熟呢?两个活碰乱跳的男孩子转眼就被毒死了。我听得唏嘘之余,奶奶又说,那个年代,别说不认识的人,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饿死。奶奶的娘家是现在的上庄乡冯家台子村。她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娘,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姥爷,一个高大魁梧的山里汉子,因为家里没有饭吃了,就翻山越岭来到我们家。其实那时候谁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但我们家这边因为不缺水,所以情况稍微好一点。老姥爷来到我们家,拼命地找活干,就为了能吃顿饱饭。这样过了十几天,爷爷眼看着家里也断了顿,只好让奶奶划拉划拉家里仅有的粮食,包起来给老姥爷,把他打发走了。奶奶说,她是哭着看着自己的父亲走的。老姥爷回家后没多久就饿死了。奶奶给我们讲的时候声音哽咽,泪水直流,长吁短叹。所以奶奶对粮食尤其看重。不管是生的粮食粒,还是吃剩的饭菜,都不许浪费,能吃的尽量吃掉,不能吃的也要喂给牲畜家禽吃。这个传统直到现在,我们家人都会把吃剩的馒头煎饼零食啥的,打包带回老家给家里养的家禽吃。
  奶奶这辈的人信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爷爷的事情在奶奶眼里就是大事。据长辈们讲,爷爷生前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物。正是因为他的头脑灵活,我们家十几口人才能熬过那些艰难的岁月,爸爸跟姑姑们都没有出门要饭的经历。爷爷有个嗜好,爱喝酒。但是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我猜想,爷爷喜欢给人家保媒牵线当红娘,也有想赚口酒喝的嫌疑。在我的印象里,我还记得爷爷喝酒的样子。一把小小的卡口锡酒壶,估计也就能装二两酒。然后把酒倒进一个小小的瓷酒盅里,就着一小碟菜,或者咸菜也行。爷爷会小心翼翼地端起小酒盅来慢慢地抿一小口,嘴唇上下一碰立马发出吧嗒的奇怪声音,脸上现出既像痛苦,又像特别享受的表情。偶尔还会把酒用火点燃,发出蓝幽幽的火花,那时候感觉特别神奇。一壶酒估计会喝三两回,还经常断顿。于是爷爷往酒里掺水,那样就能多喝几次了。或者家里没酒了,实在熬不过馋虫了就让姑姑去邻居家借点。但是那时候的日子都不好过,所以经常有借不到的时候。没酒喝的爷爷看起来抓耳挠腮浑身不自在,奶奶看在眼里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安慰爷爷,有这五个闺女好比五把酒壶,等以后嫁了人准能把你管够。但是,爷爷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于三十八年前因病去世了。
  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土地分包到户。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姑姑们也陆续出嫁了。逢年过节回家,奶奶看着她们带回家的酒就会偷偷叹气。茅台五粮液这样的高档酒偶尔也是有的。奶奶这时就忍不住地对着姑姑们嘟囔,你爷没有福啊!要是活到现在的话,喝多少酒都能管够啊!每逢上坟祭拜的日子,奶奶总会让我们给爷爷带一瓶最好的酒。
  奶奶生前总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奶奶还说,这是托共产党的福。
 
从穿衣着装看青州的变化
◇安秋梅
 
  我出生在乡下,当时经常会看到穿着厚厚补丁衣服上地干活的大人们,人们的衣着色调以灰色、蓝色为主,品质粗糙单一,穿衣不求多美观,主要是为了遮体御寒。那时,每个人穿衣买布料要凭布票定量购买,一般穿新衣服是只有等过年才会享受的待遇。小时候,我与弟妹及伙伴们都是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白面包的猪肉饺子,穿上新衣服。
  我们全家6口人,其中姐妹4人,人多布票少,全家人所有的布票都要集中用在家里添置铺盖等大的方面。母亲白天要上地挣工分,为了不让我们过年时穿带补丁的衣服,她总是起五更睡半夜利用城里亲戚穿过的旧衣服为我们改做“新衣”,加班纳底做新鞋。尽管衣服不是新衣,但能穿上没有花花绿绿补丁的衣服,我们也十分开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在乡下的穿衣顺口溜,也是当时穿衣历史的写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人民生活宽裕了。随着纺织新产品的不断更新,服装的时尚化频率不断加快,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搬进了县城居住,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质量越来越好了,可随意自由购买。同时,很难看到穿补丁衣服干活的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里乡下人们穿着打扮越来越流行、靓丽、时尚化,服装色彩和款式取代了过去单调的色彩和“一统天下”的国防服、中山装。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活渐渐富裕,人们的着穿更加现代、时尚化,选择服装不再只图便宜而更重款式、个性化。到了21世纪,中国人的穿着已与世界同步,进入了完全自由的状态。衣服不再是遮体御寒的代名词,而成了美化生活、装点生活的必需。“补丁”也不再是旧衣服的特征,“补丁服”毛边裤等反倒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7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70年的风风雨雨,70年的励精图治,从当初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伟大的祖国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屹立于世界的东方。96万青州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美丽富饶的新青州屹立在世人面前。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最形象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最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透过穿衣这件日常琐事,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国家的巨大进步和变化。“壮丽七十年 阔步新时代”,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青州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