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画本儿摊上的阅读记忆
解谜青州(连载之七)
人民医院话春秋
潍坊日报社青州分社开展宣传单夹报派送业务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访问知情老人,以提高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金田之行归来后,王炳照又精心构思、设计,反复拟订画图。制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在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方才确定下动功方案。

  当工程进入中、后期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艺术家们,将工作室设在天安门广场一角搭起的席棚内。王炳照整天身系围裙,双手沾满泥浆,忙得不亦乐乎。使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在百忙中风尘仆仆地来到艺术家们的工棚内,握着王炳照满是泥水的手,给予了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王炳照没有辜负领导的厚望,冬天一身雪花,夏天满脸汗水,经常废寝忘食,始终充满着投身于这一堪称千秋大业工程中的自豪感。历经5个寒暑,他圆满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壮阔的农民起义革命场景的大型浮雕。瞧瞧这融庄严与奔放为一体的画面吧:在猎猎旌旗指引下,由19名挣扎在贫瘠土地上的苦难农民和煎熬于死亡线上的烧炭工人组成的太平军队伍,胸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冲锋陷阵,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好似烈火中的雄鹰,大泽中的神龙,腾空而起,挟带着漫天风雪,飞出紫荆山,飞向永安州,飞向全中国!
  然而,一个凭着真诚和勤奋,倾注一片爱心,用一技之长歌颂历史英雄的艺术家王炳照,却在纪念碑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刻,突然被打成“右派分子”,转眼间变成“人民的敌人”。从此以后,王炳照在雕塑艺坛上销声匿迹了。
是是非非有定评 只留清白在人间
  1961年,王炳照被赶出中央美术学院,调往东北的吉林艺术学院。不久,吉林艺术学院对王炳照的所犯“错误”进行了复查、甄别,作出“从轻处理”决定,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允许他回到雕塑教学岗位上。考虑他业务能力较强,又让他担任了学院雕塑教研组组长。吉林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起步晚,条件差。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王炳照十分体谅学生们的心情。他向学院领导坚定表示:“什么苦我也能吃,什么困难我都不怕,我王炳照要重整旗鼓……”他立说立行,整日和学生们泡在一起,雕塑课程中必须进行的砸泥、扎架等苦活、脏活,他总是亲自参加,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法和创作经验一点不漏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尽快成才。王炳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做了不少社会工作。他到延边林区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他到浑江石人煤矿,为矿上义务创作了举办展览所需要的雕塑作品。他还创作了《林业工人》《朝鲜妇女》等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后来成为吉林艺术学院在雕塑教学中十分难得的参考资料。
  谁也未曾料到,从1964年以后,厄运再次降到他头上。频繁的阶级斗争,使王炳照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一次次被逼迫“请罪”,接受“造反派”无休止的“大批判”,直至锒铛入狱。1969年秋,他竟然被停发工资,押回青州市老家“反省”。当时,后妻离婚改嫁他人,爱子被车祸夺去生命,他身患震颤性麻痹症等多种疾病,这位一生献身艺术,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著贡献的雕塑家,又开始了连续十几年的坎坷路程,其凄苦之状,催人泪下。幸亏张高村的父老乡亲们,不畏政治风浪,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更幸亏前妻的贤良忠厚,不念旧日恨怨,才使得他在那“浩劫”的日月里,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粉碎“四人帮”后,王炳照高兴万分。他首先想到了雕塑艺术的兴旺发达,想到了祖国的文化繁荣。他挥动颤抖的手,写信致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要求领导抓紧寻找他被“造反派”抄家时失落的、由他本人年轻时亲手制作的海内孤本《帝后礼佛图》浮雕拓片,并声明无偿捐献给国家。
  《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它创作于北魏年间,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珍品。20艺纪30年代,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时,发现了这些浮雕。他用尽伎俩,勾结中国古董商和当地保甲长,把浮雕凿下来,装进麻袋,先是偷运到北京进行拼接,然后再偷运到美国。后来,这件珍品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根本看不到它的原貌。解放后,此事震动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上书中央,要求严惩奸商。王炳照亲手制作的拓片《帝后礼佛图》是研究该浮雕原貌的重要资料。王炳照的来信即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美术学院有关领导,组织专门人员,通过认真查找,终于觅到了《帝后礼佛图》拓片的下落,这才使王炳照松了一口气。
  1978年底,中央美术学院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精神,撤消了压在王炳照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为他恢复名誉,并派人接他回北京治病疗养。在落实政策时,政府对他多年来蒙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他却毅然谢绝接受,一分不少地献给国家,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
  1986年10月,一代大师王炳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举行完告别仪式后,他的骨灰由家乡亲人从北京捧回,埋在了张高村村西墓地里。2003年11月,由青州市汉唐艺业、怡华清轩、博雅斋、远东画院等书画界朋友自愿捐助兴建、由中央文史馆馆员孙天牧题名、青州书法家陈铸题写的墓志碑,被立在大师墓前。
 
 
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右五王临乙(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之一),左一宋步云,二排右起:右一齐人,右二高庄,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右五王炳照,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开国大典作者),右二冯法祀,右三李宗津,右四宗其香
 
 
从右起:叶浅予、樊弘、樊曼琳、王炳照、徐悲鸿、李可染、王临乙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